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明昊

    長平之戰的發生,絕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大事。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個重要瞬間,分別是五國伐齊、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其中的長平之戰,可以算是秦國統一戰爭中最難啃的一次了。

    而長平之戰影響勝負的關鍵,就在於秦國的反間計。秦國通過反間計,使得趙王對廉頗心生不滿,於是將廉頗替換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從而奠定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那麼,如果將趙括換成韓信,結局又會如何呢?

    韓信用兵,以少勝多,攻心為上

    一、井陘之戰

    韓信滅趙之戰,以幾萬士兵在井陘迎擊趙國二十萬士兵。韓信等人千里奔襲,糧草供應不及時,士兵疲憊,人數還處於劣勢。按理來說,韓信能夠贏的機會很少。

    可是,韓信卻並沒有放棄。在行動之前,韓信打聽到成安君陳餘是一個迂腐書生,於是便制定了詳細的攻心機會,企圖利用成安君陳餘輕視自己的特點贏得勝利。

    一方面,韓信派出一支部隊背靠河水展開決戰的事態,吸引趙軍傾巢出動;另一方面,韓信則派出一支騎兵乘趙軍傾巢而動之時,將趙軍營寨的旗幟全部換成漢軍的旗幟。

    由於韓信等人背水一戰,戰鬥力大增,趙軍久攻不小,便想起了撤退。誰曾想,等趙軍來到營寨以後,已經插滿了漢軍旗幟。於是,他們便以為漢軍已經擊敗了趙國,便紛紛潰敗而逃。

    二、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亦算是韓信的滅齊之戰。此戰中,韓信依舊是利用了項羽手下大將龍且輕敵的特點,設定了埋伏,花費了極小的代價,擊敗了龍且大軍,消滅了齊國。

    從韓信的用兵特點來看,他十分擅長利用敵人的性格特徵,以此進行有針對的排兵佈陣,力求減小戰爭的損耗。

    韓信的加入,對於趙國是一場及時雨

    其實,關於趙國不換趙括是否能夠獲勝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很久。而令人喪氣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趙國即使不用趙括,依舊用廉頗,趙國獲勝的機會依舊渺茫。

    理由就是國力的差距。

    誠然,長平之戰發生前夕,趙國經過長時間的韜光養晦,已經成為了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大國,其胡服騎射的改革更是令趙國騎兵的戰鬥力十分強悍。而騎兵在古代一直是一種強力兵種,其對於步兵有著明顯的優勢。

    可是,趙國再強大,在面對秦國這種幾乎沒有缺憾的國家面前,依舊略顯無力。

    趙國的胡服騎射是不完整的,其內容很簡單,學習胡人的服飾,學習胡人的騎兵技術。而在其他方面,胡服騎射幾乎沒有幫助。

    反觀秦國商鞅變法,軍事有軍功爵制,經濟有重農抑商。秦國的變法使得秦國變成了只有耕和戰的國家。

    這是趙國無法相提並論的。因此,到了長平之戰後期,到了比拼國力的階段,趙國輸的概率很大。

    而韓信的用兵特點,上面已經提到了,力求戰損最小。

    因此,韓信的加入能夠稍微彌補趙國國力上的差距,而剩下的,就是白起和韓信之間的比拼了。

    對於這個,就不好比較了。畢竟,兩位都是古代十分強勁的武將。

  • 2 # 文史多景閣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的統帥趙括換成韓信,那麼這場戰役就很有可能打成戰爭,兩國軍隊再度進入僵持的狀態。

    趙國以趙括換回前統帥廉頗,就已經註定,長平之戰只能一敗塗地,再難翻身。關東六國,嚇得膽戰心驚,難以再與秦國抗衡。

    趙括此人,都知道他是紙上談兵的鼻祖,與秦國主帥白起沒有可比性,就是他的前任廉頗,也甩出他十萬九千里。趙括的老爸馬服君趙奢早就指出:不能讓趙括統兵,在談論帶兵作戰時,趙括輕佻浮躁,根本沒把帶兵和作戰當回事兒。這樣的態度,帶兵必然失敗。

