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有靈犀1點通

    步驟1:學會投資風險資產(瞭解各類理財產品)

    步驟2:確定風險資產的預算和目標

    目標1:利用風險資產賺6個月到兩年的固定支出生活費(25-30歲)目標2:投資收入要佔勞動收入的10%-30%(45歲後),年收入*10%=目標收益,目標收益/收益率(4%-6%)=本金目標3:保本投資(60之後)

    步驟3:前往證券公司開設賬戶,注意佣金比

    步驟4:投資指數型共同基金

    投資股票和債券型指數基金平均分配預算投資在各種指數基金

    步驟5:指數型共同基金在半年或一年時間裡有所收穫

    步驟6:穩定收益後,可以嘗試積極成長型共同基金

    步驟7:學會風險控制

    分散投資:儘可能投資不同的產品中成本平均法:定期定額策略攤薄成本衡量風險的方法:夏普指數

    步驟8:投資收益穩定後,再嘗試投資基金以外的產品(金融資產的10%左右資金嘗試)

    首先衡量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並且設定止損點,因為如果從基金中賺的錢,卻在其他資產中損失慘重,理財則毫無意義

    步驟9:知識應用於實踐

    步驟10:養成調整投資組合的習慣

    原則上每隔一年到兩年,就應該對資產比例進行再平衡調整

    投資之初把金融資產四等分化,比如分別投入國內股票,國內債券,海外股票,海外債券,由於本金一樣但是獲利不一樣,一年後加大對績優者的投資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事,收益好的資產,明年有可能業績低迷,因此需要進行逆向操作,收益好的資產,在適合的時候需要降低倉位,把騰出的資金投入到業績低迷的資產中去。

    金融市場投資的原則是高拋低吸,分散投資以親平衡風險,在投資過程中也要考慮對資產的再平衡,藉以維持收益穩定。

  • 2 # v18108029767

    普通人不理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原因:1 不瞭解,怕被騙,經常在新聞上看到誰誰去銀行存款然後被賣了保險,存了多少年以後連本金都沒拿到,誰誰又炒股傾家蕩產如何如何的,聽朋友說什麼買了基金虧了多少多少出來了,感覺多做多錯,不如不做。2 感覺自己錢不多,轉來轉去的很麻煩。萬一要急用轉不出來就遭了。

    我們首先來說第一個原因,大可不必擔心,現在的理財產品品種確實很多,但是卻比之前的好理解,現在正規的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劃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分別是R1、R2、R3、R4和R5,代表的風險程度分別為低、中低、中、中高、高,適於購買的投資人群分別為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

    R1級別的理財產品,貨幣基金較多,資金基本都投向了銀行間、交易所市場債券、資金拆借、信託計劃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等。這一級別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和定期存款一樣,都是屬於最低風險,接近零風險,很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收益在1.5%-3%左右,基本和銀行存款利率差不多,那麼問題出現了,既然收益和銀行存款差不多,為什麼我們不做銀行存款要做這個投資呢?原因很簡單,銀行存款要存滿期取錢才有利息,少一天都不行,而貨幣基金的計價方式是每天結息,需要的話提前一天支取就可以了,不損失利息。適用於日常消費或者隨時可能用的資金,收益率雖然不高,每天的生活費車費還是賺的出來。

    R2級別的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和R1差不多,只不過其在風險稍高一點的資產上配置了較多的比例。該級別的理財產品發生本金虧損的機率也是比較低的,收益短期有浮動,持有半年到一年收益在3%-7%左右,適應短期不動用的的資金。

    R3級別的產品,資金投資範圍擴大,除了可以投資債券、同業存放等低波動性金融產品外,還能投資於股票、商品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該類風險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存在很大不穩定性。短期可能會有較大回撤,投資這類產品最好諮詢專業人士,瞭解清楚封閉期、投資方向、贖回日期和贖回費率等等,一般來說,用於投資R3等級以上基金的資金,是至少一年以上不用的資金,但是也不用盲目害怕,現在離股市前期高點接近腰斬,現在購買股票型基金,虧損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小的,而且收益和風險成正比,R3等級以上基金收益都是上不封頂的。

    這裡是資金量和專業程度的分割線~R4級別產品掛鉤股票、黃金、外匯等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比例可超過80%。該級別風險的理財產品出現本金虧損的概率較大,需要自己對市場有一定判斷且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

