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索創史人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成為戰國時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躍成戰國後期軍事強盛的國家。

    公元前260年,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將上黨郡與南韓本土聯絡完全截斷。韓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謝罪,並獻上上黨郡的土地以息秦兵。然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將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獻給了趙國,由此引發了秦趙的長平之戰。戰爭最後,秦國戰勝了趙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如果此戰趙國主將由趙括換成諸葛亮,趙國未必取勝,原因有二:

    一是趙王昏聵。趙孝成王對長平之戰缺乏清醒的認識,是戰是和舉棋不定。戰爭初期,趙軍接連失利,廉頗堅壁清野,避戰不出,引起趙王不滿,趙王催促廉頗出戰。而趙王又想和秦國講和,這是一大失策。因為趙王完全不清楚秦國的戰爭意圖,即滅趙的意圖。趙國派鄭朱去秦國議和,卻掉入秦國的圈套。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緊軍事準備,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殷勤接待鄭朱,給各國造成秦、趙已和解的假象,趙國處境更加孤立。

    二是秦趙實力差異很大。秦國經商鞅變法,綜合實力足以碾壓東方六國中任何一國,而趙國雖有胡服騎射的變革,卻只是一個軍事獨強的國家,其經濟、政治與秦國無法相提並論。趙國政治不明,自趙武靈王后,再無雄略之主,而秦國確有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當政。趙國經濟不濟,秦有巴蜀糧倉,而趙國糧食供給又是一個大問題。

    雖然諸葛亮謹慎、多謀,然遇上昏聵的趙孝成王,以及趙國的實力差距,依然不能與秦軍相爭而佔上風,況且秦國有一代名將——白起。

  • 2 # 奔跑者的天空

    要說如果諸葛亮穿越到趙國去,指揮長平之戰。能不能贏我們暫且不說。但是絕不可能輸的,更不可能像趙括那樣全軍覆沒。以諸葛亮謹慎嚴謹的性格,這場戰役究竟鹿死誰手,還真說不準。

    在這次戰役當中,趙孝成王為什麼會忽然把廉頗換成趙括,我覺得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其中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因為糧草不足。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拿整個趙國的國力提前和秦國比拼。40多萬的趙軍,聚集在長平一線,相當於整個國家的軍隊都已經投入到了一級戰備當中,那糧草供應將是一大難題。首先要將多年的戰略儲備糧拿出來,可是用一段時間終究是會用光的,因為大家都在打仗,沒有青壯勞動力去耕田,糧食無法持續供應,自然就會被拖垮。兩軍經過幾次小規模的會戰,都是趙軍敗下陣來,也客觀反映了趙軍的整個戰鬥力是不如秦軍的,要想在戰場打退秦軍已經不可能。所以廉頗開始進行堅壁清野,退守長平拒不出戰。想用這種方法來拖垮秦軍。畢竟秦軍是遠離本土作戰,而趙國是在本土作戰,在糧草運輸上,秦軍明顯是不如趙軍的。廉頗就是想利用這點讓他們疲憊,再找準機會進行反攻。可是令廉頗沒有想到的是,秦國糧草可以從水上運輸,直達趙國邊境。這種方法比陸運還更方便。再加上秦國領土面積大,徵糧的範圍廣。那麼這場戰爭就不僅僅只是打軍事,更多的是打後勤,打綜合國力。如果發展成了持久戰,秦國在已經解決了糧草運輸的情況下,首先支撐不下去的一定是趙國。

    諸葛亮的他既是一名軍事家,也是政治家,外交家,他還是一個發明家。他的指揮藝術顯示出了一個最主要特點就是嚴謹,小心,不善於弄險。但絕對可以確保全身而退。在這場戰役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糧,然後一個就是聯合其他國家,來圍剿秦軍,迫使其退兵。這就涉及到糧草的安全供應,以及外交遊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最出名的兩次外交活動,第1個就是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合劉備統一抵抗曹操,從而贏得了赤壁之戰,在這一次的舌戰群儒當中,憑一己之力挑戰東吳一大群文臣,最終也成功的說服了孫權,使劉備躲過一劫。還有一次的主角依然是東吳,但這一次不是他親自出席,而是派鄧芝出席,但是整個戰略方針還是諸葛亮制定的。當時曹操已經去世,劉備也走了。