    如果趙括換作是韓信,與白起一決高低,還是值得作出較的。

    一、就自身的軍事能力而言,白起是戰國時期出類拔萃的將領,被後世譽為“戰神“;而韓信是秦末、楚漢爭雄時期最傑出的軍事統帥,被後世稱為“兵仙“。在聲望方面,兩人春蘭秋菊,伯仲之間。

    二,就戰績而言,韓信較白起似乎高上一籌或數籌。韓信單獨帶兵掃蕩,攻克諸侯國百數十城,最後,指揮了垓下之戰。可以說大漢天下大部分是韓信拿下的。白起攻克的城池有七十餘座,似乎遜於韓信。但這個比較不宜單從數字上見高低,因為他們各自所身處的時代背景不同。

    白起攻伐的各諸侯國,都有幾百年的建國曆史了,經過春秋時大浪淘沙的篩選,戰國時期戰火的洗禮,都有比較強的戰鬥力。並且,在戰略上,秦國當時還不能把觸角甩得過長。

    韓信滅火兒的各諸侯國,都是趁亂剛剛建立不久的,根基不那麼牢固,東晃盪西栽愣的,指戰員們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所以韓信取勝的機率會更高一些。

    三,韓信統軍指揮作戰,無論是戰前的準備工作,還是戰時的靈活應變、化平凡為神奇的能力,都難以有人匹敵。如果是韓信指揮趙軍的長平之戰,絕不可能象趙括那樣,輕率冒進,部隊鑽進了伏擊圏、後路被切斷了還茫然不覺。最後,部隊被分割、包圍。

    白起固然有卓越的指揮才能,而韓信作戰時,善於利用各種條件及資源,如木盆渡河,如背水一戰,如水淹楚軍等等。如果長平之戰由韓信統軍,因國力後勤難以支援,一定要主動出擊的話,他也會尋找或創造有利戰機,而不會盲目出擊,白起會覺得頭疼。

    四、在後勤支援方面,趙國的作為乏善可陳,國內還烏煙瘴氣,君王昏聵,臣下貪財賣國,國家實力不濟,求速戰速決。所以才有趙括換下廉頗的愚蠢決定。而秦國方面,打這場戰役,進行了立體的多維度的經營,不但派間諜鬧騰,還祕密調換強有力的指揮員來指揮。

    秦國的最高領導人昭王也奔到前方,在離長平(山西高平)一百多裡的河內郡(河南沁陽)為將士們打氣加油,把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性,都拽了出來,給前線做後勤供給,保證作戰的將士們吃飽飯。

    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或許把長平戰役打成持久戰,但又能相持多久呢!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

    “王風萎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 3 # 烏龜的國學館

    你這個設想很有想象力,韓信會不會敗,我覺得不會,首先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長平之戰剛開始就是白起和廉頗幹,剛開始打了一年的仗互有勝負,所以壓根沒有分出勝負,所以你說長平之戰白起和廉頗誰厲害還真不好說,天下第一攻佔高手,一個天下第一防禦高手,誰厲害,起碼實戰結果看,沒有勝負。

    最後實在沒辦法,秦國范雎實用離間計才把廉頗換成趙括的,趙括沒有采用廉頗的防禦戰術採用了積極進攻戰術,一攻對攻,結果敗給了白起,但是趙括失敗也有個客觀原因就是趙國國家實力確實不是秦國的對手,打仗打的是經濟基礎,糧草兵馬當時趙國已經扛不住了,所以趙王才換了趙括上 的,這個是基本事實。但是這裡面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趙括實力一般,沒有經過大戰,紙上談兵所以導致最終敗於實戰豐富的戰神白起。

