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坤文史

    準確的說應該是裁撤三藩是不是康熙皇帝的英明決策,而很顯然的是這是一個非常失敗的決策,康熙皇帝是完全可以在損失最小的範圍內撤三藩,但這需要的是漫長的時間,但康熙皇帝卻沒有這個耐心等待,急急忙忙的撤三藩,最後導致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對清朝的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康熙皇帝為何要撤三藩?三藩之亂的開始

    康熙皇帝登基後,三藩的勢力範圍主要是雲南,貴族,廣東,福建,在清初清軍兵力不足,沒有能力控制全國,而南方也是反抗最激烈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就把漢人降清將領中比較有權勢的幾個人分封到了南方,採取以漢制漢的方式進行統治,三藩在自己鎮守的省份可以控制軍隊,掌管稅收,因此權力非常大。

    到了康熙皇帝執政時期,康熙皇帝親政後,他發現三藩擁兵自重,單是吳三桂一藩就有十餘萬的部隊,三藩的勢力遍佈西南半壁江山,而在這之前朝廷為了穩定三藩,不但將三藩鎮守的各省稅收,交由三藩管理,朝廷每年還要撥出大量稅收養三藩,康熙皇帝登基後的這段時間,朝廷每年為了養三藩,竟然要耗去一半的稅收。

    三藩的勢力已經嚴重的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了,因此康熙皇帝急切的想要裁撤三藩,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康熙皇帝沒有意識到,三藩在鎮守的省份經營已久,廣佈黨羽,朝中的大臣也有不少人被三藩收買,康熙皇帝想要撤藩的決定很快就讓吳三桂等人知道了。

    於是吳三桂等人開始積極備戰,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耿精忠上奏請求撤藩,試探康熙皇帝的意思,康熙皇帝藉機準了撤藩的奏摺,吳三桂收到撤藩令後,加緊了和各省舊部,耿精忠等人聯絡,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起兵叛亂,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開始了。

    站在康熙皇帝的角度來說,三藩該撤,並且是必須撤,但是非要在這個時候撤藩嗎?三藩之中尚之信,耿精忠不足為懼,真正麻煩的是吳三桂,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已經61歲了,他還能活多久呢?十年,二十年,康熙皇帝才19歲,雄心壯志是有了,但政治上並不成熟。

    康熙皇帝擔心三藩手上的兵馬威脅到自己的政權,但是這個問題不是在康熙皇帝上臺後才出現的,早在順治皇帝執政晚期吳三桂就已經做大了,要反早就反了,但是他始終權衡不定,對於這樣的人,皇帝應該恩威並用,先將他穩住,在自己力量足夠強大時,在逐步撤藩,並且還有可能兵不血刃的撤藩。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2 # 秋日一心

    當然不是,是年輕氣盛的表現,但也間接成全了一代英明君主的崛起!巨大的危機往往伴隨巨大的機遇,康熙成功應對危機當然必然開啟康乾盛世!小成功靠機遇,大成功靠危難!

  • 3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康熙帝力主撤藩是不明智的選擇,歷史上尤其是在漢朝實施的推恩令已經給了康熙帝解決三藩問題的最好辦法,但是年輕的康熙帝為了迅速解決三藩問題而積極撤藩,從三藩叛亂和國家遭受內戰的角度考慮,此次撤藩並不明智。

    但康熙帝卻沒有這麼做而是直接撤藩導致了吳三桂三藩的叛亂,這場平叛持續了8年。國力嚴重受損百姓也深受戰爭之苦,雖然三藩也被平定但是付出的代價難以估量。

    總結

    康熙帝除鰲拜,平臺和征討葛爾丹甚至打沙俄,這些決策都不存在問題,只有在撤藩上的決定過於激進草率。畢竟三藩不是一日形成的,因此解決也不應該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從結果看康熙帝的撤藩之舉有待商榷。

  • 4 # 一起把書讀薄

    當時決策的時候是因為三藩自治已經威脅到國家統一和中央權威,是否英明是由事實來證明的。如果失敗了,現在估計有人來問三藩之亂是清朝三世而亡的原因嗎?

  • 5 # 小龍女5505

    清初三藩之亂被一代雄主康熙帝運用了高超謀略和出色才能、一流智謀,戰術得當、指揮有方,最終順利平定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因此平定三藩之亂,確是康熙帝英明決策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印美元為什麼不會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