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其實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司馬懿的人設是務實的人設,諸葛亮是理想化的人設,二者相比較,其實應該是在伯仲之間,畢竟司馬懿獲得了天下,卻人品虧缺,而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卻成了完美人品的楷模。

    如果非得在二人之間分出個高下,我認為諸葛亮還是略高一籌。

    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要高明的人無非就是三國的結局,天下盡歸司馬氏作出的判決罷了,這樣的判斷顯然是存在著武斷和不全面。

    知道歷史的人都曉得,天下盡歸司馬氏後的晉朝是什麼樣子,名門望族的奢靡與墮落使得先秦以及秦漢的華夏血性及其開拓進取精神蕩然無存,甚至被萎縮和被閹割。

    這就是所謂的司馬懿的高明之處,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東漢末年,群雄崛起到三國鼎立直至天下盡歸司馬氏。

    漢朝的滅亡並不是它的衰敗,而是政治秩序出了問題,導致群雄割據一方,漸漸形成三國鼎立,最後被司馬氏撿了大便宜。

    政治秩序出了問題,這是漢朝的老問題。

    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秦朝以法家統一天下,後來的漢朝開始是以黃老學說治理天下,最後是儒家接替了黃老學說,用儒學設立了天下秩序。

    從西漢到東漢,儒學體系形成的秩序深入人心,漸漸鞏固為廣被接受的秩序。

    但東漢末年,這個鞏固的秩序遭受了挑戰,被動搖了。

    維護它的人,我們姑且稱之為秩序派,反之則稱為破壞者。

    董卓顯然就是第一個破壞者,他很快被秩序派給滅了,但秩序派並沒有穩定局面,破壞者們在極短時間裡做了反撲,秩序派又被壓制下去。

    究竟是做一名維護秩序的人還是作為一名破壞者?

    選擇擺在了天下群雄的面前。

    袁術選擇了後者,他被滅了,所以天下群雄選擇了維持表面上當好一名秩序派。

    這樣的選擇不僅在群雄之間,在群雄的內部也存在著。

    曹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不敢冒失地捨棄秩序派的立場,旗幟鮮明地選擇當一名破壞者,因為曹操知道若是破壞了秩序,後果是不堪想象的,在沒用確立替代的新秩序之前,儘可能在秩序派陣營賺取最大利益才是王道。

    但他兒子,曹丕卻不這樣認為,他選擇破壞者立場,用美化的禪讓遮蓋了篡漢的事實,結果是他篡了漢,人家篡了魏。

    在曹丕篡漢,破壞秩序的那一刻,漢朝的秩序徹底被破壞者給顛覆了。

    哪怕是晉朝重新統一天下,這樣的秩序也實在建立不起來,故此才有了晉朝的那些逃避世俗,追求個人享樂主義的風氣。

    司馬懿是曹操的翻版而已,可他比曹操更有目標性,因為曹丕已經做出了一個榜樣,既然漢朝的秩序已經轟然倒塌,所以司馬懿無需再徘徊於秩序與破壞的糾結,所以他很務實,目標皇位,然後統一天下。

    放在自己口袋裡的才算是真實。

    司馬懿的思維就是這麼明顯,並且這樣的思維在當今社會也佔據著絕大多數。

    別跟我談什麼理想,握在手裡的東西才是真實屬於自己的。

    而諸葛亮呢,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名秩序派的堅定捍衛者。

    他和司馬懿一樣,兩人都有篡位自立的實力,但諸葛亮卻用他的一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照為秩序派做了註解。

    看完三國,我覺得司馬懿比諸葛亮高無非就是司馬懿成為了翻版的曹操而已,他為自己、自己的家族活著,而諸葛亮卻為理想活著,為了捍衛秩序活著。

    最後假設一點,如果秩序派勝利了,那麼後世的那些骯髒的歷史會不會還是那麼多呢?

    也許會少很多,這是我個人的認為。

  • 2 # 莫以明

    諸葛亮足智多謀,任何事都可以解決,但他的格局相當於車間主任,解決具體事物沒得說,但僅限於人和人之間的吵吵嘴,最多打到打群架,他最多看到了“三國鼎立”,偏居一隅而已。

    司馬懿眼光長遠,他不僅需要自己在三國中成為老大,他眼裡其實就沒有“三國”,他要的是一統華夷,一家專政,他相當於企業老總,他下的是圍棋,不在乎一子之間的搏殺,他要的是全盤的勝利。

    好比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已病,下醫治病重”。

    諸葛亮可以生死人,肉白骨,司馬懿注重的是養生,長命百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個皇子的故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