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跟一個朋友聊到小孩讀書教育的事情,朋友表示她們家庭這種階層的孩子不需要以讀書成績為目標,多出去旅遊看看,然後專攻謀個領域才是更正確的,那麼現在她的做法是讓孩子跟一位名家學樂器中,初學ing。說一下朋友家背景,定居二線城市,朋友的母親在當地開了家公司,預估資產六千萬上下吧,這裡麵包含了房產地皮之類(不要噴我為什麼知道這些,我和朋友一家認識二十多年了)。朋友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一個弟弟。朋友小孩今年一年級公立在讀,朋友大專畢業後結婚,後來生子,老公開外貿公司,一年一百萬上下賺頭。我覺得,即使社會是分層的,即使自己認為所在階層自己的小孩不需要衝刺高考,沒必要吃讀書的苦頭,讀書也是一個人積極成長的道路。讀書人也善良,讀書人也快樂。

回覆列表
  • 1 # 升學Online

    柚子老師認為,越是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越是應該好好學習,因為你的學習條件,得天獨厚!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才是最好的?

    1)活出愛,傳遞愛

    父母要去發現孩子的內在天才,需要陪伴與支援,要活出愛。一個缺少愛的人,看到的都是自己需要別人的陪伴與支援;一個擁有愛的人,他會去陪伴與支援別人。同樣,如果父母本身缺乏愛,他就會要求孩子來陪伴與支援自己。如果父母擁有愛,就能夠陪伴與支援孩子。所以陪伴與支援的前提是,父母先要活出愛。

    你能夠為孩子創造的最好的家庭環境就是“活出愛”,教會孩子如何感知愛、表達愛。我們認為,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愛自己的妻子;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愛自己的丈夫。

    (2)真正的陪伴與支援

    曾經有這麼一句話非常的流行——陪伴是最長情的愛。很多人都覺得很逗道理,並且也付諸了實踐。他們用陪伴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陪伴和支援都代表著愛。

    陪伴也是有方向、有等級的。很多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在陪伴孩子,實際上,在內心深處,還孩子在陪伴我們。所以,從陪伴的層面來說,有些人是自己高高在上,需要被人陪伴他;有些人是把自己放低,陪伴別人。

    如果是發自內心的陪伴別人,那你就會問他有什麼需要,你會滿足他;如果你內心是希望別人陪伴自己,你就會不斷的提出要求。例如:妻子在陪伴丈夫的時候不斷地生氣:“你怎麼不看我呢?我在這裡這麼久了,你也不說一句話。你什麼意思啊?我今天可是專門陪你的。”實際上,這種對話就是希望丈夫陪伴自己,而不是自己陪丈夫。因為真正的陪伴,會注重丈夫的內心感覺,他需要什麼妻子就給他什麼。

    同樣,支援也是有方向的,要麼是希望獲得別人的支援,要麼是支援別人。真正的支援是無條件的、平等的、接納的。比如,媽媽支援兒子報考計算機專業的時候,說:“媽媽支援你的選擇,並且相信你一定會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你在計算機方面一直很有天賦。”相反,有的媽媽會這樣說:“我支援你選擇計算機專業,但是你必須選法律專業比較強的大學。”這種建立在某些條件上的支援。這種言行,恰恰反映出你內心不夠堅定,因為擔心自己無法獲取支援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利用“講條件”的方式達到目的。

    真正的陪伴和支援是雙向的、相互的,既不是利用陪伴來索取愛,也不是通過支援換取支援。

    當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陪伴與支援”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時候,希望父母們首先能夠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與支援,同時能夠在“活出愛”的前提下去陪伴和支援孩子,而不是以“陪伴與支援”的方式被動地愛孩子,甚至向孩子索取愛。

