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繁華已逝

    不對。

    確切的說三朝都在他們之後進入衰退期,而且這些大部分是有他們造成的更貼切一些。

    唐玄宗大興奢靡之風,寵愛楊玉環,不過問朝政,遠賢臣親小人,建藩鎮讓將領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雖然有風險,但在當時府兵制已名存實亡的歷史前提下確實,擁有一定道理和正確性,錯誤就在沒對藩鎮進行有效管控,同時對少數民族沒有提前做好分化瓦解的防範,讓其藉助內遷逐漸壯大,最後霍亂大唐。

    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38年,其中30年不上朝,很多人因此把他稱為昏君,其實不然。萬曆皇帝雖然也有一些弊病,比如揮霍無度,任宦官為礦監等橫徵暴斂,但統治上依然有所建樹,萬曆三大徵等也為明朝做出了貢獻,只不過後世之帝王沒有出彩的,加入光宗沒有紅丸案,或許大明會再延續幾十年,漢武帝窮兵黷武,讓國家幾乎崩潰,劉佛陵和霍光不是依然可以力挽狂瀾,再有後面的漢宣帝劉詢,勵精圖治同樣有了孝宣中興的局面。

    乾隆實際上是中國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前半生還是比較靠譜的,勵精圖治,繼續執行部分雍正的政策卻更加柔和一些,讓大清達到了康乾盛世的鼎峰。但他和上面兩位一樣,一看到沒有了對手,就迅速墮落了。六下江南,鋪張浪費;賣官鬻爵,致使官僚貪汙受賄成風而不治理;閉關鎖國,錯失了開眼看世界的大好時機,讓清朝逐漸落伍等等都跟他有關,後續的滅國也跟他有關,更跟後世無能之君有關。

    三朝並非亡於他們,卻衰敗於他們,有巨大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之後的繼承者,沒能像漢宣帝一般中興國家,碌碌無為,同樣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2 # 錢幣司令

    您好,對於歷史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與理論,唐朝因為藩鎮割據傷了元氣這是常識,制度設計上的問題也無法歸結於某一位皇帝,至少那一朝都有連帶責任。明朝並非簡簡單單有幾個昏聵的皇帝就垮了,明末的內憂外患並非一朝一夕,當然想力挽狂瀾靠崇禎也希望不大。清代可以說從乾隆後期開始衰敗,但包括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也有一定隨機性,還是後來皇室少年親貴與立憲派乃至與革命黨原本似乎還算平衡的關係崩塌所致,清末時代不同了,社會問題更為複雜,回溯到乾隆一朝並不完全成立。

  • 3 # 大白白野

    這句話是很流行的,有很大的市場和支援率,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存在不同的意見。這三位皇帝有一個特點,在位前期搞的都不錯,只是存在驕傲自滿,盲目樂觀,對時局把握不好,釀成一些大禍,影響了本王朝走勢,有一種盛極而衰感覺,但把王朝滅亡完全歸於三人似乎還有些冤枉,尤其唐玄宗和乾隆帝個人素質很高,在封建社會帝王當中也算是可以的。

    唐玄宗李隆基生活在685年至762年間,712年至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唐王朝907年滅亡。李隆基退位後151年滅亡。

    李隆基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孫子,在“唐隆政變”中誅殺韋氏集團,算是挽救了唐朝,李隆基登基後前期任用賢相姚崇、宋璟、張久齡等人,使唐王朝出現了開元盛世局面。後期,由於任用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實行外重內輕等政策,導致出現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也由此下臺,讓位於唐肅宗太子李亨。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產生的藩鎮割據持續到唐朝滅亡。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皇帝有的也想解決藩鎮問題,但是始終沒有解決好。藩鎮擁兵自重,有時還互相攻伐,朝廷政令無法暢通,最終藩鎮越做越大,直接導致唐王朝滅亡。像朱溫、秦宗權、李茂貞等都屬於藩鎮。

    萬曆帝朱翊鈞生活在1563年-1620年,1572年—1620年在位,十歲即位。明朝1644年滅亡,朱翊鈞死後24年滅亡。

    萬曆帝初期由張居正執政,改革政治,清丈全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理黃河,國勢漸強。萬曆帝親政後,不常視朝,大事營建,揮霍無度。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起,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礦監、稅監,蒐括無厭,激起人民反抗。

    萬曆帝三大徵獲得勝利,只是東北邊疆問題沒有解決好,李成樑對打壓蒙古族貢獻很大,對一些女真部落打壓也很有效果,只是對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一些作法讓人不理解,養虎為患,導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為滿清。在滿清和農民起義雙重打擊下,1644年明朝滅亡了。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生活在1711年至1799年間,1735年至1795年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清朝滅亡於1912年滅亡,乾隆皇帝退位後117年滅亡。

    乾隆帝在位時出現了康乾盛世,好大喜功,但是驕傲自滿,鋪張浪費,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導致各種矛盾激化,多地爆發起義。乾隆帝夜郎自大,以為天朝大國,萬邦來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導致中國近代被外國列強欺辱,進入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國土喪失,百姓進入水深火熱生活之中。

