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雪夢不逝

    然而,一半火焰,一半卻是冰冷的海水。雍正對弘曆是如此的眷顧,對弘曆的三哥弘時,那就真的是天差地別了。

    這一年的八月,弘時被雍正削除宗籍,不久,弘時便去世了。後世很多人認為正是雍正賜死了弘時,目的則是為了給弘曆營造一個安定的環境。

    雍正,那是從九子奪嫡的激烈鬥爭中,脫穎而出的。面對父皇康熙晚年諸子爭鬥的局面,雍正勢必會吸取經驗教訓,並做出改變。

    看看康熙如何對不聽話的兒子們吧。大阿哥胤禔,圈禁,太子胤礽,圈禁,其他幾位,該打壓則打壓,(例如老八胤禩,胤禩多次遭康熙訓斥,康熙在位時,已斷了其對皇位的念想)該放縱便放縱,(對老十康熙就是如此)該提拔則提拔,(老三老四老十四,康熙都予以了重任)。總的來說,康熙對兒子們還是比較寬容的。而雍正則相反,雍正上臺後,其政敵都受到了雍正的嚴厲打擊,這也導致雍正的兒子弘時也受到牽連。

    從人性來看,雍正不會賜死親子,畢竟那個年代,倫理綱常大過天,正常人是幹不出此等事的。但從另一邊看,皇家本無親情,雍正已徹底放棄弘時,動弘時也就合情合理了。賜死政敵老八的兒子,這是說的過去的。為了弘曆,為了大清,雍正可能真的不顧一切了。

  • 2 # 小常故事

    相對於皇太極的驍勇善戰,康熙的文韜武略,乾隆的風流倜儻,雍正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殘忍”二字了吧。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總共有61年。 在清朝歷史上,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是最被人所熟知的。 同時,康熙也是兒子最多的一位皇帝,總共有35個兒子,活下來的也有24個之多。 兒子眾多,煩惱也眾多。康熙一生中最大的煩惱可能就是來自於家事,而不是治國大事。

    由於康熙在位時間非常長,所以他遲遲沒有立儲,再加之他對自己的每個兒子都比較寵愛。 這樣就致使所有的阿哥都以為自己有成為未來皇帝的可能性。 所以,就出現了歷史上讓後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九子奪嫡。 在這場鬥爭中,九位皇子互相殘殺,各不相讓。這場手足奪權中,四阿哥成為這場兄弟鬥爭中的勝利者。這位四阿哥就是雍正。

    傳言中雍正是通過把聖旨“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而獲得皇位的,其實這應該是後人對他的誤解。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人入關,雖然他們積極向漢人學習,講漢話用漢字,但是他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語言文字。 所以,在重要決策時,清朝一般漢文和滿文雙語同時存在。

    立儲,這關係到社稷天下的大事,肯定也是滿漢文雙份的。 所以,即便是能把漢文中的“十”加一筆變成“於”,滿文也是無法更改的。 因此,雍正通過篡改聖旨奪位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被人抹黑的) 在這場鬥爭中,康熙被兒子間的鬥爭搞得心煩意亂,大為惱火。 於是他對參與其中的皇子採取了圈禁的刑罰,雖為圈禁,但其實就是閉門思過而已,並未對其人身安全完成任何威脅。 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虎毒尚不食子,更何況是人類。 但是,雍正即位後,就開始想方設法得去剷除異己。支援他的大臣年羹堯,自己的舅舅隆科多,都先後被賜死,如果這些尚可理解,但是賜死自己被圈禁的兄弟就未免太過殘忍了。

    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也是為了對九子奪嫡的報復,雍正把圈禁變成了變相的“死刑”。 先後八阿哥,九阿哥,三阿哥都死於其中。如果你覺得這就叫做殘忍,其實更殘忍的還在後面。 雍正一生中有十位皇子,然而當他即位有資格去立儲的時候,只有四位皇子了。 雍正為了避免出現自己繼位時的九子奪嫡鬥爭重現,所以他明確立儲,只不過他這次是祕密立儲,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祕密立儲,只有他自己知道哪位皇子是未來的皇位的接班人。 在這次立儲中,很多人認為大阿哥弘時(其實應該是三阿哥,前面兩位阿哥早早就夭折了)就是未來的皇帝。