    R5級別的產品可以完全投資股票、外匯、黃金等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也可採用衍生交易、分層等槓桿放大的方式進行投資。該級別的理財產品本金虧損概率較高,預期收益不確定性大,適用於激進型的投資者。

    對於保守型和對確定收益要求較高的投資人來說,比較適合購買R1、R2級別的理財產品。實際上,各大金融機構發行的R3、R4、R5級別的理財產品也很多,如果覺的自己對收益有一定要求又搞不清楚各類理財產品的區別的,可以聯絡我。

  • 3 # 竹子姐姐的課堂

    理財,是統籌協調各種資源,運用相應策略,實現財富穩步增長的過程行為。既然是過程,就需要從分析情況入手,結合自己的實際問題,運用熟悉和能夠駕馭的產品和手段,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中平衡資源,獲取更多有利於自己的價值

    理財=投資+轉移風險

    關注各類風險

    1、風險分為兩類(按性質劃分):

    第一類:純粹風險(自然災害類)

    第二類:投機風險(利用資源和資訊不對稱,為自己謀求價值最大化)

    2、投機風險又分為兩類:

    第一類:主動投機風險(主動操作)

    第二類:被動投機風險(不得不面對)

    主動和被動這兩類,相互之間有緊密的關聯度,所以我在分析的時候會結合到一起統一說明,不再單獨列項。

    下圖列舉的內容,就屬於被動投機風險。無論如何都要面對,躲不過去。

    在生活中培養

    理財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脫離了生活,理財的過程就缺少真實性。

    培養理財能力,可以先學習和了解一些常用理財模型。模型不是萬能的,但是在生活中對應著模型進行學習和調整,是為了給自己提供一個穩定的參考基礎。要把生活作為訓練的機會。比如:記賬的習慣、省錢的習慣、存錢的習慣、制定每月生活開支的習慣等,可以增強代入感,讓印象更深刻。每個月一定要對賬。理財是一種協調資源的方式,所以定期對賬和檢視,有利於結合實際情況思考和規劃未來的生活。小建議:做一個家庭資產收入支出表。通過表格化管理,把家中所有和錢有關的專案都整理出來,從視覺上直觀感受收支平衡度。從觀念上調整

    從觀念上改變,要符合一些基本原理

    1、馬斯洛需求。這是基本的原則,如果不符合這個階梯,理財意識培養都是浮雲。所以,這五個層次需要一層一層向上走。

    2、財富積累的階梯。財富積累三個階梯,也是一層一層向上走,不可能跨越式發展。

    3、理財產品金字塔。按照風險等級進行劃分,不同金融產品承擔不同功能,風險性各有不同。對於不同型別的人群來說,每個人只能掌握自己認知範圍內的產品,如果不懂就貿然投資,一定會在未來帶來風險隱患。

    從行為上改變

    知行合一才是實現目的的法寶。行為與觀念比起來,行為顯得更為重要。

    需要在哪些行為上改變呢?

    存款行為。一定要有存款!當你遇到萬難之事時,你會發現自己手裡有些可以動用的錢,至關重要。我年輕的時候,這方面做的就不夠好,主要是掙的錢太少,再加上需要用錢的地方多,就總不夠用。直到年紀大一些時,才懂得使勁掙錢,能存就存。本金多了,投資時就擁有了更多選擇權。節約的習慣。節約不是摳門,而是花該花的錢。對於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一分錢都不出;對於確實需要的東西,昂貴一些也不是不能買。當然,這個要控制在自己的經濟能力範圍內,不要過度消費。比如,我不捨得給自己買過於名貴的衣服首飾,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過生日或者碰面,上萬元的禮物我也捨得買。進行一些適合自己的投資。這裡說的投資,不是必須購買理財產品,而是要有投入和產出的概念,知道自己要提前在哪些事情上花精力和財力。當然,投資就有風險,這個問題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具體的計劃。比如:有些人在前些年借錢買房,用房養房,正好藉助房價上漲的趨勢,賺得盆滿缽滿,這些年再折騰房子就把自己給玩死了。所以,投資必須得懂得運用資源,必須要懂得環境和趨勢的變化。

    就不說更多的細節性小問題了,行為的改變需要內心強有力的需求,需要外界有壓力,否則很難讓一些人行動起來。所以,還是要加強學習,見多識廣的人,一般判斷力和執行力都不會差。

