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總探長
-
2 # 晃天下
對某些軍事白痴在瞎吹實在看不下去了,所謂的縱深關寧防線是怎麼樣的?寧錦之戰中,
巡撫遼東袁崇煥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
“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如果錦州失陷,皇軍又會以圍困錦州的方式一路直下達到山海關。該奏摺的後文,是袁大吹提出一個極誇張而不現實的方案,即幾個軍鎮挨個挪坑的調動天下兵馬逐次為後盾,然後再決戰於寧錦。可是當天下兵馬調動完,已是何年馬月了?!
在“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之前:
甲申遼東巡撫袁崇煥題: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者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
“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錦州早被分割包圍死了,而袁大吹也不敢率大兵前往救援。
所謂縱深,不過是一條線上的幾個點,而不是幾個橫向的截斷面,可以比喻為一串糖葫蘆,一口一口吃掉。袁大吹在寧錦之戰,為何不敢直接救援錦州,因為也怕被“圍城打援”,所以這就是袁吹子們“堅城利炮”和“縱深”扯淡的地方。
袁吹子們沒資格以關寧防線與宋夏戰爭中的章質夫築城相提並論,因為章質夫堡壘戰術,是“弱兵守城,強兵在外”。所謂“弱兵守城,強兵在外”,靠守城拖延消耗敵軍,但機動精銳部隊早在外截殺埋伏包抄。所謂的“關寧防線”,是消極而且被動的防禦。
這個糖葫蘆縱深還是四處漏風,不僅沒有積極防禦效果反而是後金的糧倉。寧錦之戰中,大小淩河成建制投降,錦州守兵見證城外的皇軍屠殺,該役皇軍俘獲不少。
《崇禎實錄》二年記載,“乙丑,清兵合束不的入大鎮堡,分二道——自杏山高橋鋪、自松山直薄錦州。庚午,入雙臺堡。辛巳,出大小淩河,毀右屯衛城,乃出。”
八月十三日奴酋三千速不的三千由大鎮堡寅時入分二股一股上杏山高橋鋪一股上松山直薄錦州城下放火燒一帶莊屯十四日又薄錦州城四面鹹燒復散深入庒掠燒庒屯十八日克雙堡臺八月廿九由大淩河小淩河屯右衛大路而去將右屯城盡拆毀惟祖大樂淂首級三顆於杏山今內外將材兵馬雲集於此糧餉器械雲輸於此天下之物刀無不全副溠聚於此視他鎮呼之不應應之悠緩真河漢也而卒歸於難者局勢之不一人心之渙散也閣撫與鎮道不一未也鎮道與部關未一猶未也西人與遼人不一登萊與關寧不一將與兵不一兵與民不一將不一忤上兵不一忤將上畏將將畏兵兵將要虜有人於此若能全副力量挑起重擔即以全副精神幹辦挈領斯振耳《無夢園初集-明-陳仁錫》
此外《欽定八旗通志》、《清太宗實錄》等皆有記載。不管是否是錯誤記載(或為崇禎三年),所以才會說關寧軍蹲在牆頭,喝著小酒、拉著小曲欣賞皇軍在射程外的表演大屠殺個劫掠。故“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大清”。作為對比,感覺東江窮鬼才是正面戰場,而關寧軍連“牽制”敵後戰場都不是!!!
-
3 # 有得觀史
關寧錦防線是大明都城北京的防禦屏障,如果放棄這一防線,退守山海關,清軍會全力攻擊山海關,山海關一破,北京無險可守,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就得遷都。大明朝不遷都,必須守住關寧錦防線。
孫承宗守衛遼東時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後來換成袁崇煥擔任薊遼督師,他依然貫徹孫承宗這一策略。這個策略的好處是,遼人守遼土,誓死保衛家園決心大,以遼土養遼人,可以解決財政困難。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大清朝國庫沒錢,慈禧讓曾國藩辦團練,錢都是從地方籌的,朝廷可是沒出一分錢。不過結果就是湘軍做大,曾國藩成了地方軍閥。明朝要是執行“以遼土養遼人”,朝廷也可以不出錢,或者少出錢,袁崇煥一樣可以把關寧錦防線守住。只是袁崇煥一樣會變成軍閥。
在關寧錦防線的處理上,崇禎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沒有很好執行“以遼土養遼人”策略,第二個錯誤就是聽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計劃。
出現這兩個錯誤,一是崇禎擔心關寧錦防線變成軍閥割據,二是崇禎才當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心氣高。
大清勢頭正盛,清兵戰鬥力極強,袁崇煥“五年復遼”他自己都覺得話說得有點大。當時明眼人都看出來了,五年復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守住防線,大明朝就勝利了。當然你袁崇煥要是能復遼那就更好不過了。不過你袁崇煥強調“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朝廷沒錢給你,花錢自己解決。這樣大明朝可以一分錢不花守住關寧錦防線。