    於是,這些大臣就千方百計得討好弘時,為自己尋找未來的靠山,其中就有八皇叔和九皇叔。 在這過程雍正再三警告弘時不要跟八皇叔和九皇叔走得太近。 然而,弘時心直口快,再加之仗著自己可能就是未來的皇帝而有恃無恐,再加之,他時不時就流露出對雍正當年九子奪嫡的不滿,並對八皇叔和九皇叔抱有同情憐憫之心。 這些都讓雍正極為惱怒。但是,弘時當時已經成年,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兒子,所以雍正對他一忍再忍,但是內心依然存有芥蒂。

    而此時,雍正的另一位皇子,四阿哥弘曆因自己母親為出身卑微的宮女,所以在宮中一直謹言慎行,言行舉止異常低調。 雖然他也對雍正參與九子奪嫡的行為深感不解,但是卻從來不表現出來,平時對雍正也是寬言相待,所以極得雍正歡心。 後來,弘時的兒子夭折,雍正對弘時的忍耐之心開始動搖。 這怒火終於在弘曆大婚的時候熊熊燃燒起來,雍正賜死了弘時,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

    弘時死時年僅24歲。 其實細想,一位父親怎麼會忍心殺死自己的親骨肉呢? 這其中可能既與雍正的剛烈的性格有關,也與作為皇帝穩定江山社稷大局有關,當然也與弘時張揚跋扈,有恃無恐的行為有關。 總之,不管原因如何,最終結果都是讓世人給雍正冠上了“殘忍”的稱號。

  • 3 # 史不知味

    這裡所說的被雍正含淚賜死的兒子應該是雍正的第三子弘時,不過,正史當中的弘時並未被雍正賜死。

    雍正含淚賜死弘時這一幕只存在於影視劇之中,為的是擴大雍正和弘時之間的矛盾,從而製造買點。

    雍正五年,弘時因為犯了錯而被雍正皇帝削除了宗籍,

    雍正五年七月,雍正的第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和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富察氏成婚。

    雍正五年八月,被削除了宗籍的弘時在抑鬱中死去。

    這個時間的巧合性,讓不少人對弘時的死因產生了疑惑和猜忌,難道弘時真是抑鬱而終?不是遭了毒手?

    這個巧合加上猜測,用到了小說演義的創作之上,自然少不了要被渲染一番,這才有了乾隆大婚而雍正含淚賜死弘時的一幕。

    可是,當時正值乾隆大婚,雍正又怎麼可能會在這時候賜死弘時?古人辦喜事的時候最忌諱見血,況且見的還是骨肉至親的血。

    再說雍正究竟又沒有必要賜死弘時?弘時是雍正的親生兒子,難道雍正和弘時有不共戴天之仇?

    對於當時雍正為什麼會將弘時削除宗籍,《清史稿》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這也就是說,雍正之所以會將弘時削除宗籍,僅僅是因為弘時“放縱不謹”,平常行事過於放縱,處事過於粗心。

    雍正則是一個很嚴於律己、很嚴謹,甚至是嚴謹到無趣的人,所以他的親生母親和胞弟也不太願意和他交往。

    所以,對於“放縱不謹”的弘時,雍正看了心裡也覺得很不喜歡,甚至是將弘時過繼給了被圈禁並且被改名為“阿其那”的老八胤禩。

    從這一點來說,雍正皇帝確實很不喜歡弘時,否則的話,他肯定不會將弘時過繼給胤禩,“阿其那”是什麼意思?

    是狗。

    可是,就算雍正皇帝再怎麼討厭弘時,難道他還會僅僅因為“放縱不謹”這四個就賜死弘時嗎?