  • 2 # 斯琴慧子生活視角

    可能會有錢人認為,自己家很有錢,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刻苦讀書了。其實家長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恰恰是因為家裡很有錢,父輩有輝煌的創業史,家裡有非常有實力的公司。孩子才應該更好的學習知識,才可以在將來子成父業。因為父輩年齡大了,總要退休,那麼孩子一定是公司接班人,如果不學好知識怎麼管理公司。難道讓父輩辛辛苦苦創立的公司,毀在孩子的手裡?我想任何一個家長也不會願意的,對於私人企業,雖然不像國企那樣有條件限制。但是,私人公司也是養活著大批的員工,如果公司出問題,不僅公司的利益受損,員工也會面臨失業。所以,私人公司的接班人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私企的老闆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優秀,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將來能接替自己管理好公司,所以對於他們的孩子來說,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 3 # 皓媽課堂

    也想起一個同事的事。五線線城市,公公家家產幾千萬,房產算的。他老公知道在當地銀行能吸儲1千萬,可以提供年薪10萬崗位。他老公和她說,以後兒子學習不好就存1千萬給他換個工作,工資加利息在這個城市花夠了。爺爺聽到立刻說,不要告訴他,也讓他努力學,什麼都考不上了再和他說。說這些話時孩子才五歲。後來孩子上學了,要求也很嚴格,學習也很努力。

    足夠的家產可以讓孩子更自由,也是孩子的後盾。但無論做什麼,無論多有錢都應該讓孩子學會堅持。

    學習,無論多苦,都堅持學下去,高考成績是我堅持的獎勵。

    題中說的學樂器,也堅持下去,考音樂學院,或者去國際音樂學院,拿下國際大獎是我堅持的獎勵。

    因為有後盾,選擇更自由,但無論哪個領域都應該堅持並取得成績,堅韌的品德不是錢能買來的。

  • 4 # 山水看教育

    正好有兩個同學就是典型富二代,一個是靠賣大型閥門為生,另一個家裡是做金融,家裡資產不遜色於題主所說的朋友,來講講他們兩人的故事。

    為了闡述方便,姑且將兩人稱為小A和小B。小A大學成績一般,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業上,每天最忙碌的事情是到茶樓搶位,泡上一杯茶,叫上幾樣精緻小點心,一上午舒舒服服就過去了。畢業後,他沒有工作,只是回家繼承了家族事業;也沒什麼財務煩惱,名下有四五套房。對於小A同學來講,一生平平安安,舒舒服服過完一輩子就好。難道說這樣的生活不好嗎?

    讀書是一種選擇,如果家裡有條件,選擇另外一條路也未必不可以。

  • 5 # 大家來分享

    錢再多總有化完的時候,如今的千萬資產隨時間的推移錢會貶值或被揮霍或應急,或有一些未知的事情。總之一切都是未知世界。

  • 6 # 依楠而立1

    謝邀回答:家庭幾千萬的孩子不用用功讀書嗎?這問題提得正好相反。越是名門貴族,越是富商巨賈,越在意孩子們學習,越要用功讀書。象香港李嘉誠可比你我有錢吧。哪個孩子不是在美,英讀的名牌?名門,首先要講究學習。他們知道唸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掙錢,是為了塑造自己。除非是暴發戶,拆遷戶有了錢就得意忘形。那年從北京機場下來,機場班車不上班,我就怯怯地試著打個出租去北京南站。一會過來一輛黑色寶馬,車主從窗戶探出頭來問我打車嗎?我一看車主紋著身,金項鍊和拴狗繩一樣粗,我不敢坐。一會過來兩個職業白領樣的年輕人與車主交涉以我們每人30元的價格拉我們上南站。車上聊起來了,他家一四合院,拆遷1500萬。兄弟倆分了。他不用半年就把錢揮霍了,就剩下這輛車,出來拉個客,用來養車。我們三個乘客都不吭氣了。他大概永遠也不會明白,錢,只能讓你一時輝煌。而真正地用功唸書,學好技術才能讓你永遠不敗!