    曹丕派遣五路大軍圍攻蜀國時,退敵思路已經在諸葛亮的整個規劃當中。悄無聲息的退敵於無形。還有一路就是必須說服孫權讓他放棄與蜀國的敵對狀態,重新建立吳蜀聯盟。這次他選的人才是派鄧芝出使東吳,而且很成功的完成了這次外交活動。

    在糧草運輸方面,在北伐時期他製造了木牛流馬幫忙運輸糧食,在後期,他也知道長期對峙,必須要取糧於敵。於是在最後一次與司馬懿的對峙當中,他放棄了從蜀國運糧作為籌集糧草的主要途徑,他開始組織士兵在當地進行開墾農田,就是要把戰場當成農場,解決士兵的糧食問題,這個舉措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只可惜,諸葛亮積勞成疾,最後病逝五丈原,如果說他身體再硬朗一些,那麼司馬懿再怎麼堅守不出戰,總會被諸葛亮抓到把柄,進而將其圍殲。在這次長平之戰當中,主要的兩個問題是缺糧,還有一個運糧。當時趙國的上層也已經制定了一個外交方案就是向隔壁諸侯國家去借糧,也有人說向秦國去議和。以諸葛亮的處事風格,他絕對不會向秦國議和,而是會聯合諸侯一起抗秦,首先會向齊國借糧,再向楚國魏國借兵,迫使秦軍退兵。

    當然有些人說,趙國的高層也這麼做了,可是沒有達到預期。這就要看誰去執行了。我覺得以諸葛亮的外交能力,他制定策略並派合適的人落實,那是一定可以圓滿成功的。在運糧方面,趙軍在本土作戰糧道還會遭到秦國的破壞,那也是沒誰了。如果在諸葛亮手上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以他的聰明才智,在那個時候他也一樣的會發明一些器材,或者組織兵力進行沿途護送。看他之前每次撤兵,井然有序,即使有敵軍追擊,他依然能夠安然自如的退去,而且在阻擊敵方追兵的過程當中,還經常能斬獲一些敵方重要將領。

    所以他謹慎的性格絕不會像趙括那樣,貿然出擊,反而在堅守城池的過程當中,也不會發生廉頗缺糧的困境,因為他的外交才幹和他的謹慎指揮藝術能力,是完全可以化解一些困難的。

    包括在守城的時候,趁秦軍不注意,偶爾派出一些機動士兵對秦軍大本營進行騷擾,偷襲。這樣堅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適當進攻,那麼秦軍遲早是會退兵的。

  • 3 # 老孫探祕

    我覺得諸葛亮穿越成為趙括,改變不了戰爭的走向。原因很簡單:戰爭說到底拼的是綜合國力,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國力強大了確實不假。但是長平之戰發生的地方,地形不利於騎兵作戰,騎兵排不上用場。更不要忘了秦國長期和遊牧民族打仗,騎兵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拼騎兵,秦國不怕趙國。趙國不利的地方有這幾點。1南韓獻上黨給秦國,趙國接納上黨,給了秦國出兵的藉口,所以秦國才會擺出跟趙國拼命的架勢,而其他的國家忌憚趙國的強大,坐山觀虎鬥,不會幫助趙國。2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秦國曆經商鞅變法,政治制度先進,士卒用命,趙國只是軍事上變革了,其他方面變革的程度不大。秦惠文王吞併了巴蜀,昭襄王前期吞併了楚國和韓魏兩國的大量土地,這些地方都是秦國的大後方,關中土地肥沃,又有幾大糧倉加持,當然能撐的時間更久了。3.秦趙長平之戰更像是頂級高手對決,誰能熬得住誰就能贏,趙國之所以會讓趙括代替廉頗出站,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趙國已經支撐不下去了,迫切要早點結束戰爭。4.諸葛亮沒有那麼神奇,他是一個戰略家不是一個戰術家,凡事親力親為導致下面的將領普遍無能,這也是他去世以後蜀國一再向下的原因。諸葛亮對上白起,翻盤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肯定不會敗得那麼慘了

  • 4 # 淡忘憶

    諸葛亮穿越跟戰神白起對陣長平之戰,輸是肯定的,但白起絕殺不了40萬趙卒。

    長平之戰,不僅是白起的經典之作,更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經典之作。白起坑殺的,不僅是40萬趙卒,更是七國戰亂的廢墟,從此站立起個巍巍秦國。

    長平之戰後,天下再無秦之對手;長平之戰後,天下也再無戰神白起!