    不會。

    別說是“放縱不謹”了,就算是“放蕩不羈”,雍正也不會賜死弘時,因為對身為皇子的弘時來說根本就還沒有達到賜死的程度。

    雍正再怎麼不喜歡弘時,說到底弘時也還是他的親生兒子,所以他將弘時削除宗籍之後並沒有做出更嚴重的懲罰。

    雍正皇帝當時不僅沒有賜死弘時,他甚至沒有像圈禁胤禩等人一樣下令圈禁弘時,這就能從一個側面說明弘時不可能會被雍正賜死。

    胤禩和雍正在爭奪皇位的時候爭得這麼激烈,雍正勝出了之後不也只是圈禁了胤禩而沒有處死胤禩嗎?

    所以,雍正就更沒有理由去賜死弘時了,儘管雍正確實很討厭弘時,但他也不會對弘時絕情到這一步。

    弘時之所以會踩在雍正五年八月、乾隆剛剛大婚完的時候死去,說到底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心理承受能力太低。

    從不被雍正所喜歡,到被雍正所拋棄,再到被雍正削除宗籍,弘時的心理實際上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尤其是在被雍正削除宗籍了之後,即便雍正沒有對他怎麼樣,可是弘時自己也會處於提心吊膽的恐懼心理之中。

    弘時就這樣在抑鬱和恐懼的雙重摺磨之下,抑鬱而終了。

  • 4 # 平安讀歷史

    乾隆在當寶親王的時候大婚,雍正皇帝為了給他鋪路,而賜死了和他爭奪儲位的哥哥弘時。這是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裡面的片段,不過在歷史上雖然不是這個片段,但是雍正皇帝也等於是逼死了自己的兒子弘時。

    紅石是當時雍正皇帝的長子,在封建王朝繼承皇位的時候應該佔有比較優勢的地位,可惜雍正皇帝對他不感冒,雍正皇帝看中了他的弟弟弘曆。雖然沒有明著立弘曆為太子,但當時弘曆早早的就當上了親王,而弘時還只是一個貝勒而已。事實上從這點看出,雍正皇帝對弘時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指望。

    俗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歷史上很多帝王雖然非常狠毒,但都對自己的兒子是捨不得的。不過雍正皇帝讓人感覺到恐怖的,就是他居然能為了事業,最終把自己的兒子弘時給弄死。雖然不是他直接下的手,但是他將弘時過繼給自己最恨的八王爺胤禩,而弘時不久之後就莫名其妙的死亡了。

    至於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由於他是把雍正皇帝放在正面上進行歌頌,所以似乎雍正皇帝的一切都是迫於無奈。不過我覺得雍正皇帝還是一個心比較狠的人,別人說血濃於水,可是雍正皇帝可逼死了不少的他的兄弟,也逼死了他的一個兒子,其他的皇帝恐怕很難和他相比。

  • 5 # 丁公子說

    雍正含淚賜死的兒子是誰呢?

    我覺得雍正含淚賜死的兒子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弘時,由於雍正皇帝的前兩個兒子早年夭折,因此弘時是實質上的雍正皇帝的長子,同時也是乾隆皇帝同父異母的兄長。

    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後,這位兒子不為自己的父親鞍前馬後,反而是跟雍正皇帝的政敵,八王爺允禩走得很近,並且處處給雍正皇帝添亂。雍正皇帝看到這番場景,好啊,這個逆子你不是跟他關係好嗎?正好那朕就成全了你們,雍正四年二月中旬,雍正下旨,將弘時過繼給八王爺允禩。

    雍正皇帝真的含淚殺子?

    我認為在經典的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弘時由於年少放縱,為了爭奪皇位,不惜以雍正皇帝的政敵八王爺允禩暗通款曲,反而在明知道自己的弟弟,愛新覺羅弘曆,被雍正皇帝立為儲君的時候,心生不滿,甚至暗殺弘曆。

    雍正皇帝想起自己在九子奪嫡中激烈的政治角逐,為了掃清弘曆的政治障礙,以及保證大清國的基石,雍正皇帝不得不含淚將弘時賜死,然而根據真實的史料記載,弘時並沒有被雍正皇帝賜死,不過被雍正皇帝嚴厲的懲治,倒是確有其事。

    關於愛新覺羅弘時的記載,丁公子查閱了《清皇室四譜》中的一段話:

    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覆宗籍。

    這段史料記載,雖然並沒有說明弘時到底是如何死的,但是也沒有記載,雍正皇帝將其賜死,雍正五年,隨著八王爺允禩,已被雍正皇帝處理完畢,因此,他也被清除出愛新覺羅家族的宗籍。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史沒說弘時是被雍正賜死,和乾隆大婚更沒啥關係。

    我個人認權力讓人瘋狂,為爭皇位有可能子弒父、弟弒兄,但父弒子就少見了。

    所以九龍奪嫡時,哪怕兒子們人頭打成豬腦,康熙氣得半死,卻都沒殺過一個兒子,只是一關了之;而雍正對兄弟們就苛刻得多。

    但雍正對兄弟們狠,可不代表他對兒子也狠,賜死兒子弘時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暗示的,實際上《清史稿》及其它較為可信的清朝史料中都沒有這樣的說法。

    《清皇室四譜》中記載弘時“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意思是他因行事不謹慎而被削了宗籍,然後死了,時年24歲。只說了他的過失,沒說是被雍正賜死,和乾隆大婚更沒啥關係。

  • 6 # 大國布衣

    虎毒況且不食子,人狠莫過於弒親子。雍正就是這樣一位父親,活生生成了大清朝最狠的父親,他之所以對自己的親骨肉痛下殺手,也屬實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儘管當時的雍正,在康熙的兒子中並不算最優秀的存在,但康熙還是依舊按照慣例,將皇位傳至於他,當時對皇位覬覦的皇子也不在少數,尤其是以胤禩一夥人最為囂張,他們在一次次挑戰著康熙的底線。

    雍正這一生,子嗣按理說也不少,但是最終活下來的皇子僅僅只有四個,按理說皇位的爭奪應該不是特別激烈,但事實卻大大出乎雍正的意料。

    為了避擴音前立儲君,最終在他的眼皮底下出現兄弟相殘的局面,所以雍正對於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也是祕而不宣,但也正因為如此,反而讓有些人的猜測,有了肆意生長的沃土。

    (弘時劇照)

    所以很多人也就提前站位,準備拉攏關係,以免他將來在繼位之時,不僅撈不到好處,反而有殺頭的風險,但是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還記得當初那位和雍正爭奪皇位的皇八爺胤禩嗎?

    (胤禩劇照)

    他還特此告誡弘時,讓他不要與那些人走得太近,帶著小兔崽子壓根不聽,反而愈演愈烈,不僅對於父皇的警告置若罔聞,有時候甚至於瘋狂對著幹,這叛逆的小性格,哪裡是雍正所能容忍的?

    但他卻屢次利用父親對自己的信任,勾結私黨,這卻犯了雍正的大忌,何況還是和自己曾經的死敵老八、老九,這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其將來看著兄弟間自相殘殺,還不如直接賜死,以儆效尤。

    許多次雍正都是看在皇孫的面子上,忍了弘時好多次,其實雍正的狠心,也並非就對於親兒子,對於其同父異母的兄弟,幾乎都將他們逼上了絕路,儘管雍正在繼位前與世無爭。

    雍正先前還不覺得有什麼,現如今真正走上和父皇當年一樣的抉擇道路上,才倍感無奈,含著淚賜死親兒子,無論手心手背,都於心不忍,但是為了顧全大局,他終究痛下殺手。

  • 7 # 昊陽閒看歷史

    “九子奪嫡”不論放在任何朝代,都屬於非常慘烈的結局,這對於後來的勝利者雍正皇帝也有很大的影響。他作為這場奪嫡的參與者,對其中的凶險和艱難比別人理解會更深刻。他曾經因為奪嫡而奮力去拼博,也經歷過一蹶不起,萬念俱灰,他深深知道奪嫡是萬丈深淵,只有前進才有活路,這是他作為皇子時的感受。只有夠狠,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雍正皇帝在奪嫡過程中,只想著打敗其他的兄弟,自己榮登皇位,他不會想到自己兄弟的生死,他的眼睛只看到皇帝的寶座,其他的所有東西都可以捨棄,包括親情。