  • 7 # 臘月十三

    當然可以啊。算一賬:

    平均每天就算花一千塊錢,一年也才三十六萬多。活一百歲,也只需要三千六百多萬。

    當然,這幾千萬存銀行裡,還會有利息。至於投資什麼的就不要了,咱不做有風險的事。咱就花錢,花錢,享受,享受。

    所以恭喜你,完全可以不用努力了。

  • 8 # 亦非臺

    也只是說說而已,等著看吧。他們會上那種中美班,中加班之類的國際合作的高中,然後直接奔著國際名校去。有錢人家的孩子,大多會更注重教育,只是未必要過中國高考這個獨木橋。

  • 9 # 知信心理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錯,大錯特錯!因為,越有錢家庭的孩子越要讀書

    為什麼這麼說呢?

    關於家庭財產,你需要明白3點:

    錢財是外在的,錢財可以讓你活得更好、更自由,而且有更多的選擇。錢財都不是屬於你個人的,那是上天的恩惠,父母帶給你的。錢財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可以支撐你到達更高的層階。

    但是,對一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真正屬於他的、內在的價值。

    如何體現自己的內在價值呢?

    就是你的學問,你的心智結構,你的知識結構,你的遠見卓識,你的深謀遠慮等等你的多方面的“修為”。

    也就是說你內在的東西能不能有更高的層次,而內在的層次,首先就是要靠讀書來做一個階梯的,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識萬個人。

    我們來到這個社會上來是為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到這個世界上來,都要受三個約束:

    首先我們都降生在這個地球;然後我們都是父母所生;最後,我們不是男人就是女人;

    這些約束註定了我們是與他人息息相關的,不僅僅是父母,是所有的人類。

    因此,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人類社會的大團隊是負有責任的每個人為這個社會,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讓我們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變得更加美好

    為什麼那些德高望重,睿智的人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呢?

    就是因為內在的層次和通達的智慧,而絕不僅僅是因為金錢。另外,如果不用功讀書,不要說富不過三代,恐怕連二代都富不下去,上天都不會允許。

    讀書真正帶來的是內在的幸福

    真正的富裕是內在的富裕,如果是因為家財萬貫,就覺得人生可以走一個捷徑,走一個享樂的過程,那必然他是不符合道德,他必然會遇到更大的挫折。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孩子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真正的幸福是內在的幸福,內在的充盈,內在的高度和內在的一個昇華

    如果父母已經安排好一條路,不讓孩子去學習從內在的知識、修為提升自己。未來,當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他的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可想而知。

    他會不會反過來再責怪父母,有那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不讓我有機會讀更好的書?讓我遇到更好的老師,擁有更好的一個學習條件呢,難道我就是非要試走這個家家庭設計的路線嗎?

    因此,家長朋友可不可以問一下自己,當你有幾千萬資產的時候,對於孩子讀書,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孩子讀書有了很豐盛的學問,他對這個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心理學認為:我們所有對外在世界的感受都是內心的投射,你內心不夠豐盛,內心的世界不夠豐盛,你外在也必然是把貧瘠的,不管你有多少錢,都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懂得音樂,你就會享受到音樂的美好;

    如果你懂得知識,你就會感受到知識帶給你的力量;

    如果你能夠有很好的學問,你就能感受到,被人尊重和需要的價值。

    而如果,你僅僅是有家財萬貫,卻十分平庸,你對人生將因為貧瘠而倍加痛苦。

  • 10 # TeacherHe

    就提問來說,這個孩子或者後代以後只要不是混賬或瞎胡搞,就現有資產的正常增值都夠他們衣食無憂。但是,不要忘記人性的弱點,有那麼多就想更多。你朋友嘴上說他孩子怎麼樣都行,但我相信所有的人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比自己平庸。

    讀書使人增長知識,增加見識,修養人性,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的經驗……它的唯一目的不是用來繼承家業(雖然很多都是),現在很多職業經理團隊。家底殷實,讓後代多了很多選擇,讀書就不在是他的唯一出路,就像很多發達國家一樣,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開心。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富家孩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領域,不代表他就不用功讀書,就我的認知,越是富有的家庭越看重教育!因為教育才是回報最好的投資,有錢人是非常懂的。

    最後一點,大家應該認識到:廣義的讀書分很多方面,其他的學習也是一種讀書,不是非得要好成績才是讀好書了。

  • 11 # Direction6興

    有錢,不代表你可以任性!