    如果把趙括換成韓信,我個人認為不敢說能贏起碼不會輸,因為韓信不是趙括,韓信打仗是兵聖,善於打神仙仗,不打無把握之戰,所以韓信基本不會失敗。除非趙王把韓信也換下來,那就不是韓信的問題了,韓信有可能採用積極防禦戰略,韓信跟項羽打仗的時候就是善於積極戰略防禦戰術,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韓信不會,韓信打仗善於出奇,所以不敢說會贏,肯定不會輸,不然就不是武聖了。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覺得很難,就算把趙括換成韓信,長平之戰的結果也不一定能改寫。並不是韓信不如白起,而是趙孝成王不如秦昭襄王。像長平之戰這種決定國運的大型戰役,起決定因素的往往不是將領而是國君。

    咱們先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和經過

    事情一開始,其實和趙國沒什麼關係。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靠近自己的南韓,弱小的南韓無還手之力,被秦國奪取了野王這個地方(今河南沁陽),如此一來,原屬於南韓的上黨郡就被隔斷,成了塊飛地,與本國失去聯絡。

    韓王驚恐萬分,為了讓秦國撤軍,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提出將上黨獻於秦國。數次征戰,秦國損失也挺大的,於是秦昭襄王同意了韓王的求和,坐等上黨到手。

    然後神奇的事兒發生了,上黨郡郡守馮亭對秦國意見很大,不願降秦,和上黨郡望族謀劃一番,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妄圖利用趙國的力量對抗強秦。

    趙國也不是看不出此時的上黨如同一個燙手山芋,如果接手將有大麻煩,但不打仗就能白得上黨十七城,這種誘惑力趙孝成王抵禦不了,不顧平陽君趙豹的勸阻,收下了上黨。

    (網路配圖)

    眼看到手的鴨子飛了,秦王大怒,派遣大將王齕率兵攻打趙國。好吧,其實就算沒有這件事,秦趙之間也必有一戰,早晚而已。現在有了藉口,秦國出兵就更理直氣壯了。

    趙王派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的土地,他也知道秦國肯定有動作,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在離上黨不遠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但這沒什麼用,秦軍還是拿下了上黨,並攻向趙國。

    這會兒趙王慌了,命令廉頗主動迎戰。經過數番交戰,廉頗不敵,退守長平,之後修築壁壘,堅決不應戰。

    在冷兵器時代,強攻的難度遠遠大於防守,所以秦軍也拿廉頗沒辦法。

    這個時候,秦王並沒有把希望全部寄託在軍事上,而是做了一件事:讓人去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怕的是趙括。

    趙王也做了一件事:派使者去秦國議和。趙國名士虞卿拼命勸阻,說使者入秦,秦王必定隆重接待,營造兩國已經議和的假象,這樣一來楚、魏等國就不會出兵救趙,楚、魏不救,秦國更無忌憚,議和必不能成,趙國就危險了。

    但趙王不信,而秦王果然利用趙使入秦的機會,大肆宣揚自己和趙國已經和解,大家都別多管閒事,我們兩國現在好著呢。經過一番操作,各國信以為真,趙國就這樣被孤立了。

    秦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候,等各方面準備好之後,再次強攻長平。此時趙王才信了秦國不想議和,恐慌中想起了國中的傳言,火速換下廉頗,讓趙括前去統兵抗秦。

    公平來說,趙括並不是真的只會紙上談兵,他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不堪,基本的軍事素質還是有的。只是他不知道,趙國換帥的時候,秦國也偷偷換上了戰神白起。一個初出茅廬沒有經驗的青年將領,輸給白起很正常。

    (趙括戰死)

    再來分析一下趙括失敗的原因

    趙括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原因在於他急於求勝,放棄了廉頗堅壁不出的戰術,主動出門迎戰。

    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敵軍遠道而來,等於客場作戰,己方最好的應對措施就是防禦為主,拖延時間。因為遠征時最大的問題是糧草,古代交通不便,運糧困難。所以只要拖得夠久,敵軍定然不戰自退。就像司馬懿對付諸葛亮北伐的策略。