    使用不同工具和策略

    1、工具方面:一般指的是各種金融產品、有金融屬性的商品、投融資專案等。簡單列一張“金融產品工具”表,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2、策略方面:針對不同產品和專案,有不同的策略。無法說的太細緻,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案,不同時期需要設計不同的思路,所以基本這一點屬於定製化內容

    簡單說幾點框架性策略:

    沒錢的人:好好工作掙錢買基金的人:推薦定投策略外出旅行的人:建議購買意外險擔心以後沒錢看病的人:建議購買重疾險或醫療險作為社保的補充資產淨值百萬千萬的人:資產配置資產淨值上億的人:建立家族辦公室

    如圖所示,需要什麼補充什麼,時刻關注過程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學會運用金融工具保護自己的財富不被侵害。

    綜上所述,理財並不是隨便買幾個收益率高的金融產品,更不是各種產品都要配一點,而是針對家庭實際狀況,篩選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處的資源加以運用,從而達到家庭財富的穩定增長,並且有風險轉移的應對策略。所以,運用資源才是理財的根本。存在即合理,合理是關鍵。

  • 4 # 水清哥的價值投資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話題。看了下邊很多人的回答,都非常好,很具有操作性。

    接下來,我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答。這個角度乍一看,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文不對題,但是卻是我這些年在投資思維上最大的收穫,也是很想和網友交流的,希望寫出來對大家有幫助,有價值。

    是否會推送到首頁無所謂,只要對網友有幫助:)

    問題背後的問題?

    為什麼會提出培養理財能力?當然是想資產保值增值,對吧。

    那麼理財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請思考60秒鐘......

    ......

    ......

    ......

    ......

    ......

    ......

    毫無疑問:財務自由。對吧。

    也就是說,理財 ≠ 財務自由。理財是手段、途徑,最終的目標是財務自由。

    那什麼是財務自由呢?

    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假如最終的目標沒有搞明白、搞徹底的話,理財作為手段和工具最終也很可能跑偏。

    什麼是財務自由呢?

    推薦大家一本書。很多人可能已經知道了,對,沒錯。

    那就是經典的《富爸爸窮爸爸》!

    當我們的非工資收入大於日常開支的時候,意味著你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非工資收入也就是近年大家調侃的“睡後收入”,是不需要付出太多時間和精力而能獲得的收入。

    也就意味著,財務自由是由你的收入結構來決定的,不是說我擁有了多少億或者幾千萬的資產就能達到的。

    一個例子

    假如有一份工作,每天的工資是1個億,對,你沒看錯,是每天!

    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必須每天工作10個小時,一直到70歲。

    請問,這樣的狀態是財務自由嗎?

    顯然不是。儘管收入看起來很高,但是你的時間計劃全部被工作佔用了,哪有什麼自由可言?你根本沒有時間享受這筆錢。

    所以,財務自由的本質是:完全解決花費問題之後的時間自由。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細品的話又非常有意思,有點大道至簡的意味。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實現單純財富數字的提升,而越理財越偏。所以推薦網友一定要讀這本書《富爸爸窮爸爸》。

    小結

    如果說理財能力是技巧的話,是術。

    而理解了什麼是財務自由,則是道。

    推薦朋友們讀這本書。很短,很快可以讀完。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讀2遍、3遍都是很正常的。

    曾經10+年的技術經驗,如今成功轉型金融領域,持續分享投資理念和實操技巧。

  • 5 # 多財多毅財富資訊

    該如何理財?概括起來有三個詞:

    認識自己+投資自己+善用槓桿。

    - 01 -

    認識自己

    離開理財的主體,去論述如何培養理財能力,意義有限。王思聰的理財和一個月薪四千塊的大學畢業生的理財,不可比。

    不少人在學習巴菲特的投資之道,但少有人知道其關於“最重要的投資”的觀點。有人問巴菲特,如果這一輩子,你只能投資一樣東西,你會投資什麼?巴菲特的回答是:Myself(我自己)。他舉了一個非常精彩的例子來說明。

    人們對待自己新買的轎車並不會特別在意,所以時常出現刮擦,碰撞,甚至嚴重的毀傷。這是因為,人們知道轎車用舊之後可以換新,所以並不會在某一輛車上傾注特別的心思。

    但假設有一天,上帝告訴你,你一輩子只能使用這輛車子,沒有第二輛了。這個時候大家對待車就會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備至。

    我們自己就像那輛一輩子不能再更換的汽車。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第一步是要對這輛車有著全面、客觀、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投資,並且狠狠下注。

    不少人整天都在網上查閱各種致富之道,但卻連最基本的自我認知都沒有完成,更不用提投資自己,這樣的做法顯得有些本末倒置。

    適合年薪百萬人的理財方式可能並不適合月薪只有5000的你,所以你們看同一本書,用同一個理論,往往會讓自己迷失方向!

