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92680162519

    近期,嫦娥5號探月挖土一事,在整個地球村傳得沸沸揚揚,眼看就要成為不世佳話。在這樣一片“挖土”聲中,間或夾雜著幾聲,我輩探月人挖土,實則是看上了月球的“荒蕪”,想研究研究土質,登月“開荒”,並有人將其稱為,華夏兒女特有的“種族天賦”。這話是從何說起呢?並非空穴來風,嫦娥5號在挖土之餘,還順便為中國農業生產技術,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契機。

    嫦娥5號”挖土“之餘,做了些什麼?

    在嫦娥5號計劃奔月的道路上,身處太空的時間大約有個23天,其實“挖土”這一動作本身僅僅佔據了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此外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去挖土的路上,就是處於挖土完畢“開溜”的狀態,如何利用好這寶貴的外太空時間,也是嫦娥5號出發前需要“考慮”的一點。而外太空對生物而言,不僅缺乏空氣,而且充滿各種太空射線,屬於條件惡劣的極端環境。此次嫦娥5號就搭載了40克水稻種子,也就是帶著這些自身性徵優良的種子,在太空射線中遨遊了20來天的時間,能夠被改造成什麼樣就看它們的“造化”。

    太空環境如何改造水稻種子?

    正如地球上的宜居自然環境對生物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太空裡的極端環境,對生物也就有著十分顯著的內在改變。主要體現在,受到太空射線的影響,生物基因鏈斷裂重組,生物遺傳性狀發生突變機率,將從在地球上能達到的20萬分之1最高值,直接提升到千分之一甚至百分之幾。但基因鏈的破壞,始終是違背生物自然規律的,所以一旦破壞發生,基因重組(突變)後,表現出優良性狀的可能性,僅為萬分之一至千分之一。

    太空育種的重要意義?

    中國首先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很早就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但是飯自然是越多越好,越好吃越好。糧食種子,就成了農業發展中的“晶片”般的存在。這不僅是中國首次深空空間誘變實驗,也是中國在農科發展中百分百原創的獨立思考,因為美俄雖然很早就注意到太空對基因的巨大影響,但是他們都執著於在太空空間站種點什麼,卻未將種子帶回地球大規模種植,可能因為他們對種莊稼終歸是沒有我們這樣的執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球育種技術上,我們相比國外還有一定差距。也因此,從太空育種到嫦娥深空誘變實驗,均為中國首創,誘變所得成果也將是獨一份。這項措施,對中國突破種業壁障、維護中國糧食安全供給意義極大。

    太空育種的現實影響?

    報道稱,航天育種計劃所培育出的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辣椒等作物新品種,覆蓋面積超過240萬公頃,糧食產量增幅約13億公斤,其中直接經濟規模估計超過2000億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9年的試驗以來,累計有5000多份種子、植物被用於深空誘變實驗,並接受多年的地面栽培、研究,目前為止,其中200餘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達到國家過審標準。在這樣的技術優勢創造之下,中國的飯碗優勢得到鞏固,食品安全得到加強,距離全面實現小康的建設目標也更進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塵板吊頂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