    從整體上來講,這個世界上不乏資產幾千萬的家庭。但我想,沒有哪一個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的說,有了這些錢,你對什麼也就可以淡然了!

    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有了錢,不代表有了知識!學習固然需要以錢作為經濟來源來交學費,但是知識並不是你單單有錢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的!獲得知識,學習,更多的依靠的是自己自身的努力!

    針對樓主提出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這個人本身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想成為一個有錢人中的 “智者”,那無疑於你是在其中脫穎而出的!所以,學習,用功、用心學習,那是必須的!

    如果想成為一個有錢人中比較平庸的人,那你可以不那麼用功,不那麼有心。像一箇中流的人那樣,平平常常學習!只是,不那麼用功!

    如果想成為一個有錢人中“二世祖”,那大可以任性而為,任意而為之!就算,資產足夠,但我也相信那絕對可以在有生之年敗光!

    總之,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選擇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權利,其他人只能給他意見,但不能左右他的思想,更沒有權利去決定他的人生!

    想不想用功學習,取決於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當然這個學習可以指任何方面,畢竟真的是有的人天生就不是學習數理化的料,他可能在其他方面上更加有造詣,更有天賦!比如,音樂、美術、舞蹈等等!

    那你呢?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 12 # 高山143450946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富家的子弟,需不需要用功讀書。其實,家有資產的富有人家的孩子,講的是出身,是嘴裡含著”金鑰匙”來到這個世上的人。與讀書用不用功,可能不是一碼事吧。

    人,無論出身在貧窮還是富有的家庭裡,讀書學習都是必要的!是人的生活的必須,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人終究會要長大,終究會要離開自己的父母獨立生活,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既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形成駕馭生活的能力,讀書學習,當然是必備而又不可缺失的了。

    家庭資產幾千萬,只能說明孩子的家庭富有;而這富有是他的父輩們辛苦努力做事掙來的,與這個孩子本身說不上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說?資產再多,也不是孩子的本事!孩子必定是孩子!要說明的是,孩子出身在一個優越的家庭環境裡,他在享受著父輩們的勞動果實。由於家庭條件的優越,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就很可能滋生他的“惰性”,走向與願相違的路!

    當然,良好的家庭背景,優越的家庭生活條件,是一個人成長,乃至走向人生成功的基礎,也是必要的因素與條件。這樣優越的條件,也許是每個孩子日夜所想往和祈盼的!

    社會發展,競爭日趨激烈。讀書學習,對於每個孩子的成長與前途而言,無疑是重要而又必要的。

    貧窮家的孩子,要靠自己從小的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因為,“窮沒根,富沒苗”吧?“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話聽似老生常談,有些老掉牙的味道……

    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還是有其道理可言的:現在的各種行業,哪一個行業能離開知識?又有哪一份工作,離開知識能成?顯然,沒有知識,不拿到較好的一份文憑,想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不敢期許的了。

    其實,富有的人家,更是注重孩子的讀書學習。他們明白:“創業難,守業更難”!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都要有相應的人才!

    要持久的擁有這個“富”字,缺乏管理這份財富人,是“萬萬不能”的!也許家庭資產幾千萬的人家,要比一般的人家更注重人才的培養。這可能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所在吧?

    家庭富有的孩子還需不需要用功學習,答案是一定的。

  • 13 # 天方晴

    這些結果是否就表明:因為家有資產就直接可以用錢上世界名校或高校了嗎?倘若有錢可以這麼容易上這些名校、高校,那我預測這些名高校不必說百年,怕是十年後不復存在了。

    那麼是他們的孩子更聰明嗎,更優秀嗎?或許如此,但並未全部。事實上是因為他們家庭有那個財力物力讓孩子接觸的事物更全面,讓學習更徹底。而且他們要到達夢想的彼岸渠道更多,並非僅有普通家庭只能義務教育這條通道。

    事實上,我們通常從娛樂新聞或檔目資訊中經常瞭解到有資產的孩子,他們花常人數千倍、萬倍、百萬倍的費用去培養孩子學英語、學聲樂、學繪畫等等方面藝術,而且都是從興趣出發,孩子也十年如一日地用功,才有後面的舉世聞名成就。常見的例子太多了,那些娛樂明星、豪門子弟哪個不是如此,報紙新聞,媒體採訪經常這樣的例子。

    所以才有這樣雞湯金句出現: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你有什麼資格不去奮鬥?

