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諸葛亮巧用空城計。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
8
回覆列表
  • 1 # 滄齡

    別分析了,這件事本身就是假的,是三國演義編造出來忽悠人的。

    史書中記載,這時候的司馬懿是荊州都督,鎮守宛城,不可能越界跑到祁山來和諸葛亮對打。

    事實上前三次曹魏在祁山的主帥都是曹操的乾兒子曹真,先鋒大將是張郃。演義中說的空城計就是第一次北伐。第二次打了一個月,諸葛亮沒有碰到曹魏主力。第三次是曹真主動攻擊蜀漢,但是失敗了。只有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和司馬懿才第一次交手。

    之前司馬懿沒有碰到過諸葛亮,以為騎兵打步兵,就是再不行,也能和諸葛亮打個平手,結果失算了,一場戰役下來,司馬懿死了好幾千人,諸葛亮的八陣圖從此名揚天下了。另外,除了諸葛亮可以用步兵剋制騎兵外,劉裕也可以,不過他的卻月陣太挑地盤,不能全地圖展開。除了他倆,剩下的最多可以用騎兵打騎兵,沒有步兵打騎兵的

  • 2 # 賣地瓜的小男孩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首先查閱過正史,諸葛亮並無空城計一說,如果只相當於小說,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寫作能力和腦裡。

    大家都知道,司馬家族一隻都是官僚出生,也就是說,他出生很好,也很有能力。曹操知道司馬懿的能力,而且一直在用司馬懿,只不過一直被曹操壓住,沒出臉的機會,但是一直不敢重用,所以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把司馬懿拿出來。在曹操死之前司馬懿一直都是像楊修這樣的官職待著並帶了個學生,他叫曹丕。曹操死後,曹丕繼位,自然就把從小培養自己的老師上位了,因為曹丕非常清楚司馬懿的能力,他也知道只有司馬懿能與諸葛一拼。可惜啊,曹丕是個短命鬼,曹丕不死,司馬家族不敢這樣囂張,如果敢囂張,曹操的部下和夏侯家族那可真不是吃素的,而且這些部下都很忠誠曹丕。羅貫中的空城計之所以能成功,大家務必想的到了吧!也就是說,諸葛一死,司馬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沒兵權,沒了兵權那下場就跟以前一樣,這一點司馬懿想的清清楚楚,既然這些我都想到了,我猜諸葛亮也肯定想到了。所以說,要想戰勝對手,首先你得了解他,瞭解的越透,你的勝率就越大。

  • 3 #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上著名的“空城計”,是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中出現的。空城計在史書上的記載始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蜀記》“郭衝三事”,敘述大致與演義相似。之後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卻對這一記載提出了駁斥。根據他的考證,諸葛亮從來沒有在陽平關拒守過魏軍,司馬懿也沒有到陽平關與諸葛亮交過戰。

    首先,當諸葛亮初屯陽平關的時候,是在蜀建興五年(227年),那時司馬懿正以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而屯於宛城,兩人相距一千多里以外,幾乎沒有可能交戰。

    其次,司馬懿後來對諸葛亮用兵總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蜀建興八年(230年)與曹真等三路伐蜀,但雙方並未接觸;另兩次是諸葛亮最後二次北伐的時候,他在曹魏境內的祁山與渭南,當時並沒有到達陽平關。

    此外,如果按照文章中所描述的時間來看,從情理上來分析一下,司馬懿既然帶著十五萬兵馬,又知道諸葛亮“兵少力弱”,如果懷疑他暗中設有埋伏,依照當時兵力,也可以及時的設防持重,怎麼可能光是觀察了一下就遁走?

    再者《魏延傳》中也明說過:“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就是說一向謹慎的諸葛亮尚且不允許魏延帶領著精兵萬人與諸葛亮採取不用的道路行軍再匯合,陽平關這樣的伐魏的重要基地,諸葛亮怎麼可能像小說中描述的派遣魏延率軍隊東下,而僅僅是留給他自己少量的兵馬來獨自守城。

    所以裴松之斷定《三國志》中對這件事的描述基本上就是空穴來風而已。不過他出於謹慎以及補全資料的考慮還是將這條資料選輯於《三國志》的注中,這就讓後人有了真假難辨的疑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都願意買汽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