    熟讀兵書的趙括真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嗎?顯然不可能。那他為什麼還要那麼急呢?因為快沒糧了。是的,趙國提供不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再僵持下去,糧草不繼的不是遠來的秦軍,而是趙軍,甚至會影響到國中正常經濟民生。那種後果趙括和趙王都不敢想像。

    (戰神白起)

    其實秦國也有糧草問題,但秦王有魄力,親自徵糧,做好了以傾國之力打贏這場戰的心理準備。趙王卻沒這麼大的氣魄,他想把戰爭控制在某個小範圍內。

    所以長平之戰,秦國付出或準備付出整個國家的力量,國內所有事務都為此戰讓路,而趙國只把這當做一場普通的區域性戰爭,不想或不敢為此付出太大的代價。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樣的趙國,怎麼打得贏秦國?

    所以別說換上韓信,就算再加個諸葛亮,估計也不能改寫結局,除非直接把國君換了,也許還有可能。因為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已經不在於戰爭本身,而在於統治者的意志力和決心。

  • 5 # 孤舟釣江雪

    竊以為,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會敗的這麼慘,究其根本原因,並不是僅僅是敗在軍事上,而更是敗在外交上。

    長平之戰是決定戰國走向的一次大戰,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兵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戰爭初期,趙國用的主將是廉頗,廉頗深知秦軍戰鬥力強悍,於是佔據有利地形,只防守不進攻,雖然丟了幾個山頭,但趙軍的損失其實很小,並沒有傷筋動骨。

    如果趙國繼續守下去,從軍事角度看,秦軍是拿趙軍沒有辦法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秦國打贏的可能性很大,但一定是元氣大傷。

    假如拋開所有其他國家看,趙國堅守不出,最終只能輸,因為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這方面趙國遠不如秦國。趙國死守是作繭自縛,進攻又不是秦國的對手。因此,趙國只有尋找幫手,但是在戰爭中期,趙國又左右搖擺,想與秦國媾和,以致沒有國家願意得罪秦國來救趙國。

    所以,戰國的失敗其實是外交的失敗,而不是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換句話說,即便換成李牧,如果沒有外援,也難以改寫長平之戰的結果。

  • 6 # 漂洋過海來看你996

    我的個人觀點是,韓信接受長平之戰照樣輸。

    從個人實力上講,韓信並不比白起強,白起除了長平之戰以外,還有眾多殲滅戰役,而韓信除了一直再和復國後的六國殘餘力量幹架,要不是對手是個二百五不聽李左車的建議,說不準韓信就此玩完了。至於韓信幹掉龍且,確實算厲害,但問題是龍且本身也不算名將,比同時期的英布彭越等還不如,唯一的優點就是對項羽忠心。韓信拿的出手的也就垓下之戰,問題是垓下之圍有諸多方面的因素,再加上垓下屬於以多打少,這樣的戰役很難體現韓信的水準。

    如果不是李左車的建議不被採納,韓信連井徑之戰都拿不下,要知道李左車可是李牧的後人,韓信連李牧的後人都夠嗆,又怎麼能搞定同為戰國後期四大名將的白起呢!當然了,這條純屬調侃一下咯!

    再回到問題上來,既然是討論韓信替換趙括能不能打贏長平之戰,那就應該先看看趙括失敗的原因,事實上,長平失敗的主要原因不在趙括身上,趙括能在斷糧40多天還有能力組織反攻,雖然失敗了,但是自身的能力還是有的。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趙國國力跟不上,胡服騎射雖然讓趙國的軍事強大了,但是綜合國力還是比不上秦國,再加上其他國家作壁上觀,由此導致長平之戰的失敗。從後期的邯鄲保衛戰來看,趙國本身的戰力還是有的,要想長平之戰勝利,只要糧草後勤跟進好,其他國家伸以援手,長平之戰還是可勝的。

