回覆列表
  • 1 # 微思考

    在解讀《老子》的《道可道》一書中,作者熊逸有句話說得頗有意思,“有些人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更多的人喜歡跪在巨人的腳下”。畢竟,人類是群居型動物,既有超越歷史的理想,又有尋找偶像的心理需求,甚至經常的情況是,人總是要找一個可以崇拜的精神偶像,如果不是領導者,則可能是歌星、影星等。而對於古代經典,我們也經常抱持著類似的態度:一方面,我們很願意相信,幾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就已經參透了人間世事和宇宙大道;另一方面,很多後人想透過充實或者標註古代經典來闡述後來越來越豐富的哲學觀點。於是兩種態度一拍即合、各取所需,也就有了我們今天所能讀到的很多讓我們頂禮膜拜的“傳世名著”,《老子》就是如此,《易經》的情況也類似。不信的話,你可以翻閱郭店楚簡本的《老子》,一定會發現其實作者原本的觀點非常樸實,遠沒有通行本以及不斷加註版本那麼的深刻和玄妙。作為理性思考者,我們有必要在閱讀經典避免過分崇拜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相對客觀地理解經典中的智慧,而這正是開啟《老子》的第一個正確姿勢。

    當然,貶低的態度也不可取,就好像經常有人會問,《老子》和《易經》科學嗎?其實,科學只不過是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對於地球和宇宙環境現有狀態的一種判斷,既談不上精確,也遠非終極真理,頂多稱得上是一種權宜之計。因此,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是閱開啟這類經典的第二個正確姿勢。

    那麼我們究竟該遵照原意,還是後世的發揮或者自己的理解來解讀《老子》呢?這要看我們閱讀的出發點是什麼。如果我們是考古學家或者歷史學家,希望達到儘可能還原古人思想的目的,那麼“求真”就至關重要;而如果我們只是希望從書中得到某些智慧、學以致用的話,那麼其實沒必要較真到非要挖掘出作者原意的地步,也沒必要為了某句話真正的含義而爭論不休。無論是誰的解讀,只要言之成理、對我們有所助益就可以被接納和吸收。而這就是閱讀《老子》的第三個正確姿勢。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以上“三個正確姿勢”探討一下《老子》中的三個核心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製作車輪。過了一會兒,輪扁放下椎鑿的工具走上堂來,問齊桓公說:“請問,公所讀的是什麼書呀?”

    桓公說:“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

    輪扁又問:“聖人還在嗎?”

    桓公說:“已經死去了。”

    輪扁說:“那麼您所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桓公說:“我讀書,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議論?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沒有道理可說就要處死。”

    輪扁說:“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砍削木材製作輪子,輪孔寬舒則滑脫不堅固;輪孔緊縮則輪輻滯澀難入。只有不寬舒不緊縮,才能手心相應,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這裡面有規律,但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古代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輪扁說的有沒有道理呢?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今天的標準化生產不就是試圖把輪扁所說的“不可道之道”固化下來麼?如果這些“道”都不可道,那又怎麼實現的標準化生產呢?而在這個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我們認為是“道”的東西都正在被演算法化和資料化。比如,我們曾認為圍棋的基本原理雖然可以學會,但是再往深入之“道”卻是不可言傳的。可是當AlphaGo戰勝李世石,而它的升級版Master橫掃國際棋壇、創造60場不敗的神話之時,這個“道”似乎已被人工智慧所學會,那麼學會的前提也就必然是有人成功地將其講出來了,只不過我們無法確定人工智慧專家所道之“道”與人類圍棋高手心中之“道”是否一致。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類似的情形,繪畫、書法、寫作、料理之“道”在都可能被人工智慧以演算法的形式學去甚至超越人類本身,不知道那時候我們是否還會像過去一樣仍然對玄而又玄、引以為傲之“道”充滿信心?

    人工智慧專家所道之“道”與人類圍棋高手心中之“道”是否一致?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誰贏了誰就得“道”了,畢竟人生不是比賽、量化總有偏頗,而且至少有些“道”是不容易道出的。《孫子兵法》就講“因利而制權”,也就是根據有利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真正上了戰場,幾乎很難遇到兩次一模一樣的戰爭態勢,那麼究竟怎麼“因利而制權”呢?“背水而戰”一般是要吃大虧的,但是韓信卻用之而取得大勝,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些厚積薄發的經驗和思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的確算得上是不可道之“道”,至少是不容易道之“道”。