  • 14 # 京京寶媽

    題目中問到家產有幾千萬的孩子還用讀書嗎?我的回答是必須要讀書,而無關乎你家裡有多少錢。

    讀書可以讓一個人明志!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應當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和生活方向,而不應該碌碌無為在世界上白走一遭,那麼我們如何去確定自己的志向呢?無疑這一答案需要從書本中去獲得。

    其次,讀書才可以保證人具備有這個世界上最起碼的與人溝通和交流的知識和能力。現在這個社會高度發達,我們國家也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一代的文盲,我相信已經不是能不能認字會不會算數的問題了,而是你是否掌握有最基本的這種知識。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內,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能保證自己最起碼的是中專大專以上的學歷,30年前這種學歷的稀少性,38年後已經變成了人人都具備的一張證書。

    再者,多少資產能夠夠一個人一輩子花呢?社會是發展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多少的錢財也不能確保人一生無憂。唯有人的知識和能力,才是確保一個人一生不愁沒飯吃的唯一可信的保障。

    還有,人有了錢才固然是一件好事兒,但是還要考慮到他是否具備了這種駕馭錢財的能力。有能力的運用錢財,只會讓錢財越來越多如虎添翼。而沒有能力的讓擁有過多的錢財,只會是殺害他的一把刀。錢財只會消磨了他的意志,抹平了他在生活中的鬥志。錢財甚至還會讓他的生活充滿了更多的勾心鬥角,搞不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所以,我的意見是,家長有能力擁有更多的財富是好事,但是你的財富如何安全的傳承給你的下一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有深度的重要問題。好比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賭王,富可敵國,但這些鉅額的財富只會引來自家孩子的爭相搶奪,甚至互相殘殺。這些財富沒有給他們帶來對應的幸福,卻讓他們的生活已經再無寧日可言。

  • 15 # 君惕若

    我覺得,這個問題背後的問題是:

    你認為什麼樣的人生值得?

    孩子在未成年人之前,甚至在30歲,40歲之前可能都不知道答案。

    如果他不學習,他一輩子可能都不知道去問這個問題。

    所以,當思考這個問題的人是父母,這個問題背後可能影響孩子整個人生的決定。

    關於什麼樣的人生值得,我自己經歷,嘗試和認為三個問題最有幫助。

    1. 價值觀遊戲。請從19種價值觀中放棄16種,留下你認為最重要的三種。放棄前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願意為了A放棄B嗎?也就是,願意為了三個價值而放棄其他16個價值。

    2. 60歲生日。你在60歲生日的時候,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在場。你想他們對你說什麼?

    3. 哪一種動物。你覺得自己像什麼動物?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動物?為什麼?如何做到?

    回答完這三個問題。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哪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這樣的人生,需要努力學習嗎?

  • 16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家產豐厚跟讀書並不是對立的關係,相反,越是家境優越的家庭,反而更加重視教育,更願意在孩子的成長上投資。

    現在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隨著新技術、新材料、人工智慧等的發展,任何一項革命性的技術都會導致財富的重新分配,父母留給孩子的資產也有可能大幅度的縮水。而要確保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不被社會所淘汰,唯一的路徑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和成長。

    但是學習和用功讀書並不是畫等號的事,比如題主所說的讓孩子跟著名家學習音樂,這本身也是學習。而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是學習音樂,跟普通的老師以及跟名家學習,顯然資源是完全不同的,跟名家學習更容易脫穎而出。所以毫無疑問,家境優越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上,會佔據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也更容易獲得更好的成長空間和機會。

    而家境普通的家庭在這一方面顯然處於劣勢,所以這個時候勤能補拙,通過更加發憤圖強的努力學習,會更好的彌補家境原因造成的教育劣勢。

    毋庸諱言,家境優越的家庭和家境相對比較糟糕的家庭,在教育上想要獲得平等的資源和權益幾乎是很困難的,家境貧困的孩子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 17 # 心理講師初雪