    即使換上韓信,也沒法讓趙國的國力增強,讓其他國家幫助,所以將趙括換成韓信也是沒法贏的

  • 7 # 大白白野

    這件事情不好說,畢竟歷史就是歷史,假設僅僅是一種推斷。

    白起評價是:料敵合變,聲震天下。代表當時戰爭發展水平。白起戰績在《史記》、《戰國策》等多部史書有記載。白起是征戰三十多年沒有敗績,打的南韓、魏國、楚國都是立國久遠,軍民團結之國,而且戰國戰爭頻繁,廉頗、李牧、田單、樂毅等名將眾多,這些名將和英布、彭越等囚徒、水霸出身的名將有些不同。

    韓信主要戰績是《史記》記載的,打敗的魏、代、趙、齊等國都是新組建的國家,根基如何,軍民團結程度如何,韓信在戰場真正做統帥才幾年,而且曾國藩都對《史記》關於韓信戰績有所懷疑,韓信是項羽原來部下,對項羽是非常瞭解的,打敗項羽不足為怪,垓下之戰韓信開始時進攻還被項羽擊退,再查查史料,曹參、灌嬰跟隨韓信在伐魏、趙、齊等國貢獻如何,韓信在漢初功臣榜上排名第幾,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呀,曹參也算武將呀。代表當時戰爭發展水平用在韓信身上也適合,他不大可能代表若干年後的指揮水平吧。

    秦趙長平之戰對峙交手了三年,不僅僅是將帥的事情,秦王、趙王都參與了進來,不僅僅是軍事交戰,還有政治、外交、經濟等因素參預其中,所以換成韓信也不一定有什麼太好結果,個人英雄不會改變歷史程序的,秦趙長平之戰是雙方舉國而敵,打到了白熱化,不一定完全是換不換將帥問題,而在於雙方制定的戰略目標,進不進攻可能是兩國國王都確定好的了,只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將帥如果水平高,不一定失敗那樣慘。

  • 8 # 歷史小公子

    在我看來不會!

    兵法講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後攻城

    而長平之戰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趙國統治階級,根本沒有意識到,長平之戰已經不是上黨之爭了,而是霸主地位爭奪,者說,長平之戰是當時兩個最頂級國家為選擇出統一天下而進行的爭鬥。

    沒有這個意識的他們居然派人去秦國議和,這是什麼?這是自掘於諸侯,讓自己外交徹底被動,導致的結果就是接下來長平之戰趙國再無援兵,再無支援的糧食補給。

    敵明我暗

    由於換將,國內一堆秦國間諜,一旦換成韓信那麼趙國就將註定這個訊息瞞不住秦中國人,接著秦國也換上了人屠白起。

    白起在黑夜裡時刻注視著你,這就好比如你是透明的一樣,你的一舉一動都在人家眼裡,而你還不知道對方不是以前的對手了,

    這怎麼打?白起對陣下藥針對你,你只能束手無,待死亡!這是換成任何一個將領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 9 # 史海覓蹤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來談談我的看法。

    1 大前提

    長平之戰趙國如果要平甚至是贏,必須去除之前影響長平之戰結果的不利因素。

    1)趙孝成王請閉嘴,把權力下放給前線的主將;

    2)聽從虞卿建議,積極尋求其他諸侯的幫助,特別是燕國和齊國;

    3)拒絕和談,割地給齊國或燕國,換來糧食。

    2 韓信統帥

    韓信是帥才,不能當作前鋒或將領來使。所以,他有權調動他認為有利於作戰的將領。其實這個要求並不過分。秦國舉國出動了,趙國還有什麼理由將田單、樂毅、李牧、廉頗雪藏呢?既然要打,就狠狠地打。