    說了這麼多,我們對“道可道,非常道”的態度究竟是什麼?那就是,我們承認這種“道”的存在,畢竟除了類似“因利而制權”的問題以外,還有很多我們可能無法解釋或者說很難解釋的東西,像是審美、意境等。無論未來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還是願意相信“道可道,非常道”是會有其保留地的。但是,我們應該對越來越多的被道出之“道”保持接納和開放的態度,而不是固步自封。而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嘗試以某種方式,讓其他人理解我們心中之“道”,因為不管它正確與否,碰撞一下總歸是多利而少害的。

    “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怎麼可能無不為?”這是現代人經常會有的一種疑惑。作為理性的思考者,我們千萬不要想不通就往神秘主義或玄學的方向走,而是要考慮是不是其中有些我們沒讀懂的表達方式。提到“無為”,其實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另一個極為相似的西方概念,“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可謂是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概念,《國富論》原文中是這樣寫的:

    “每個人都試圖用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

    讀起來,這句話倒是和《老子》中的一句話頗為相似,“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難道說,《老子》竟有這麼高的經濟學修養?無疑,這種猜測是荒謬的。不過從中國古人喜歡“以天道比人事”的角度來看,《老子》從自然中窺到了一些端倪並非不可能。而從後來很多加註過此書的其他人的角度來看,《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見得是“無所作為”而很可能是“順勢而為”。本來春秋戰國時期,支援“順勢而為”的思想家就不在少數。比如,我們經常聽說中國古人強調“天時”其實就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思想。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初的“黃老之治”,雖然我們不確定是不是參看了《老子》的內容,但是至少是把《老子》的名號掛出來了。那麼什麼是“黃老之治”呢?假如我們親身站在漢初那個轉折點上或許很容易理解。《史記·平準書》記載:西漢初年,經歷了秦末戰爭,經濟破壞嚴重,物質極端匱乏。皇帝都湊不齊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大臣有的坐牛車,老百姓家裡連值得藏著掖著的東西都沒有。所以,極度需要休養生息。因此,漢初,從漢高祖開始,就開始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每年僅僅從華山以東的地區給中央政府官員調撥俸米,不過幾十石。 呂后(包括漢惠帝)時期,延續了原來的政策。曹參在蕭何之後繼任丞相,每天只管喝酒,惠帝很擔心這樣會耽誤國事。曹參說:“您不如高祖,我不如蕭何,還想制定出比他們更高明的政策嗎?”所以政策沒有改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規曹隨”。 之後的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心寡慾、從善如流的好皇帝,在位期間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舉動,讓經濟得到充分的自我發展。

    無為是什麼意思?

    西漢初政府之所以這麼做也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但《老子》裡確實有句話可能是“無為無不為”的方法論,那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烹小鮮不能翻來翻去,治大國也不能總折騰。在《老子》看來,少去幹預、多去順應規律,這就是所謂的“無為”,即“順勢而為”。之後,很多事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辦成,這就是“無不為”。要說《老子》裡面哪點對我個人啟發最大,可能就是“無為無不為”,這點所反映的思想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倡導的“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簡直如出一轍。

    面對組織的變革,無論之前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我們多麼看不上眼,首先還是要沿襲以前的辦法,而不是上來就把之前的方法徹底推翻,然後依據主觀的“長遠規劃”進行重建。在沿襲了一段時間、摸清了趨勢之後再根據情況去做微調。好的方法往往都是在漸進中一點點形成的,而非來自某個開天闢地的“偉大構想”。就算很多“偉大構想”剛開始看來確實創造了“奇蹟”,但久了會發現,事物又逐漸退回到原來的規律和軌跡上面。所以《老子》認為,“無為才能無不為”,“聖人要行無為之事,處不言之教”。當然,我們必須得說,“無為”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僅僅是滿足特定條件下可採用的方法之一。不顧具體情況的“無為”只會傷及自身,某些情況下,“有為”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大道廢,有仁義”

    《老子》在矛盾論這塊確實著墨不少,而且經典語句層出不窮。比如下面的三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幾句的啟示作用集中在兩點上面:1. 越標榜什麼就說明越缺少什麼;那怎麼辦呢?按照《老子》的想法就是下面的一點,2. 人要消除分別心。

    為什麼要標榜"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我們必須承認,《老子》的這部分對於人生啟發極大,尤其是對於想要提升一個精神層次來說更是如此。而那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簡直振聾發聵。舉例來說,我們能說出唐太宗時期有哪些忠臣嗎?我們看到過和諧的家庭天天強調孝順嗎?似乎沒有,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會得到標榜的。標榜以德治國的時候,恰恰說明了現實最大的問題是缺德;標榜清官忠臣的時候,恰恰說明這些人才是社會的另類。以上的這部分內容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覺得《老子》的想法並不高明,至少是有欠穩妥的。“不尚賢”大體說得過去,因為賢與不賢與其讓政府和組織來定義,倒不如讓市場和社會來決定,從這個角度講,這其實應該說是“無為無不為”的具體體現。但“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是否是最好的方式呢?是否就能真的消弭人的慾望和惡行呢?我看不見得。因為一方面,分別心很多是與生俱來的,刻意消除難免會有“違揹人性”和“愚民”之嫌;另一方面,沒有分別心的社會是缺乏動力的,這樣的社會真的就理想了嗎?