    更好地認識自己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你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第三者,進行深刻的解剖:

    不要覺得對自己的認識很空洞,沒有意義。恰恰是這些“空洞”,“沒有意義”的問題決定了最終的理財能力,而不是所謂的理財計劃和資產配置知識這些。

    如果在自我認知裡存在諸多矛盾和衝突的地方,(比如你不想冒險,又想快速獲得財富,這是不可能的)只有解決了自我認知的矛盾和衝突,才能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 02 -

    投資自己

    很多人對於理財觀念大概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開源節流。

    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過分死板地固守這個規則的後半部分(節流),特別是年輕的時候,會遏制長遠理財能力的提升。

    舉個例子,你為了節約用錢,不惜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書不捨得買,高檔聚會不敢去參加,旅遊更是想都不敢想.....

    你要明白過分的節流會限制一個人的成長,會讓人在很多時候,喪失很多蛻變的機會。開源節流,更重要的是前半部分 - 開源!

    更好地投資自己,簡單來說,包括以下方面:

    身體,身體是1,事業是後面的0,沒有1,0再多,無用。

    知識,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出了社會,繼續學習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證自己不被時代所淘汰!

    習慣,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卻又能長期決定你投資回報(理財能力)的東西。有些人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刷娛樂八卦,有些人花兩三個小時看企業分析,日累月積,差異顯現。

    - 03 -

    善用槓桿思維

    小明清華畢業的時候,本來有機會到MIT繼續攻讀金融碩士學位,該專案在華爾街有非常多的校友資源,未來前景和錢景都非常可觀,可是學費不菲,小明家庭無法負擔。沒有多加考慮,小明放棄了。

    另一位同學,小東,情況和小明類似,家庭同樣無法負擔碩士學位的費用,但小東看重專案的潛力價值,想盡辦法,七大姑八大姨,上鋪嫂子下鋪兄弟,總算借了幾十萬,去了美利堅。五年之後,小東的收入水平和小明,已不具備可比意義。

    例子雖然抽掉了很多相關因素,但是不妨礙大家理解。槓桿的意思就是,你自己只有100塊錢,但你想辦法聚集了200塊錢的資源來辦事。當然,如果事情未能辦好,你亦需面臨放大的負面後果。

    但就如同大家常說的那樣,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努力是一定不可能成功的一樣,用了槓桿不一定會財務自由,但是不善用槓槓,財務自由的概率幾乎為零。

    大家不要狹隘地理解槓桿,不是說讓你買股票加槓桿,炒外匯加槓桿。廣義的槓桿是,想辦法調動超過你自己擁有的資源來為你所用,這裡的資源包括錢等物的要素。

    提高理財能力的第一步是,摒棄尋找捷徑和祕方的想法,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會水到渠成。

  • 6 # 阿蘭成長營

    理財能力可以拆解為理財+能力

    什麼是理財?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字面意思是梳理財富,使財富免受損失,儘可能的使財富增值。

    我們可以把梳理財富,使財富保值和增值的方法和技巧叫做理財能力。

    一、培養理財能力之前,要問自己為什麼要理財?

    你理財的目的是為了財富保值?財務增值還是財務自由?

    只有明確了理財的目的才能真正掌握理財能力。

    當然理財的初級目的就是是財富不縮水,其次是增值,最終目的肯定是財務自由,再也不用花錢而發愁。

    二、那麼哪些能力才是理財能力呢?