    到底是韓信掛帥,還是我掛帥?有點暈了。

    簡單分析下當時形勢,第一道防線已經失守,趙軍退守丹水一線。

    1)廉頗擅長防守,那麼丹水一線的防守繼續由其負責。

    2)白起派出騎兵偷襲趙軍的第三道防線,如果廉頗能守住第二道,當然偷襲也難以成功,但是韓信肯定會安排一定兵力防守。這道防線就交給同樣耐得住寂寞的李牧吧!他的忍耐力簡直是前無古人。

    3)田單為先鋒,經常在前線襲擊秦軍,記住只是襲擊。韓信必須隔斷時間派出重兵出戰,但只是到場,並不做纏鬥。韓信和田單只是為了造成趙國主力都在上黨郡的假象,主要是為了掩護樂毅,同時牽制秦軍主力。

    4)樂毅率領10萬人從邯鄲南下,攻下修武(大概),將太行山的控制權搶回來。同時,控制黃河的白馬津渡口。飛鴿傳書請求魏國和楚國過黃河(趙國給予好處)。

    如果樂毅的任務能順利完成,韓信就有了三種選擇。

    1)圍河內郡救趙,秦軍將不戰而退;

    2)如果能拿下野王,那麼魏、楚救兵到達上黨郡,秦軍即將以失敗而告終;

    3)樂毅、魏、楚不去上黨郡,繼續向西近攻三川郡,一路西略,直逼函谷關,秦昭王怎麼辦?如果撤軍,韓信和田單果斷追擊,不但可以斬殺一部分秦軍,至少奪回第一道防線。三國合縱形成,秦昭王短時間想要東略,難了。

    結語:

    韓信如果掛帥,一定不會死磕長平,而將眼光望向全域性。如果圍河內郡成功,秦國基本就會撤軍了,因為魏、楚兩國就不會因為天塹太行山而無法迅速到達上黨郡,換句話說,盤活了魏楚救兵這顆棋子。

    不要問我秦昭王他們在幹嘛,秦昭王使用離間計換上趙括,就是要速戰速決,他也害怕魏、楚、趙合縱,秦國就會陷入被動局面了。而合縱形成的關鍵就是河內郡的爭奪,如果能奪回河內郡,其實對三國都有好處。

  • 10 # 歷史深度揭祕

    秦趙長平之戰不僅僅是決定兩國命運,更是戰國大勢的走勢!秦敗,就要重新定策,東出之事就必須延後。戰敗的代價太大了,可以說是無力了!趙敗,便確定了秦東出之勢無可阻擋!前面的兵仙吹一致認定韓信加入長平之戰,坑裡埋的一定是白起,簡直是把號稱人屠的白起看成白痴!暗度陳倉,背水一戰,你以為打仗是說幾個成語那麼簡單嗎?會幾個成語,就以為自己不是人了,你還不如趙括呢!自以為是,傻子一樣,你懂什麼玩意,你說說,背水一戰,韓信為什麼會成功,別人卻是找死,你有弄明白什麼原因了嗎?你是滿瓶不動半瓶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先歇著吧!背水一戰之時,在敵軍後方側翼都已經有了埋伏,所以才敢背水。

    韓信能縱橫天下,因為上有劉邦放權 中有蕭何搞後勤支援 張良溝通上下關係,這才有韓信的發揮....清末的歷史事件已說明,你能做多大事跟你的隊友有關係!趙括換成項羽 吳起可能結果會好,因為項羽乃一言堂 吳起軍政雙優完全能聯絡楚齊出兵出糧支援。韓信師從項羽和范增。沒有人是天生的將軍,韓信在項羽帳下做牙兵,雖然只是個小兵,但是他卻能近距離的接觸高層對於戰爭的決策。再學習的同時思考如果讓自己決策又會如何。就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自己的天賦,才能在投奔劉邦之後可以迅速展開自己的將帥之才。