    也許站在很高的角度,人世間無所謂好與壞、善與惡。假設我們是宇宙大神,我們當然會覺得人世間的諸多災難不過像是動物界司空見慣的相互殘殺而已。但回到人間,我們卻無法漠視現實世界的這些幸運與不幸。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關於“正義”之討論了。

    如果是站在更高的哲學層面,其實矛盾本身都是一個自古就頗具爭議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就說,“對立是不存在的。冷和熱看似相對而生,其實冷不過是熱的缺失罷了。”我們千萬別小瞧這樣的觀點,它可是深深地影響了基督教神學。因為信徒們很難接受上帝同時創造了善和惡這個事實,又沒法對於世上之惡視而不見。但巴門尼德的邏輯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解釋,“惡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謂之惡,只是善的缺失。”

    當然,除了上面的三點,《老子》還講以柔克剛,但在這一點上,《老子》犯了今天看來頗為明顯了邏輯錯誤。比如,為什麼“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其根本原因並非老子所說的“水弱”,而是“水多”。滴水穿石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只是一滴水是不可能穿石的。換句話說,《老子》看到水善“攻堅強”並沒有錯,錯在把原因歸為水之弱,其實恰恰相反,那是因為水積累得足夠多而變強造成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老子》是站不住腳的。

  • 2 # 小草lch

    道是什麼?沒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一個人幹一簡單的工作。如果他把這工作做道極致,那麼他就近乎於道了。就像庖丁解牛。所以道本就擺在面前但需要你去發現去闡述。這就是“道,可道”任何事情要作道極致是很難的也就是“非常道”。道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存在於萬物之中。也可以說萬物皆為道。

  • 3 # 從善如流愛及天下美行世界47657032

    老子言“道”;

    1;“道”所應用具體法則“德”;

    2;“德”為“道”具體實施法則,規範,行為準則,。 應用標準 。

    3;“道”具體應用於自然規律之“德”;

    “道”具體應用於客觀規律之“德”;

    “道”具體應用於人類社會規律之“德”;

    道為德規律,本質原理,德為道具體應用準則,解釋,使用規範。

  • 4 # 法度之家

    大智若愚,無為而治,先者不難理解,而何為無為而治,自然性本源性產生於混沌的形態,不以人類的需求而以生態自然性規律性的原則去治理,才是無為而治,天地本無情,人間情意濃,在生態治理上不可以感情用事,否則難成正果,有些人有些事為了天機不可涉漏,是保守秘密,還是不願把玄機公佈於天下,以利於神話的玄妙之道、之法,我願冒天下之大不諱,以天下蒼生的可持續性生存之道為己任,全面分講生態玄機,然而天下世間幾人做百樂放飛千里馬騰飛的夢想。

  • 5 # 5號

    說起老子的道德經,離不開一個人的書籍軒轅的黃帝內經。這本書跟道德經有什麼關係?老子的道,是起源於黃帝內經的。所以道德經另一個名字叫黃老之學。不看黃帝內經是沒法正確的理解道德經的,因為黃帝的天師岐伯把道解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想貼近老子的想法你得看黃帝內經,順便學了中醫,認識到中醫。

    黃帝內經講的是道對人生病有什麼關係,怎麼處理,怎麼防禦。

    道德經是把道運用起來,區分天地人三道跟著去如何認識天道,人道,地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對待不公等等。

    孔子的論語主要就是人道。

    孫臏的孫子兵法講的就是道的變化無窮。

    老子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說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神奇的世界裡,但我不知道怎麼說出它的存在,它無處不在,天上,地下,高山遠水,雷電風雲,動物植物,人事物,時間空間,變化無窮,但是有個規律。就像八卦圖一樣的規律,相互生長又互相剋制,但就是離不開它。我不知道去形容。我給起個名字叫做-道。

    想知道老子想的是什麼還得了解道德經的根,易經是一點,黃帝內經更重要。

    下面這句話非常重要。

    道德經源於黃帝之世,出於史官之流,循於上古之道,雜於百家之學。

    可見道不在是觀念,也有實際作用,你拋個硬幣都能體現道的存在。

    一陰一陽謂之道。

    這樣的問題太多了,得有一篇可以重複使用的才行。

  • 6 # 微妙玄通冰激凌

    道,廣大悉備,以一括萬。道體虛空,其用不窮。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實中之虛,其猶四周有山,谷乃中的凹地也;神:專稱元神(先天之神)、真宰(本真主宰),它虛靈不昧,感而遂通;不死:看似幽寂,實乃浩浩長存。