    其實您的問題是關於讀書的意義,還有讀書和資產的關係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資產多並不代表不用讀書;讀書的目的也不僅僅在於賺錢。

    1.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多讀書當然是為了掌握學校要求掌握的知識,能夠在各種考試中一路過關斬將,一路順順當當,以後能夠考取自己期待的學校;在工作之後讀書,主要是能夠獲取工作或者職業要求的相關資格類考試,提升自己的收入、開闊自己的眼界。

    當然,在您的朋友那裡,不存在通過學習提高收入的問題,也可能不存在孩子能否上好學校的問題。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時間久了,容顏都會發生改變。當然,這些書是指對我們有益的書。

    縱使家有財富萬貫,如果沒有文化和知識的滋養,沒有個人良好的修養打底,那隻不過是個“暴發戶”或者移動的“銀行”。

    當然,送孩子出去學習一門技能,或者給孩子制訂好未來的人生規劃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些也需要知識打底。知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能夠反映一個人的修養和文化底蘊。

    通過讀書,可以“和高尚的人進行對話”,可以讓我們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作者神交,和自己的靈魂對話。而這些,都是通過金錢買不到的。

    試想一下,沐浴著暖暖的Sunny,或者在靜靜的夜裡,我們慵懶地坐在那裡,手捧一本書,沉浸其中,那是多美妙的一種享受啊!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達到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人生的享受,而這些,未必是金錢可以買到的。

    您覺得呢?希望以上回答能夠解決您的困惑。

  • 18 # 凝望麥田的大樹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於不斷塑造人的世界觀,教導人們成為自我覺醒的人、理智的人,使人具有思考能力、具有自我道德標準。優秀的人的一生都是不斷學習的過程,這個毫無例外。但有意義的學習不僅包括讀書,還包括很多方面,另外,用功讀書也不一定是有意義的學習,教育也不等於是學校教育。

    如果一個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喜愛的方向,有健全的人格,那麼他就不一定非要死磕學校教育。其實,現在通過學校教育走出來的大學生,很多在大學時期,甚至在大學畢業後還處在迷茫的狀態,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是個人教育的失敗,而且這是一種普遍現象,說明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比較失敗。

    你朋友說孩子不需要以讀書成績為目標,無論對於哪個階層,這種想法都是正確的,因為過於在意讀書成績,違反了教育的本質,這種學習通常是一種無價值的學習,有這種思想的人很難體悟到學習的意義,學習對他們來說也容易變成痛苦的事,成績反而考不好。多旅遊看看,專攻某個領域這些想法也是正確的,開闊思維,增大格局,培養孩子熱愛的事物、事業。你朋友雖然不注重孩子的成績,但他這種思想培養出優秀孩子的概率更大。就像生物學家顏寧,她父母從未要求過她學習,但卻引導她發現自己熱愛的事業,從此,開啟了開掛的人生。很多高考狀元,被採訪時,都說到,自己的成績歸功於寬鬆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格局對孩子未來的人生很重要。

  • 19 # 落葉天龍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有幾千萬的資產的人應該達到中等富豪的家庭水平了。但是在這個飛躍向前的大千世界裡,世界經濟大起大落的時代,有多少億萬富翁因為經濟衝擊或者生意經營不善,一下子變得一無所有。所以我說,作為一個家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千萬富翁。這些財產都是可變化的。因此在培養孩子方面,我個人認為父母能留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目前經濟上的富有,更主要的是讓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掌握真本領。用他(她)的聰明才智學到的知識,不管未來家庭接著創業還是躺著享受生活的時候,如果有不可預測的困難出現的時候,他(她)就能夠用自己的知識走好自己的人生的道路。每一個父母不僅僅是給孩子留下一個幸福觸手可及的財富,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自己生存的能力。