    後勤供給是大事,秦趙一樣消耗,秦國路途遙遠運輸困難,也拼盡了最後的力氣,如果趙國繼續堅守秦國也只能退兵!趙王催戰有主要責任,但是趙括作為前線指揮也有責任!正確的做法是搞好外交,講明脣亡齒寒的道理,發動其他幾個諸侯國合力抗擊秦國,楚國出兵襲擊秦國的老巢,發動燕國,齊國抄秦軍的後路,不能聚殲秦軍最起碼迫使其撤退,則長平之圍解矣!按戰損比,其實是趙國勝了。秦軍損失過半。趙國輸在後勤。看此戰結果也知道秦軍沒得到好處。就是秦軍停止進攻趙國幾十年來恢復元氣。連白起也不願再和趙國打仗了。

    若韓信指揮,最差可能是平局,很大可能險勝白起,兩人都是軍事奇才,以何可證,以韓信指揮戰例比白起來講,韓信更高超,戰役各因素韓信更高。兩奇相爭,最後險勝在韓信方。戰役得慘烈,內容豐富,慘勝而已。應該還是秦國贏,但不至於那麼慘,韓信肯定是比趙括厲害的,但是和李牧應該差不多,李牧面對秦軍只能守,而且白起和韓信軍事才能差不多,雖然兩個人沒正面交鋒,但明確的資料是白起帶過的兵比韓信多,而且戰爭不止拼個人能力還有國力,秦人尚武,並且有政策支援,秦人打仗是真不要命,這點趙兵比不上,很多人認為韓信厲害估計會拿和項羽的對戰比較,但是漢打楚,有良好的後勤保障,還有各種計策往項羽頭上扔,其中離間計最多,導致項羽雖勇猛但必敗。秦打趙,可以說趙國必輸,因為除了兵法上的差距,國力差距更大,但並不能說白起就比韓信厲害,畢竟不可能讓他倆較量一下。

    韓信的水平就一定高於廉頗嗎?面對戰鬥力極強的秦軍,高1倍兵力的秦軍,指揮能力不弱於任何名將的秦軍,後方支援不弱於趙國的秦軍,國王與大臣全部都支援白起的秦軍,任何陰謀詭計都無法使用的秦軍,韓信只有守城,別無他法,等城中糧草不能養兵之時,就是城破之日,一切軍事才能在絕對勢力面前都無用武之地,韓信絕對不可贏長平之戰。韓信比趙括強百倍,有一次,劉邦打了敗仗,手下沒有幾個兵了,他就化妝成使者潛入韓信的兵營偷走了韓信的兵符,然後調走了韓信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只給他留下了三萬殘軍,還讓他去攻打趙國,韓信就憑這三萬殘兵竟然打敗了趙國二十萬精兵,而當時趙括手下兵力四十多萬,還都是精銳,秦軍都沒有趙國多,如果換成韓信,怎麼也打敗秦軍了。

    沒有平手這麼一說,只要秦國撤兵就是趙國取得勝利。只要秦兵擊潰趙軍就是秦國勝利。只有這兩種結果。只要趙國堅守對方不管是誰都不能取勝。堅守是廉頗早已定好的戰略方針。是秦國用的計策讓趙國換的將,趙王一心想速戰取勝,這樣國內就會減輕很大的壓力。這是趙王不懂軍事才這麼想。當時的情況是守必勝,出戰必敗。不管是韓信領兵還是廉頗領兵都是這種情況。因為真正的軍事家是能分得清該進攻還是該防守,如果該防守的就算是進攻也能取勝,世上沒有這樣的軍事家。總而言之如果當時是防守就算是普通的將軍也能取勝,如果是進攻誰也取勝不了。

    韓信打的都是楚漢軍閥之戰,各方杜缺乏國家層面的組織、戰略和後勤實力,很容易被打一次就直接滅了。戰國則是國戰,不是一個層面的。三國前期屬於軍閥之戰,很容易滅來滅去,但是形成三國鼎立後,軍事冒險已經很難滅國了。韓信面對高烈度的戰國後期滅國戰,可能很難有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8月川藏線自駕遊川進青出15日遊費用大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