    但是等雍正做了皇帝,他的心境和做皇子的時候又不一樣了。看著自己從小養到大的兒子開始奪嫡,也為了皇位,同他當年一樣,骨肉相爭,兄弟反目,他才理解到他父親康熙皇帝當年的心境和艱難。所有的兒子對於他來說,都是骨肉至親,手心手背都是肉,捨棄任何一個都是令人痛徹心扉。

    雍正之所以會在乾隆結婚的時候,賜死另一個兒子,也是為了國家大局考慮。他為了避免重現當年的九子奪嫡,才殺死自己的兒子,這是他為國家大義做出的犧牲,也是他作為皇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在情感上,雍正皇帝肯定是不願意看到這些的,他也希望父慈子孝,享受天倫之樂。只是身在皇家,自古身上就有重擔,他為了國家利益,他不得不這麼做。

    雍正除了是一個皇帝,他也是一位父親。作為親父,在立場上,所有的兒子對於他都是一樣的,一個父親下詣賜死一個兒子,是何其殘忍!畢竟虎毒不食子,親手賜死自己的兒子,心痛是難免的,不論多麼不情願,還必須由他來做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他會痛苦的原因。

  • 8 # 畫素說

    那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其實在雍正登基之初,就已經祕密將弘曆立為儲君,這就讓弘時心中十分的不平衡,所以經常高談闊論,描述自己的父皇雍正是如何與自己的政敵允禩爭奪皇位。

    而雍正自己呢,本身就對“九子奪嫡”那段歷史十分的排斥,如今弘時又拿他說事,可以說弘時此舉直接戳到了雍正內心深處的痛點。於是雍正便將弘時過繼給允禩,既然那麼愛說,這麼合得來,那就讓你們當一對“父子”吧。沒過多久,雍正就將自己的八弟從宗譜上除名了,當然弘時也跟著被除名了,做到這份上,弘時自然也沒爭奪皇位的資格了。

    畢竟弘時做事太過於不擇手段,當初雍正親身經歷“九子奪嫡”之時,康熙的兒子們雖然“戰況”激烈,但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暗殺”這種手足相殘的事,而弘時則做出了這種事情,直接傷透了雍正的心。

    其次,雍正在繼位之初,已經將弘曆選定為皇位繼承人(還有一說乾隆繼位是由康熙選定)。而弘時死心不改,去爭奪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雍正為避免在發生“九子奪嫡”類似的情況自然要作出一些應對措施。那麼弘時沒有好下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 9 # 七七談歷史

    康熙皇帝可以稱得上是清朝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平定葛爾丹叛亂,開啟了康乾盛世。康熙不僅是一個君王,而且還是一個慈父。康熙總共24個兒子,並且並沒有對他們區別對待,每個皇子到了最後都變得十分優秀,所以最後誰繼承皇位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面對最後九子奪嫡的尷尬局面,康熙也是十分的頭疼。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皇帝只能夠有一個,總不能九個兒子都當皇帝。康熙皇帝為了避免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手足相殘,請出了清朝祖制,對皇子們進行了帶有懲罰意味的圈禁。

    但是康熙的這個圈禁可不是關在大牢裡面,而是有一個專門的住處,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只是當做放鬆一下心情。但是因為一些皇子的做法實在是過於過分,康熙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將他們圈禁起來,到最後沒有一個皇子死在康熙自己的手中,康熙仁慈確實是實至名歸。

    但是他們這些皇子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將會死在自己親兄的手上。雍正獲得皇位的過程十分的驚險,以至於有些人認為雍正是因為篡改了遺詔才獲得了皇位,所以他對之前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絲毫不留情面。

    二阿哥即廢太子胤礽:被雍正禁錮在鹹安宮,派重兵把守,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被囚禁致死。

    三阿哥胤祉:本沒有參加爭奪皇位,但雍正以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胤祉發了一句牢騷,被雍正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於幽靜處。

    五弟胤祺、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誐,所有康熙的皇子基本都被雍正軟禁,不知康熙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 10 # 實說歷史