實際上,崇禎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袁崇煥要啥崇禎給啥,國庫沒錢,他就掏私人腰包,可以說是傾盡全力。說關寧錦防線防線拖垮了大明財政也不為過。
守住關寧錦防線沒錯,錯在崇禎的決策。
-
4 # 我是隔壁小王
寧錦防線對於明朝財政奔潰肯定是有一部分責任的。
但是我們現在是上帝視角,後來發生的一切資料全部彙總到我們眼前,我們當然能輕而易舉地發現問題所在,明朝犯下的種種錯誤我們看一眼就能避免,但對當時的明朝不一樣,是明朝而言,清朝只是偏居一隅的小政權而已,對明帝國來說對收復遼東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國策,即便到了崇禎十五年崇禎帝仍然是命令洪承疇出城作戰平定遼東。不管命令正確與否,明朝的目標一直是平定遼東。
就算你穿越回明朝,對天啟帝和崇禎帝說你們軍隊打不過清朝,再打下去會亡國,不用管關外,回防山海關,放棄關外所有土地物資,你們覺得天啟崇禎會聽你們的話嗎?根本不可能的事。
他們照樣會按照孫承宗的戰略部署那樣建設寧錦線,因為他們的戰略是對的,只是明朝財政支援不了而已,寧錦線的建設可以騷擾清軍,不讓關外土地人民被女真人順利的接收建設和消化吸收,如果不建設寧錦線作為據點,明軍一出山海關就要在關外茫茫大地面對清軍精銳的騎兵,步兵多的明軍根本追不上清軍,首先就贏不了,後勤在被騎兵斷了,出關多少就得餓死多少。有了寧錦線,不但可以牽制清軍對東北的建設發展,還能讓自己可進可退,最壞的結果也才是回防山海關而已。這種戰略只要不是預知未來的人當皇帝都會去試一試。
所以,明朝是因為一直奔著平定遼東的戰略面對清軍,寧錦線的設立是根據皇帝的需要去建設的,而不是孫承宗自己一意孤行,只是明朝自天啟以後財政一直在崩潰,即使是這樣山海關還是擋住清軍直至崇禎自盡。
-
5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沒有這些那救不回明朝的財政,明朝底層人民沒錢,朝廷沒錢,錢都去哪裡了,這可真是個天大的問題啊,皇帝不能談錢談就是與民爭利,這個民到底是誰呢,大航海時代以來明朝一直是白銀流入國,但是朝廷就是沒錢,這上哪說理去。
回覆列表
明朝在處理財政方面的問題,歷來採用的方式是:
大腿破了補大腿,褲襠爛了補褲襠,可是心窩壞了怎麼補?
末代崇禎皇帝歷來的主張是“爛船還有三斤釘”的打算,我泱泱天朝怎麼會經濟拖垮?明王朝經濟的崩塌是從官僚士紳們大肆盾兵土地開始的,明王朝後期源源不斷的為遼東之地輸入大量的軍資,在大批軍資輸入的同時,遼東之地也擔任著為明王朝續命的職責。
拖垮明王朝經濟的不是寧錦防線,而是朝堂之上的那些所謂的國之柱石。
在古代王朝中,官員們其實是不用納糧的,當然了也有特殊的情況,例如官紳一體納糧。但是在明朝的時候更多的官員是無需納糧的,這種對於讀書人的優惠政策也成為了眾多官紳士族獵取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些種地的農民為了能夠少繳稅,會將土地掛靠到士紳官僚的名下,這樣一來土地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了這些士紳官僚的手中。得到土地計程車紳官僚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會採用低於國家稅收的標準讓那些底層民眾來開荒種地。
可是,這種情況一旦時間長了,士紳官僚們便會不斷的提高稅率,甚至要遠遠高於國家。如此一來整個土地的經過一番漫長的流轉都跑到了士紳官僚的手中,這些士紳官僚又無需繳稅,自然可以將這些農民上交的稅收收入自己的囊中。
到了明朝的中後期,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流轉到了這些士紳官僚的手中,他們手中的土地越多,自然一個王朝的財政稅收也就越少,如此一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就會形成一種惡性的迴圈。
士紳官僚的個人資產愈來愈多。
王朝後期的財政收入愈來愈少。
所以,土地的流轉才是拖垮明王朝財政的核心因素。
-----再說說寧錦防線
寧錦防線的戰略規劃是孫承宗和袁崇煥所主導的,在構造這條防線之初,是為了給山海關這種縱觀構造一條縱深的防禦戰線,避免一關破,面臨的就是王朝至此完的結局。
這也決定了寧錦防線的出發點是為明王朝續命,而非斂財,也費拖垮明王朝的財政。
縱深防線的缺點是致命的,因為防線單一,所以清軍是可以繞過這條防線的。但是在皇太極強行繞過寧錦防線之後,寧錦之地的防禦思想再一次發生了轉變,那就是不能僅僅依靠單方面的縱深防禦戰略來抵擋清軍,而是應該應該採用“縱深+環形”防線來徹底將清軍攔截在遼東之地。
在孫承宗第二次經略遼東之後,在東北之地的防禦思想已經不再是依靠單方面的縱深防禦戰線來抵擋清軍,而是開始擴充套件思維更大範圍的阻攔強行繞過寧錦防線的清軍。
沒有寧錦防線,清軍勢必會把矛頭死死的盯在山海關,關城一破,北京城怎麼保?誰來保?
很多人會把寧錦防線理解為拖垮明王朝財政的重要因素,但是恰恰相反,失去寧錦防線的大明王朝只能是清軍砧板上的魚肉。邊塞之地不設重關,不設戰略緩衝區是最為愚蠢的選擇。僅僅依靠山海關這一重關,沒有完全的把握,誰敢這麼做?
王朝問題歷來都是追根溯源,明王朝的財政危機遠遠不在遼東之地的戰線上,而是在那些其心可誅的東林黨、閹黨的身上,這些人才是最為窮兇極惡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