    大家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萬一出現大起大落的時候,自己的孩子就能坦然接受。走出困境。如果現在有錢,不讓孩子學習,只享受生活。我真的擔心,如果出現不可預測風險事情的出現,孩子就會手足無措,就會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應對。那麼這就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了!這就是我個人的觀點。父母給孩子留下什麼。但是一定要讓孩子掌握知識。只有知識才是永遠不動產的財富。

  • 20 # 壹心大哥

    我仔細看了看了你的提問,也看了這條問題已經發表的很多答案,我非常的好奇,你在提問裡面好像已經有答案了:“即使社會是分層的,即使自己認為所在階層自己的小孩不需要衝刺高考,沒必要吃讀書的苦頭,讀書也是一個人積極成長的道路。讀書人也善良,讀書人也快樂。”,並且在你自己的答案表述裡,多次使用語氣形容詞:“即使”。

    那麼我很好奇,發生了什麼,你還有如此一問?

    難道你在擔心,自己的回答並不是符合主流的答案嗎?

    難道你是因為與朋友之間的階層差異,雙方溝通給你感覺煩躁、鬱悶、不安嗎?

    這可以從你提問的表述中感覺得到:“朋友表示她們家庭這種階層的孩子不需要以讀書成績為目標”,這句話敘述中就可以覺察到你與你朋友不在一個階層,否則就會用類似我們這類階層家庭。

    對於你表述的你朋友家庭的具體背景情況,我其實並不關心,還有你朋友對自己孩子的未來的期待以及目前的安排:“孩子不需要以讀書成績為目標,多出去旅遊看看,然後專攻謀個領域才是更正確的,那麼現在她的做法是讓孩子跟一位名家學樂器中,初學ing”,我也不置可否。

    畢竟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內心的期待與渴望,甚至對自我的定義,也就是我覺得我是個什麼人?這是這個父母身為一個獨立人應有的權利,孩子是否接受父母的安排?是否接受後感覺滿足與快樂?這個我也不得而知,這裡也沒有足夠的資訊拿來討論。

    對於你表述的你朋友對孩子未來的期待、她目前安排孩子的做法及你朋友的家庭背景,這只是個客觀事實,而你的想法及提問行為就代表了你個人對這個客觀事實的主觀詮釋,當然這種主觀詮釋都源自過去自己的經驗。

    所以我才會好奇,才會回答這條問題,因為你的主觀詮釋“讀書也是一個人積極成長的道路。讀書人也善良,讀書人也快樂。”,我好奇的是:

    你是怎麼形成這個想法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就有這個想法的?

    我同時也好奇你的提問中多次使用的形容詞:“即使”——“即使社會是分層的,即使自己認為所在階層自己的小孩不需要衝刺高考,沒必要吃讀書的苦頭”,我好奇的是:

    你是表達對朋友想法、做法的不認同嗎?你以前有對類似事件不認同的經歷嗎?

    從你的提問表述邏輯順序:事件內容在前,事件背景居中,個人觀點置於最後,我能覺察到你語氣中有一些無奈與不滿,我好奇的是:

    你的無奈與不滿是對你朋友的階層家庭背景嗎?還是你朋友這番言論?

    你一直都是按照這樣的邏輯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為什麼我會剛才這些好奇?因為我多年的人生經驗與教練經歷,我發現主觀意識很強的個體(又稱之為強勢個體),往往都會把觀點說在最前面,內心力量比較弱的,或者從小就被教育要照顧別人感受的人,通常就會選擇觀點置後,在家庭是如此,在職場也是如此。

    如果你同意我的表述,我最後好奇的就是:

    你的提問行為是在尋求內心的幫助嗎?

    你是在為自己內心隱藏的害怕或者生氣,發出一個訊號嗎?

    如果你要問我的答案或者當下的想法,我的回答會讓你覺得很平靜:

    首先我祝福你的朋友,因為他能夠對自己的孩子未來有所期待,只是希望他對孩子的期待:”不需要以讀書成績為目標,多出去旅遊看看,然後專攻謀個領域“,能夠與孩子平等事先或事中良好溝通,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感受。這既是對孩子負責任,也是對他自己負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破蒼穹雲韻是什麼時候開始愛上蕭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