    唐玄宗、萬曆帝、乾隆帝三個皇帝在歷史上爭議很大,唐玄宗、乾降帝都是退位後一百多年滅亡的,萬曆帝死後24年滅亡,只是萬曆帝去世前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後來替代了明朝建立了清朝。

  • 4 # 94310417小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唐天下其時自安史之亂後是由盛而衰,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有老眼昏花寵信楊貴妃,重用楊國忠才導致了安史之亂,從那以後大唐蕃鎮崛起作大形成了割據勢力,有經過七八位帝王執行經黃巢起義後天下軍閥混沌戰亂聚合,朱溫崛起經唐僖宗這個軟蛋帝王荒淫無度的執政天下大亂,關鍵是大唐帝國賴以生存的王族勢力和氏族大臣們被一一剷除而導致了國家基礎被毀滅這才是關鍵中的要害。~~~~~大明王朝亡於萬曆皇帝是有根據的,三大戰役拖垮了明王朝的精氣神,加上重用宦官太監東林黨相爭加上崇禎時天禍人禍西北民亂,和後金勢力努爾哈赤崛起才積重難返而亡,時也命也。~~~~大清帝國亡於乾隆皇帝有點危言聳聽,但禍端始於乾隆皇帝史治腐敗床榻無能,腐敗成風民不聊生,由其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時英國使臣馬爾葛尼由於禮節問題受阻而埋下了禍根,才可以經通商貿易解決的經濟問題形成了危機。四十多年後的1840年英國因林則徐虎門銷煙發動了邪片戰爭,經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以及辛丑年的八國聯軍打擊下以是離亡國滅種不晚,經人仁志士革命黨人十一次的舉義,和袁大頭的玩弄擺設終亡於一九一一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唐玄宗,萬曆,亁隆對王朝的滅亡有間接的作用,子孫無能才是根本禍害。

  • 5 # 野草的沉思

    也對,也不對。

    唐朝的滅亡,確實和玄宗朝的安史之亂有關係;明朝的滅亡,確實和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關係;清朝的滅亡,確實和乾隆的好大喜功,鋪張浪費有關係。

    但唐玄宗之後,又經歷了十四代皇帝;萬曆之後,又經歷了三代皇帝;乾隆之後,又經歷了五代皇帝。這些後繼的皇帝如果有出類拔萃者,是可以糾正祖輩的錯誤,重振江山社稷的。所以,把唐朝的滅亡,歸咎於玄宗;把明朝的滅亡,歸咎於萬曆;把清朝的滅亡,歸咎於乾隆,是不完全正確的。

    封建朝代,由於實行父傳子家天下的制度,時間一長,必然產生腐敗,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必然按一定規律滅亡。這無藥可治。責任不在某個人。

  • 6 # 馭風駕雲

    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事物發展是有一定的時間沉澱的。大廈的頃覆是一步一步累積而成的。盛極而衰是世事的常規,滅亡的隱患種子往往就潛伏在盛極之時﹉

  • 7 # 安平144796971

    明亡於萬曆之說不對,亡於朱元璋、朱棣優渥宗室的制度,百多萬宗室蛀空了國柱,造成財政崩潰,最終滅亡。

    清亡於嘉慶、道光兩朝,沒能象雍正那樣以鐵踠治史,使乾隆晚年貪腐之風漫延。

    唐亡於玄宗是對的,玄宗開了開元盛世後,安於享樂,造成唐朝危機

  • 8 # 山櫻美黛子

    《二十四史》實為二十四家姓也,他們以一家(人)之智鬥天下,滅亡是必然的。玄宗、萬曆、乾隆是這三個朝代由盛轉衰的代表人物而已!

    在舊社會“富不過三、五代”是由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家族式管理模式)決定的:經前面三、五代人艱苦奮鬥,到接任者手上所積累的財富達到空前狀態、管理經驗趨於完善,他們不可能通過改變(犧牲)自身的社會生產關係(家族式管理帶來的利益)來適應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那時他們真的無事可做,而又誤以為天下太平,同時人身苦短,不盡情享樂,他們(玄宗、萬曆、乾隆等)就是傻瓜。所以,當今社會的君子立憲制、民主直選制或民主集中制登上歷史舞臺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相適應必然的產物!

  • 9 # 靜夜思160519196

    唐玄宗和乾隆死後,他們的王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年,而萬曆死後,明朝只存在了半個多世紀就滅亡了。正確來說,唐朝的藩鎮,滿清的地方民團崛起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地方勢力強大到中央政府無法控制的地步,這個國家也就離覆滅不遠了。而明朝在萬曆登基之前就已經走向沒落,張居正改革只不過是用強心劑給明朝這垂死的老人延緩死亡的時間。有人會說明朝中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我想說的是那個萌芽只是侷限於手工業者比較集中的南方,而北方大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什麼都不會,無法給資本注入帶來任何好處。

  • 10 # 山南東道荷蓧耕農

    歷朝歷代開國之君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千秋萬載,然而實踐證明,一姓之家永遠坐享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封建王朝終究免不了滅亡更替的命運。所以,即使沒有李隆基、朱翊鈞、弘曆,唐、明、清也最終要走向滅亡,畢竟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貸害人不淺,大家覺得網貸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