    玄:無極也;牝:太極也;門:玄關,樞紐也。出玄入牝,便是萬物開基,故為天地根。

    綿綿若存:能量往往以粒子流等形式連續不斷地輸送,看似寂然不動,實則潛移默化,若存若亡(亡:失)。

    用之不勤:無為自化,執行不止,卻不自矜其勤。

    《易》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分,則玄牝之門一闔一闢,而造化於是乎生。

  • 7 # 安水閒人

    我夲人認為老子道德五千言的核心內函,繁瑣萬事簡單化。也是,無為無不為。因為世人往往用心製造的物質與理念。又最終把人類與自身託入深淵。老子說,世人稱吾為道家之祖,我只不過三寶不失而。摒棄萬物而凝聚精,氣,神。三寶充足,思欲簡單,心無旁物。和樂身心,無為自治,先觀自身。道字,走頭等大事,觀乎自性陰陽合一之為道。

  • 8 # qzuser201704308

    其實這個道有個定語,就是“常”,那什麼是常呢?經典中自己已經給出了答案。摘取書中片段分享給大家。

    師:那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也。

    不帶:“常”是什麼?

    德止:平常。

    無餘:不變的。

    師:“常”一般都翻譯成平常,那不是。

    子白:恆久的,“常”就是恆久。

    師:也不對。上午不是在白板上寫了《道德經》一段話麼:“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帶:哦是這個“常”。

    師:所以老子已經把“常”解讀出來了,老子講得清楚不清楚?

    眾:清楚。

    師:很清楚,那什麼叫覆命呢?

    不帶:靜曰覆命。

    師(笑):那什麼是靜呢?這本是自己體悟的過程,語言怎麼能說清楚呢?非要講,那我就講講觀音菩薩自我描述達到極樂的過程吧。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講:“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個樂就來了。“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人是不是一睜開眼就有動靜啊?

    眾:嗯。

    師:那動靜沒有了的感覺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睡著了,美美睡上一覺,第二天睡醒以後是不是可精神了?是不是快樂啊?這說明啥問題,是不是睡著是很快樂的,不然早上醒來怎麼這麼快樂這麼充實呢。假設你沒有睡覺,而達到睡覺的狀態,你知道是什麼感覺麼?就是說你還很清醒,但是有睡著的感覺,你知道是什麼概念麼?為什麼早上很清醒,其實睡覺的時候是在充電。就像我們手機沒電要充電一樣,我們睡覺是充電的過程。這其實是很快樂的,可惜我們這個時候神志不清,如果你清醒的知道是在充電是什麼感覺呢?這叫“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個快樂,是你們沒有體會過的。

    這才是第一步,然後“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又是兩個境界。“聞所聞盡”,“聞”和“所聞”全都沒有了!啥意思呢?剛才說你知道自己在做夢,然後“聞所聞盡”,夢沒有了。然後“覺所覺空”,你知道做夢的這個覺知,也沒有了。雖然都沒有了,是不是還有個空覺?而後“空所空滅”,連空與空覺都沒有了,那進入什麼狀態呢?叫“空覺極圓”。這已經是人的生命所能達到的極限了!那下一句“生滅既滅”,“生滅”即輪迴。在輪迴中生生死死所有的過程,滅了。“寂滅現前”,進入了另外一個稱為“寂滅”的世界,這是什麼世界呢?觀世音菩薩這樣描述:“忽然超越!”超越輪迴。“世出世間,十方圓明。”圓是圓滿,明是明亮。這個時候光明現前,這個明還不是一般的光明,是圓滿光明,光明無極限,佛教稱為無量光、極樂世界。“獲二殊勝”,這個時候得到了兩種特別殊勝的東西:“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獲得了和如來一樣的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所有眾生心裡的想法、眾生所受的痛苦,通通了然覺知。獲得了慈、悲兩種殊勝。慈是慈力,悲是悲憫之心。這是觀世音菩薩,從“聞”開始,一直到最後體證大道達到極樂完整的過程。

    老子在《道德經》是這樣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9 # 潛龍158238209

    老子的道,連老子也沒有明確的說是什麼?只能體悟。“道者萬物之奧,……”“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謂之名曰‘大’。”就其稱謂“道”,只不過是個代號兒而已,——能說清楚嗎?如果一個凡夫俗子能講清楚“道”,老子還能用八十一章來講其精義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消火栓箱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