    白起有此戰,足矣!從此不再戰,那怕從容赴死。

    一、諸葛亮的長處在治民並非攻城略地

    長平之戰當時的環境我就不多說了,秦、趙的軍事實力不在一個檔次上,廉頗能守一段時間是依賴深溝高壘,趙括失敗是因為沒有糧草,只能拚死一搏。

    也就是說,趙國失敗的關鍵兩點:軍事實力與糧草

    廉頗之後換將諸葛亮,這兩點沒根本性改變。

    而我們能依賴的,完全靠諸葛亮的個人能力!而且是在短時間內以弱勝強、以小博大的能力。

    但我認為諸葛亮不具備這個能力:

    作為老對手的司馬懿評價諸葛亮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劉備也很少帶著諸葛亮出征,有龐統時帶龐統,有法正時帶法正,沒這兩人了也不帶諸葛亮。

    我們也知道諸葛亮的性格,謹小慎微!諸葛一生唯謹慎。

    所以,讓諸葛亮出奇制勝就有點難為他了。

    顯然不會!

    白起是不世出的戰神,在同時代罕見對手,就軍事才能來說我認為應該高過諸葛亮。我們就假設他軍事才能不如諸葛亮,但也最多是進攻不足,自保總有餘吧。

    只要拖過十天半個月,勝利也是白起的。

    很有可能是丟些城池,撤兵了事。

  • 5 # 巖角島上研戰例

    這個問題很腦洞,趙括面臨的形勢和諸葛亮很類似,我來試答一下:

    首先,必須假設諸葛亮沒有戰國時期的知識儲備,他附身趙括,只帶了智商和情商,其他關於此次戰爭背景瞭解同步趙括。那麼他能不能打贏長平之戰呢?

    答案是肯定的,諸葛亮會從多個方面,多管直下的解決問題:

    一、像司馬懿對付自己一樣對付白起,堅守不戰。

    比起趙括來,諸葛並非初出茅廬,作戰經驗豐富的他,自然有辦法對付遠征勞頓的秦軍,並且,諸葛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強敵作戰,對於大勢的把握自然爛熟於心,當年司馬懿與自己隔河對峙,自己送司馬女人衣服的案例如在昨日,諸葛亮必然不會輕易接受秦軍的挑戰。他肯定會據險而守,以拖待變。

    如何變,等來援軍。

    二、像以往(以後?)舌戰群儒一樣,說服其他諸國,合縱抗秦。

    諸葛隱居鄉野,練就了一副好口才,當年,東吳諸多謀士與他切磋,均被諸葛這個主辯手一一擊敗,堅定了孫權抗強敵的決心。而在戰國時代,以口才成名如張、蘇之流,也不在少數,諸葛憑此技能,對內可以說服其他五國,合縱抗曹,哦不,抗秦。對外可以修書一封給秦國范雎,講明利害,吹風秦王,勸其罷兵。

    三、像取信於劉備一樣取信於趙王,將帥齊心,共渡難關。

    後人分析,趙括失敗的一個潛在原因是執行趙王決戰政策。因為常年的對峙,趙國的後勤已經不堪重負,趙王不願意再拖下去。某種意義上說,趙括是愚忠,而諸葛則善於和上級打好關係,不然,劉備也不會只有這一個主要謀士而且選他作為託孤重臣,號稱亞父。關鍵時刻,諸葛祭出《出師表》若干,寫就《晉中對》大作,必能感化頑主,上下一下,試看天下誰人敵?

