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聚匯和堂三機

    【三機白話解讀】

    治理國家跟烹飪美食是一樣的道理。想做出美味佳餚就需要提前的準備相應食材與作料及器具,當然是越全備越容易出美食。治理國家若遵德循道,那些異類作崇之徒也就不能惑眾滋事了,而且就算他們惑眾滋事也不會有誰去響應跟從,就算有那麼一小撮聚眾鬧事,也不會掀起軒然大波,統治者只要去正常的規勸就可以了,也不必用極端的處置。讓所有當事方都不受到致命的傷害,終歸會明白遵德循道處理事務才是正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相互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長存。

  • 2 # 李航解說老子

    《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

    第六十章:治國第四年——輕一些 (對應59歲)

    經過了三年成功的治國經歷後,治國者面臨對以往政策的調整。即便之前的政策非常正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也就是說,治國者上任之初所制定的一組政策,經歷了三年就一定需要調整,如果不調整,則會出現政策阻礙社會發展、或者無法應對新趨勢的現象。

    既然必須要調整,那麼,怎樣調整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假設某項政策在時代發展的情形下已經不適用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是僅就眼前的需求做出調整,還是以前瞻性的眼光,一下將政策調整到未來5年、10年都適用的水平。比如,汽車的發展導致了嚴重的交通擁堵,而限制汽車的購買和使用就成為了可以用於緩解擁堵所施行的政策。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限制購買,又如何限制使用。調整這樣的政策一般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大刀闊斧地進行調整,也就是力度大一些。可以全面停售汽車,同時用單雙號的方式限制上路,從而一舉解決擁堵問題。還有一種思路是動作小一些,汽車銷售可以限制購買,而不是停售。汽車的使用也是一樣,採用尾號限行,可以十天一迴圈,每天限一個號出行;也可以五天一迴圈,每天限兩個號出行。這樣做可能無法一舉根除擁堵現象,但還是能夠減緩擁堵的程度。如何來你判斷哪一種方式我們應該採用呢?直覺告訴我們應該採用動作小一些的方式。這樣的直覺給了我們一個簡單的判別方法,那就是看哪種方式對社會的現行運轉和未來發展趨勢傷害小。80年代末,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和中國都進行了社會的改革,蘇聯採用了大刀闊斧式的政策調整,而中國採用了漸進式的政策調整。儘管當時還有些人認為蘇聯的大刀闊斧的方式更有利於長久的發展,但是,三十年過去了,哪種政策調整方式更有利於社會發展已經不再有人爭論了。很顯然,大刀闊斧的調整方式儘管看上去可以解決更為長遠的問題,但它對當前社會的發展還是有很大傷害的。政策就像廚師手裡的工具,而社會的發展就像正在煎炸的鮮魚。廚師手裡的工具無論是鏟子還是勺子,隨意地攪動就一定會將鍋裡的魚攪爛。當魚需要在鍋裡翻個的時候,顯然,廚師知道怎樣做,他會輕輕地將魚翻過來,而不是大刀闊斧式的操作。魚需要在鍋裡翻個的時候,就相對於政策需要調整的時候,治國者應該像對待鮮魚的廚師那樣,所提出的政策應該是漸進式的。因為政策的改變,就如同攪動的鏟子,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傷害。我們將這種漸進的方式用烹飪來做類比,就叫做: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是說政策調整動作要輕一些。不用擔心調整的不到位而解決不了問題,如果調整不到位,就再做一次調整,以不傷害社會發展為宗旨。

