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講歷史

    如果是我,我會復活于謙,不是講相聲那位,是明朝那位。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這個汙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而如果他還能做出一些成就,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

    于謙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為明朝續命。

    他是明朝最鋒利的一把“劍”,這把“劍”磨了十九年。

    從於謙二十三歲開始,上天幫他安排好了接下來的一切,他的存在,就是為了做一件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土木之變,瓦刺大軍兵臨城下,朝野震盪,有人建議遷都,另謀打算;有人力主求和,以換一時太平。

    唯獨於少保站了出來,說道:“社稷為重,君為輕”。

    於是,于謙率軍二十二萬列陣京城門之外,大破瓦刺,明朝挺過這場亡國危機。

    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五百多年過去了,于謙似乎從來都沒有離去過,他始終站在這裡,俯瞰著這片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俯瞰著那些他曾拼死保衛的芸芸眾生。

    可是他好像又離我們很遠,我們再也見不到像他一樣有情懷有胸襟有擔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有許國不復為身謀的人。反而身邊大多是胸無點墨,又喜歡高談闊論,譁眾取寵的小丑。

    我們忘了到底什麼是家國情懷,也忘了什麼是不忘初心。

    我們告訴小丑們,這個世界有一種人,他叫于謙,做了許多偉光正的事,他們反而嘲笑我們不懂人情世故,說于謙只是“情商低”的破文人。

    我想復活于謙,不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的脊樑到底是什麼樣子,是不是他們口口聲聲說的“情商低”的破文人。

  • 2 # 油膩鬆哥

    我希望復活的是明代的王陽明,王守仁。從王陽明的一生來看,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作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的儒家理論影響東亞五百年,錢穆評價: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陽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暢此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業、文章均已冠絕當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講學為性命,若飢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學風淹被之廣,漸漬之深,在宋明學者中,乃莫與倫比。

    張岱年評價:陽明宣揚‘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學說,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

    實際上我們當今提倡的為人處世的方法論主要來自陽明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客觀條件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如何動員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王陽明以一生踐行之,作為明中晚期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他知行合一,不僅飽學詩書,還能不拘於常理,探究出制約儒教發展的瓶頸,提出“致良知”學說。他在後期的行為中,講究實地考察,遇事及時應變,隨勢而變,因此在之後的做官,平亂中都能有所成就。

    如果王陽明能復活到現代,我希望他

    首先能夠強化當代人處世底線,使當代人思想道德觀有所依。

    其次使當代人還能有所為,不能墨守成規,在探究中,發現可行的路。

    第三他本身就是他人的表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能夠推動中華文化,社會的發展。

    第四幫助當代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如中等收入陷阱,如何突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與道德綁架。

    他復活到當代,可以為我們講道,指導當代人如何做人做事,完善道德觀念。

    他是通過大量的實踐,行而思之,思而行之,逐漸頓悟,創造出嶄新的儒家理論,至今行之有效,作為理論家和踐行者,他的到來必使當今社會有所發展和進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1529年去世,諡文成,故後人稱其為王文成公。萬曆年間得以從祀於孔廟。

    生而不凡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年少有為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私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二十歲時(一說弘治五年,即王守仁二十一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被貶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平定叛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訊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身邊的佞幸之臣,平時與寧王交往密切,心態極端複雜。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複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終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立院講學立院講學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准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建立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同年,原配夫人諸氏去世,王守仁續娶張氏,並於次年喜得一子。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廣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總督兩廣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綰藉此機會上書爭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並敘錄平定寧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病逝歸途

    王陽明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思想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 3 # 小寒話歷史

    如果能復活一位歷史人物,我選擇後周世宗柴榮,因為他文治武功兼得。

    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在位短短的5年間,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

    這麼短的時間做了多少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吧,並且前前後後五次親征。柴榮的確是一位有能力有抱負,事必躬親嚴於律己的出色的皇帝,是那個黑暗時代最為耀眼的皇帝。

    關於滅佛運動,柴榮此舉的確打擊了佛教,

    但滅佛不是全毀,也不是硬逼這些僧人全部還俗娶媳婦,柴榮有下令,“男子女子如有志願出家者……男年十五以上,念得經文一百紙,或讀得經文五百紙,女年十三以上,念得經文七十紙,或讀得經文三百紙者……

    只要你可以按要求背出經文,你就可以好好做你的和尚尼姑,誰讓這麼多偽僧人存在呢?