    四、像製造木牛流馬、對付南蠻孟獲一樣,妥善解決部隊後顧之憂,打好持久戰。

    做到了以上三條,我覺得諸葛還可以做的更好,眾所周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然而諸葛的後勤做的井井有條,因為諸葛對軍中諸事瞭解的太清楚了!邯鄲據前線不過200公里,且有太行八陘為依託,後勤保障有木牛流馬,加上諸葛深入骨髓的思想工作,軍心只會奮不顧身。

    此外,大家不要忘記,趙國還有一支貫戰之師,立秦之側,那就是李牧率領的抗擊匈奴的邊防軍,此時,李牧在雲中郡,按照諸葛對付邊患的政策(七擒孟獲),三年時間,李牧可以搞定邊患,率軍南下,拊秦側背。

    所以,諸葛如果附身趙括,是有能力擊敗強秦的。當然,這只是腦洞大開,具體到了現場,還是要看將軍的隨機應變能力,《孫子兵法》所言,為將者,智信仁勇嚴。趙括上陣,倉促決戰,失敗是註定的。

  • 6 # 白衣友人

    我認為就算諸葛亮真的穿越去了長平之戰的戰場指揮趙國軍隊也是必敗無疑。原因有三:

    三是趙國較秦國的外交手段有差距。諸葛亮隆中對時就提出了聯吳抗曹的策略。先說秦國,範睢為相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路線,在伊闕之戰中(今天洛陽市龍門鎮附近,也是龍門石窟所在地),韓魏聯軍被白起剪滅24萬,對南韓和魏國來說,真的是被秦國打得元氣大傷,沒有實力和膽氣再和秦國過招了,所以長平之戰時,趙國向韓魏求援而不得。當然,魏國還是不乏有識之士的,後來邯鄲之圍時,信陵君就上演了竊符救趙。公元前279年,秦國軍隊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楚國,一年後攻陷楚國國都郢,一把水淹死了楚國十幾萬人,導致楚國放棄了江漢之地經營起江淮,遠離了秦國的勢力範圍,選擇了逃避。燕國和秦國本就是一家人一個姓,是世交。燕趙經常爆發邊境戰爭,(不知道燕趙大地的河北人怎麼想)還在長平之戰後對趙國進行“補刀”,不過結果是捅到了自己。齊國自五國伐齊後兩耳不聞窗外事,加之秦國處心積慮的積極拉攏齊國,當趙國上門求援時果斷的拒絕了。反觀趙國的外交卻是四處碰壁,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看來真不行啊!

    綜上三點,縱使諸葛亮神仙下凡也是無能無力的,趙國必敗!

  • 7 # o七杯茶o

    首先該為趙括平反了,他揹負2千多年的嘲諷和侮辱。最新的研究表明:長平之戰趙國並沒有之前認為的那樣嚴重受創,至少是兩敗俱傷,初出茅廬的趙括遠非後世所描述的那麼不堪,其與秦國老將白起的巔峰對決,堪稱精彩絕倫,雖然力戰身死,亦來了一個魚死網破,讓白起差點也跪了。理由一:秦軍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後,停頓了一段時間(期間殺俘封鎖訊息),之後悄然撤回了,並沒有乘勝攻下上黨郡,如果大勝怎麼會突然虛弱的如此詭異呢?到了第二年晚些時候,在秦王的催促下才又復攻上黨,勉強奪取之並改名為太原郡。理由二,秦將白起與秦王的對話,明白的告訴了秦王,長平之戰趙軍雖敗,然秦兵亦損失巨大,如果當時滅趙或許有機會,現在隔了一年再攻趙時機很不成熟,沒有把握(如果40餘萬趙軍真的被坑殺,僅僅一年趙國就能緩過來嗎?)。理由三,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到公元前257年,秦再次傾國之力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鏖戰兩年還相持不下,可見趙軍實力還是非常強勁,與秦不相上下。最終各國聯軍趕到,擊敗秦軍,趙趁機收復國境。理由四:公元前251年,趙國剛剛用3年多時間清除北境匈奴入寇騷擾,燕國就趁機突襲趙國,但很快就被趙軍挫敗,還差點滅國,恰逢秦軍攻趙,燕國才得保全。

    結論:秦趙長平之戰慘烈,兩敗俱傷,但趙軍傷亡數字被嚴重誇大,且秦軍亦遭到重大損失,已至於無力繼續攻打上黨。為防止列國趁虛攻打秦國,白起採取對內殺俘滅口,對外宣傳秦軍大勝,趙軍覆滅的方式掩護秦軍回撤休整。真實情況應是趙軍雖敗,但僅是主將戰死,一部被殲,實力尚存,損失並未傷筋動骨,鑑於糧草不濟(史記記載趙軍與秦軍相持於上黨一年多,雙方後勤補給都吃不住勁了,遭遇到很大困難,趙國國力不及秦國更是力不從心)遂主動退卻。這就與之後的歷史事件中趙軍能與秦軍在邯鄲城下相持兩年,還北擊匈奴,痛打燕國的表現對的上了。史記的記載是將所有當時能得到的史料都記載了進去,前後仍有許多值得揣測的部分。