    擁有升級為“孔德”之“德容器”的治國者,他的治國方式是用道來推動天下執行的。這就像一個內力高手,總是用氣來和對手比武,而不是用利刃。氣是流體,可以變換成任何形狀。它可以幻化成段譽的六脈神劍,用於攻擊;也可以幻化成張無忌的“山崗”、“大江”,用於防禦。不以固定的器具來治理國家、管理天下,“孔德”級別的治國者就如同內力高手一樣,可以在轉瞬間將自己幻化出的攻擊之劍轉換為防守之盾。道是流體,沒有固定的形狀,當一個流體改變方向的時候,不存在那些固定器具所擁有的稜角因由轉向而對周圍物體的碰撞和傷害。不僅如此,流體還會對其所經過的區域進行平滑處理。比如一個河道,如果沒有水,那麼河道里形狀各異的石塊就形成了一個根本無法讓車船通行障礙區。當然,我們可以清理它,將石塊搬走,修成道路,以供車輛通行。但我們還可以向裡面灌水,當水位高到一定程度時,無論石塊的數量有多少,形狀有多複雜,都不會影響船的通行。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中,也有阻礙社會發展的怪石,它們伸出的稜角與社會的發展方向不符,會傷害到正在行進的歷史車輪。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些怪石就像是搗亂的鬼魅,我們就將其稱為:鬼。這樣的“鬼”多了,社會前行的步伐就會受到影響。顯然,剷除這些鬼魅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是,這種硬碰硬的方法會對社會的發展有所傷害,就如同雙方打鬥會破壞周圍的環境、甚至傷及無辜一樣。除了這種硬碰硬的方法,我們實際上可以用道來管理天下,也就是向社會發展的河道里注入流體,當流體的水位高到一定程度時,儘管那些妨礙社會發展的“鬼”還在,但已經不起作用了,已經不能影響社會這艘大船前行了。這叫做: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是這些“鬼”都不起作用了嗎?是那些石頭都沒有了稜角嗎?不是。只不過那些石頭的稜角撞擊的是水流,那些鬼怪的利器碰到的是流動的道。儘管那些河道里的石頭依然還有它的稜角,那些阻礙社會發展的“鬼”依然還有它的作用。但是,在足夠多的水流中,石頭的稜角已經無法傷及河面上的行船;在足夠多的道流中,“鬼”的利器也無法傷及社會中的人。因此,不是其鬼不神,而是其神不傷人。

    再進一步講,也不是因為其神不傷人。畢竟,石頭的稜角還是可以撞壞行船,鬼怪的利器還是能夠傷人的。之所以他們不起作用,不是因為它們沒有作用,而是因為有足夠多的流體使得它們的作用無處發揮。河道中的水,或是從上游流下來的、或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社會中的道是由道的供給者提供的。在前文的五十章中,我們給道的供給者起了個名字,叫做“聖人”。就是說,正是由於聖人為社會提供了足夠多的、表現為流體的道,才使得那些阻礙社會發展的“鬼”無從體現它們的作用。對於社會而言,聖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而“鬼”是阻礙社會發展的。由於聖人輸出了足夠多的道,使得“鬼”的作用無從傷及社會。而聖人由於採用了對待鮮魚的方法,總是在調整自己的推動方向時輕了一些,因此,聖人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動作而傷及社會。這樣一來,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和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都不會傷及社會。還是用水流來比喻,推動水流動的是地勢落差,而阻礙水流動的是河道中的亂石。有兩種情況會導致水的損失。在落差比較大的地方,比如瀑布,水流由於快速下降而導致飛濺。在亂石叢生的河道里,石頭會將水流阻擋而激起水花。這就像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和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對社會的傷害,其結果就是導致道的損失。而這兩種情況都是可以改善的,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像是水的地勢落差,如果落差小一些,就不會有水花飛濺,這就是輕一些的治國方針。而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像是河道中的亂石,如果河道里的水量加大,石頭完全消失在河底,就是不會有水花激起。可見,輕一些,加上大流量,這樣的道就如同水流淌在寬闊、平坦的河道,不會有兩種力量與社會的交鋒,道也不會有無謂的流失。這就叫做: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也就是說,無論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還是阻礙社會前進的“鬼”,都無法傷及社會,實際上這都是由於聖人採用了輕一些的推動方式和向社會中提供了大量的道所導致的。

    上面講了作為社會發展阻礙力量的“鬼”並不是不神,也不是其神不傷人,而是它的效用無從發揮。而作為社會推進力量的聖人,由於採用了輕一些的治國原則也不會傷人。他們都不傷人,會不會相互交戰呢?他們相互交戰,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硬碰硬的解決方式。比如冬春之交,推動季節變換的推動力是暖空氣,它們總會和阻礙季節變換的冷空氣直接交戰,從而導致狂風驟雨。既然是推動社會發展的聖人和阻礙社會發展的“鬼”,他們站在相反的立場上,勢必會直接交鋒,而他們交鋒的結果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小的傷害。然而,一個熟練的治國者,一個道的提供者,由於有著充沛的道,而不會選擇與其相對立的“鬼”直接交鋒。聖人並不是非要剷除對手,他像一個武功高手一樣,用強有力的氣場控制住了對手,使對手的作用失效。於是,作為社會發展的兩方面的勢力不會直接交鋒,他們兩不相傷。只有在這樣互無傷害的環境中,河水才能從容地交匯,電網才能平穩地併網,而社會的德才能有效地融合。這就是: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在治國的第四年,治國者不僅要實踐輕一些的治國策略,而且要用自己強大的氣場控制住那些影響、阻礙社會發展的勢力,從而給自己管理的國家、社會一個平和、友善的發展環境: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其它章節連結:https://www.toutiao.com/i663696905287709543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累了是休息下接著跑,還是走走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