    司馬光:“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

    《歷代通略》:五代諸君,多刻其民而驕其軍。世宗獨能嚴軍而恤民,治律歷,興禮樂,正刑統,禁私度僧尼,毀佛像鑄錢。注意元元,留心邦本,於五代十二君中,獨稱為最美!行善政,史不絕書。論者謂五代之君,世宗第一,唐明宗次之,周太祖又次之。餘無稱焉當矣。

    范文瀾:“周世宗唐明宗打天下可謂並駕齊驅,但唐明宗的治天下不可與周世宗同日而語”!

  • 4 # 無證宗師

    我最希望復活軒轅黃帝。身為炎黃子孫,如有機會,復活自己的始祖,也是一件極有成就的事。

    時至今日,黃帝復活後對我們的幫助仍有很多。我們知道黃帝是中醫的始祖,中醫藥在近現代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為是偽科學,百年來中醫退步明顯。在新冠疫情的治療中,中醫藥相對於西藥的治療效果有顯著的優勢,已經凸顯病毒類疾病用中醫治療不但更節省,而且效果更好,還更安全。

    如果黃帝歸來,我們有了中醫藥最權威的專家,中醫藥將會有更好的發展,醫藥領域會出現不亞於基因工程的跨時代進步。

    我認為黃帝是劃時代的開創人,主要在於他有很多重要發明,並且全面得到了具體的應用。我們看看黃帝的發明成就吧: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從黃帝的發明成就可以看出黃帝的時期,中華文明發生了劃時代的進步。

    假設黃帝復活,黃帝學到了現代文化知識,仍會產生新的構想。我們可以期待,黃帝的思想能引領我們的科學,或能率領中國率先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

  • 5 # 大愛方歌吟1

    這個問題問得好,很有意思,雖然有那麼一些幼稚荒唐,我還是願意嘗試著回答一下的。

    縱觀中國歷史,有價值有能量的名人,偉人,哲人,賢人可謂多如繁星,比如: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元璋等帝王貴胄,也有鬼谷子,孔夫子,老子孫子等等諸子百家,然而要在這浩瀚的星海里,擷取最為璀璨閃耀的一顆,實在是難上加難。但考慮到只能復活一個人的唯一性,那麼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認為最不能取代的那個人就對了。那麼我選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受到宮刑後的司馬遷生不如死,但他為了完成父親的囑託和自己的巨集願,選擇屈辱地活著,他在極度悲憤和折磨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堪稱驚天鉅著的曠世奇書《史記》。他以生花之妙筆,以史學家之嚴謹苛刻,以精準犀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精彩絕倫的歷史畫卷!就連一向挑剔的近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然而,在這跨度如此之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朝代更替,歷史變遷中,難免會讓我們產生一些好奇和困惑,甚至是疑問❓比如以下幾點:

    1:項羽之死,這個被準確記錄的歷史事件,人物場景都猶如親歷;而現在考古表明,這一古戰場並不存在?霸王別姬或許另有款曲!

    2:據後代出土的漢代竹簡記載,堯舜之間並非禪讓,而是舜逼迫了堯。而那個被美化了的尹伊是奪位被殺的!為什麼?

    3:三皇五帝距離漢朝幾千年,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是否有實物考證?

    因此我想要復活司馬遷!這樣我們可以當面核對許多歷史問題!其意義和價值會遠遠大於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您覺得呢?

  • 6 # 大智讀書

    復活一個歷史人物,其實我想到的更多的是歷史人物中壯志未酬身先死的一些人物,比如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如果老天爺多給他點時間就沒有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可能在他的治下順勢就能奪回燕雲十六州,而遼、金、蒙古北方遊牧民族也可能沒有崛起的機會。

    五代亂世在後周世宗柴榮的苦心操持下,長久處於群雄割據狀態下的中原逐漸有了統一的苗頭。天不假年,在位僅六年,在攻取幽州時突發疾病,不久去世,時年39歲。蒼天沒有給他實現開拓天下的十年,只給了他六年時間,讓他倒在了幽州前線,更沒有給他剩下二十年開創太平盛世,他帶著未競的事業遺憾離開了。

  • 7 # 田蒿

    楊廣,沒有之一,就是希望這哥們重新活一次,讓他把他那些偉大的國家發展戰略徐徐圖之的實施完。國家大一統、高麗打下來、科舉制度完善了、大運河加長拓寬!到時我就要看看還沒有唐王朝什麼事?還沒有李世民什麼事!李世民怎麼成千古一帝?

  • 8 # 0926用心創造快樂

    如果復活一位清朝之前的歷史人物到現代,我想復活徐福我想一下他到底會不會煉丹,都能煉什麼丹以至於秦始皇為了能讓他煉出長生不老丹,而東渡去海外結果就推進了日本文明的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人類目前技術,能消滅星際爭霸裡的一個雷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