    回頭再說諸葛亮,其人一生唯謹慎,如果讓他指揮趙軍,根本就不會爆發長平之戰,當然趙王也會把他換掉,因為後勤糧草耗不住了。

  • 8 # 籤天

    如果是諸葛亮來打長平之戰的話,拿他估計也很難打贏,因為長平之戰這種百萬人級的戰役很明顯超過了諸葛亮所以參加過的戰役,諸葛亮打的最大的一場仗赤壁之戰雙方加起來還沒到位30萬,曹操之稱有80萬實際只有20萬孫劉聯軍為5萬,雖然長平之戰的規模也會有縮水,但可以決定戰國最強的兩國的命運之戰規模肯定要比赤壁之戰大很多。 面對怎麼打規模的戰役諸葛亮可能要一點時間來適應,而且當時趙國也耗不起,趙括的主動出擊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是諸葛亮指揮的話估計也會主動出擊,但後方防線肯定會留下住夠的兵力來防守,或是提前買下伏兵,在派人假冒秦軍信使來干擾白起的資訊,這就讓白起吳以為趙軍已經被包圍,然後諸葛亮只要在秦軍援兵的要到上埋伏即可,這樣就可能擊敗白起,當然白起也不傻,估計也不會被怎麼輕鬆打敗,但這樣趙國的勝算就會高一些。

  • 9 # 林宋IF

    蜀國全國的軍隊只有十萬人,也就是說,諸葛亮一輩子指揮過得軍隊不超過這個數字,戰場主要在隴西和秦嶺地區,他是否具備“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本領。

    戰國時代距離漢末過去了大約五百年,讓諸葛亮到五百年前去指揮一支完全不同的軍隊,而且人數超過四十萬,我覺得太難了。

    就這麼說吧,高顎續寫的《紅樓夢》再不濟,至少他的語言是和曹雪芹差不多的,今天再厲害的作家穿越回去,就一定能寫的和高顎一樣嗎,我覺得不可能,語言環境和時代早就變了,現代人很難適應的。

    同樣的,趙括的時代,他對趙軍的瞭解和戰場的形式,肯定比五百年後的諸葛亮瞭解的多,比如沒有秦始皇兵馬俑,我們根本都不知道秦軍長什麼樣,穿什麼鎧甲,大概怎麼作戰。

    五百年後的諸葛亮穿越回去我覺得,最多隻能帶十萬兵,考慮的兵種的差距,武器裝備和士兵的差異,這個數字可能還要降低,所以他怎麼來指揮四十萬人與白起較量呢

  • 10 # 小濤歷史課

    我認為就算是諸葛亮也不一定能夠贏,原因有以下幾點:

    1、趙括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菜鳥。他也只是在執行趙孝成王的命令而已,長平之戰的失敗我人認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責任都是趙國高層的。

    2、諸葛亮多次北伐,大多數都是因為糧草不足而導致退兵,而長平之戰後期,趙軍的糧草供應易經非常緊張了。趙國是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國家,秦國的農業相比趙國要發達很多。當時又正值秋收,幾十萬的勞動力在前線,這也是趙孝成王急於決戰的原因之一。

    3、白起的軍事才能我認為也是非常高的,一生大大小小70多場戰役未嘗敗績。而諸葛亮最善長的是治理國家並非帶兵打仗。

    4、當時趙國雖然有“胡服騎射”,但是當時騎兵部隊應該是由李牧率領抵擋北方少數民族,所以趙國前線的部隊主要是步兵。而秦國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步騎混合部隊。

    5、在外交上,秦國也佔的先機,製造了秦趙和談的假象,導致趙國失去了求援的物件。

    6、在長平之戰的最後關頭,60多歲的秦昭襄王,御駕親征為白起帶來了生力軍,而年輕的趙孝成王好像啥都沒幹!

    國力的差距、錯誤的決策、君主的差距。在這樣的條件下就算有諸葛亮也不一定能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最早的祖先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