    至於康熙為啥不殺“九子奪嫡”的參與者,因為清朝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且“九子奪嫡”其實就是康熙對兒子們的考驗,是要從他們之間選出最優秀的,來繼承皇位。

    康熙最早是立二皇子胤礽為太子,但是康熙活得太久,胤礽的太子也就做的久。這時有人坐不住了,此人便是索爾圖。他是胤礽的叔公,也是康熙前期的重臣。他擔心時間長了,胤礽的位置不穩,就想推翻康熙,讓胤礽早日登基。

    康熙是多麼精明的人啊,“胤礽一黨”才剛又動作,就被康熙拿下。為了不張揚,康熙也就處理了一部分人,索爾圖也被囚禁。

    隨著胤礽的長大成人,越來越不受康熙喜歡。胤礽貪婪自私,性情暴躁,在康熙心中,太子應該符合三點,一是忠,二是仁,三是孝。可胤礽三點全不佔,這讓康熙動了廢儲之心。

    康熙47年,康熙帶著小兒子胤祄出遊塞外,回來時胤祄得了風寒。此病在當時治癒率極低,康熙心急,終日在胤祄身旁認真照顧,可其他皇子,尤其是太子胤礽卻對小弟弟胤祄不聞不問,就連胤祄病死時,都不表示悲傷,這讓康熙心寒萬分,接著又發現,胤礽居然派人監視自己的起居,終於康熙忍無可忍,直接將胤礽太子頭銜拿去。

    沒有太子的後果就是朝中出現兩個集團——“四皇子胤禛集團”和“八皇子胤禩集團”。

    八皇子胤禩支持者眾多,先是九皇子、十四皇子向康熙提議立儲,康熙沒有表態,然後八皇子聯合朝中大臣向康熙施壓,這樣浮躁的做法成功引起康熙的不滿,接著八皇子、九皇子、十四皇子先後被康熙禁足。

    康熙意識到沒有儲君對朝政不穩,於是又將原太子胤礽扶正,但還是將他禁足宮中。後來十四皇子靠著戰功得到康熙賞識,也成了儲君的熱門人選。

    不過誰都沒比過“隱忍”的四皇子胤禛,胤禛特別小心,由於早期與世無爭,遊山玩水,暗中結交不少朝臣。他表面認真為康熙辦事,暗中卻也是加緊策劃爭儲,就連其他皇子宮廷爭鬥鬧的沸沸揚揚時,胤禛也沒表露自己的心跡。

    誰知道,四皇子胤禛無緣無故的入了父皇法眼,在康熙臨終前”爆一冷門”,成功奪得皇位繼承,讓人跌破眼鏡。

    而雍正即位後,設立了“祕密立儲”機制,就是確立儲君後,先不公佈,將密詔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待皇上去世後,由眾大臣拆開密詔,立新君。這樣既可以避免皇子奪嫡的事情,也可避免結黨營私。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不按照“既定規則”發展,當時雍正有三個兒子是熱門人選,弘時、弘曆和弘晝。其中弘時年紀最大,弘曆和弘晝還小。眾大臣就猜測儲君可能是弘時,於是大部分官員都聚集在弘時身邊。

    但是弘時做了一件讓雍正十分不滿的事,讓雍正顯露殺機。

    雍正在登基以後,對他的那些“九子奪嫡”兄弟們,大多采取囚禁政策。但是弘時卻對他的這些叔父們有所同情,甚至和還沒禁足的八王爺和九王爺有聯絡。知曉此事後,雍正大為惱怒,差人立刻將“八弟”和“九弟”囚禁,然後又將弘時囚禁。

    五年之後,弘曆成年大婚,雍正又想起了弘時,雍正害怕將來“奪嫡”事情再次發生,於是忍痛含淚,賜死了弘時。

    其實雍正也不想殺死親生兒子,就像康熙最終都沒有動手殺皇子一樣。但是雍正還是心太急躁,總把事情想的過於嚴重,就是他這種偏激的性格,才使他在處理問題上過於殘忍。

    亂石供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延禧攻略與如懿傳幾乎同時播出,內容大致相似,豆瓣評分也接近,為什麼現在延禧攻略討論度不如如懿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