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厚何

    制臺就是總督的敬稱,總督是清朝級別最高的地方官,主管一至數省的軍事、民政、財政、司法、教育等各項事務,品級為正二品,例加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因此實際上各地總督都是從一品。除各地的總督外,清代還設有漕運、河務兩個專項總督,這兩個專項總督負責專門事務,沒有加銜,都是正二品。

    撫臺是巡撫的敬稱。巡撫是清代負責一省事務的官員,但更側重民政,品級為從二品,例加兵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因此實際上各地巡撫都是正二品。值得一提的是,巡撫並不能視作總督的下屬,他們級別有高低,但權力是交叉的。清初曾經設立過專項的操江巡撫,負責水師,後來撤。操江巡撫沒有加銜,為從二品。

    藩臺即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的敬稱。明代布政使是一省最高民政長官,清代因為有了總督、巡撫常設,地位有所下降,但實際上還是主管一省民政、財務和稅務等工作,不過江蘇省設有江寧、蘇州兩個布政使,因為這裡是重要經濟區,財稅工作繁忙。

    理論上布政使和下面提到的按察使都完全是督撫的下屬,但事實上督撫是可以直接領導兩司的。布政使為從二品。

    臬臺是對提醒按察使司、簡稱按察使的敬稱。明代按察使是一省刑事、監察最高長官,清代沿襲但地位略有下降,為正三品,地位略低於按察使。

    道臺是對道員的敬稱。道員是清代負責省內一個比府大的地區、或省內某項專門事務的官員,負責地區的道員分為分守道(為布政使派出)和分巡道(由按察使派出),專門事務負責的道員則名目繁多,有兵備道、糧儲道、海關道、鹽務道、河工道、實業道……等等等等。道員為正四品,即便是負責地區,也是省派出官員、機構,不算基層地方官。

    學臺是對一個省提督學政、簡稱學政的敬稱。學政負責全省教育和科舉考試日常,學政沒有固定品級,一般由部院侍郎、京堂、翰詹科道及各部院郎中當中選拔兩榜進士出身者充當,任期只有3年且一般不能連任,任滿後回京,任職前在京裡是什麼品級,任學政時就是什麼品級,因此從正二品(侍郎)到正五品都有。

  • 2 # 文瑾說

    清朝統一後將疆域劃分為十八個行省,省下又設定道、府、縣三級,在省一級領導中,最大的就是總督,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因明朝時稱為“總制”,所以後來人們就把總督尊稱為制臺。一般為正二品,如果加授了官職,品級也會上升,比如總督兼兵部尚書,那就是從一品,總督兼大學士,那就是正一品。當時地方共設九個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閩浙總督和東三省總督。李鴻章曾經就擔任過直隸總督、湖廣總督和兩廣總督。

    撫臺,為巡撫的尊稱。清代實行督府制,所以巡撫為地方第二行政長官,僅次於總督,品級為從二品。主要負責地方軍政、民政事務。如光緒年間劉銘傳因保衛臺灣有功被封為臺灣巡撫,也是臺灣首位巡撫。

    臬臺,為按察使的尊稱,按察使為省級主管刑名的官職,全省司法系統的領導。品級為正三品官員。

    藩臺,為布政使,負責一省的行政、錢糧事務,為從二品官員。

    道臺,又稱道員,為清代特有的官職。是溝通省與府的職位,品級在總督、巡撫與知府之間,一般為正四品。河道、糧道、鹽道、茶道,就是指分管河、糧、鹽、茶等相關事務的官員。

    府臺,為府一級最高行政長官,清代時就是知府,為從四品官員,負責一府事務。

    學臺,就是學政,全稱為提督學政。是負責全省文化教育的官員,沒有固定品級,但是因為清朝重視文化教育,所以這個崗位一般由皇帝抽調優秀的進士擔任,地位也僅僅低於總督和巡撫。紀曉嵐、張之洞曾經就擔任過這個職務。

  • 3 # 柔城居士

    制臺,也叫制軍,是總督的雅稱,都是一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司令員,但也監管行政。

    撫臺,就是巡撫。巡撫在明朝是個派出機構,清朝逐漸固定了下來,駐紮在本省城內,負責一省的全面工作,二品官,相當於今天的省委書記,需要注意的是,清代早期河北有巡撫,駐真定府,後來廢除後就沒有了。

    臬臺,就是按察使的雅稱,清代一省的司法總負責人,類似於今天的省政法委書記。

    藩臺,就是布政使,一省的主要行政長官,負責民政財政等方面,類似於今天的省長。

    道臺,道員的雅稱,道是明清的一個特殊行政區劃,介於省和府(地級市)之間的一個巡查機構,有負責監查的分巡道,有負責鹽政的鹽道等等。類似於今天的巡視員。

    府臺,就是知府,一個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於今天的市委書記。

    學臺,就是學政。一般由中央官員充任,主管一省的教育工作,主要負責地方上的考試、生員的考核等。

  • 4 # HuiNanHistory

    這裡說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等等,基本都是清代官場上的尊稱習慣,而非正式的官職稱呼。

    首先,制臺指的就是總督。除了這個尊稱外,還可以稱為“督憲”、“制軍”。總督掌管一省或兩省之軍政。至於所謂的撫臺,顧名思義就是指巡撫。

    臬臺、藩臺分別是按察使、布政使,他們是“二司”的長官,地位比巡撫衙門低。後者的品級要高於前者。學臺自然就是學政。

    再往下是道臺、府臺。所謂府臺即知府,是這裡面官職最卑微者。

    以品級而論,地位最高的總督是正二品或從一品。次一等的巡撫是從二品。

    督撫是一省的最高長官,接下來的布政使也是從二品。在巡撫出現之前,布政使才是一省的最高長官。

    按察使的品級是正三品。

    學政則主要負責全省的教育和科舉考試工作,由朝廷派出,也是正三品。

    道臺的品級是從三品或正四品。最後,知府的品級是正四品。

  • 5 # 圖文繪歷史

    制臺,就是總督,全稱是總制某某地區總督,有尊稱“制臺”,後來又兼了兵部尚書,也稱“制軍”,不加銜是正二品,一般會加銜為從一品。

    學臺,就是提督學政,管一省學校教育、科舉的最高長官,世稱“學臺”,因為清統治者非常重視學政,所以學臺是作為一省僅次於督撫的官員,按坐次排第三,學臺沒有固定品級,都是由進士出身的各部級優秀官員調任,所以原先是什麼級別,現在就什麼級別,三年一任。

    道臺,也就是道員,介乎於省府之間的長官,有分守道、分巡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類似於今天的各省廳,為正四品。

  • 6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和珅在乾隆時期的仕途非常順利,升遷的速度也非常快,和珅在清朝時期擔任過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十二個職位。

    來換算一下:中組部長、國防部長、國家民委主任、國務委員(紀連海說御前大臣是國務院副總理,不確,國務院副總理是實職,應該相當於軍機大臣。御前大臣是虛職)、國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長、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書記處書記(清代稱大學士入軍機是真宰相,換算現在,應該就是中央書記處+國務院副總理,黨政都兼,是真宰相)、大軍區司令(八旗都統有點像現在的八大軍區)、北京衛戍區司令、中央警衛局長(步軍統領主要管北京的軍隊,接近衛戍區司令。九門提督才是管京城的吧。接近中央警衛局長)

  • 7 # 蘋說

    制臺——清朝時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制臺"、"制軍"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與經濟 。道臺——道員(又稱道臺),清代官名。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學臺——學臺,是指明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光緒年間改設學部,各省設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也稱督學使者,別稱學臺。學政為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霍元甲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