    第一項能力: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梳理自己當下的財務狀況,你有多少收入?你的收入分別來自哪些方面?是工資性收入,還是資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就是靠出賣人力和時間獲取的收入。資產性收入是自己的資產再幫你賺錢,也叫被動收入,比如房屋出租收入,寫作收入,專利收入等等。

    第二項能力: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能力。

    財務自由的標準就是不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時間而生活。

    第三項能力:投資的能力

    能夠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是會投資的人。投資的第一要務是避險。不能讓自己的資金出現損失。

    首先,做好保障。

    需要保護的是自己和家人,所有要給自己,尤其是家裡最掙錢的那個人買好保險,意外險、壽險、重大疾病險都需要先買好。避免出現意外事故和因病返貧。

    其次,投資要趁早。

    舉個例子:

    小日,22 歲大學畢業後就開始每個月定投1 000 元。

    小月,27 歲才開始每月定投1 000 元。

    小明,32 歲才開始每個月定投1 000 元。

    假設他們三個人定投的都是同一款年化收益率為8% 的投資品種。你猜他們定投到60 歲, 分別積累可以積累多少資產呢?

    小日大約是310 萬元的資產。

    小月大約是206 萬元的資產。

    小明只有135 萬元的資產。

    最後,就是要定投。

    你可以定投基金,定投股票,最好的理財產品是指數基金。巴菲特就曾經說過: “通過定投指數基金, 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 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每月投,每週投,每天投,都可以,關鍵是要開始定投。

    三、如何理財呢?

    第一、把每月收入分成若干份。

    比如,把收入分成三份,一份儲蓄,一份投資,一份消費。如果無法做到儲蓄三分之一,最低的儲蓄標準是十分之一,最低的投資標準也是十分之一。定投指數基金就可以。支付寶和微信中都有定投專案。

    消費的那份再分成4 份,每週一份,避免把錢過早的花完。

    第二,養成記賬的習慣

    將平時的收入和花銷記錄下來,每月覆盤,錢都花到了哪裡?哪些是必須要花的?哪些是可以不花的?通過記賬可以讓你學會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記賬也並不麻煩,目前手機上有很多記賬類的app,藉助工具記賬會更高效。

    第三、學會做好預算

    每月的支出一定要根據收入來權衡,不能超額消費。消費前務必做好預算,消費最多不超過收入的80%,如果總是無法存錢,可以嘗試“為物品貼上生命標籤”這個方法。

    比如設定一杯星巴克咖啡= 3 小時生命, 一件衣服= 300小時生命(假定時薪為10 元) 等, 通過這種方法,你就可以清晰的知道這件物品的價值,也會清晰的知道是否值得花錢去買。

    第四、定額投資

    你可以投資股票,也可以投資基金。每天、每週、每月都可以選擇。投資越早收穫的複利越高。可以越早實現財務自由。舉個例子,有一對臺灣夫婦,通過10年開源、節流和定投指數基金,實現了財務自由,40歲退休,環遊世界。

    當然,他們的做法非常的極端:每年只花掉收入的10%, 將剩下的90%全部存下來, 定期投到指數基金上。10年時間大約積攢了價值650萬元人民幣定投在指數基金, 每年依靠指數基金的分紅, 就輕鬆實現了財務自由。

  • 7 # 財經基本面

    建立基礎的理財思維,培養專業的理財能力,對各類資產進行不斷的調整培養理財的實戰能力。

    培養理財的實戰能力,各種金融資產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所取得收益率是不一樣的,美國最典型的是美林時鐘投資法則。其實,在中國也一樣,不同時期的大類資產的收益率是不一樣的,例如2008年之前投資大宗商品市場,2015年投資股票市場,2016年以後投資房地產市場。不同時期投資不同的資產能夠得到同時期最高的收益,在各個資產輪動時選擇一種資產升值最高的資產,實現自己財富的複利收益,這是對於自己最優的選擇。

    大類資產的配置跟國家整體經濟執行水平息息相關,國家經濟增長的快慢,決定市場的利率水平和投資收益水平。在國家高速增長階段,投資收益相對較高,在低增長階段,市場上整體收益率就會有所下行。在市場整體動盪時期,往往黃金有較好的表現。這些都是跟國家巨集觀經濟相關,因此,這就需要你關注國家巨集觀經濟發展情況、利率的變動情況、匯率變動情況以及黃金資產價格變動情況。此外,還要關注政府的政策和紅標頭檔案,這些事未來政府扶持的重點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一般情況下巨集觀影響資產的主要路徑是巨集觀經濟現象->政府貨幣財政政策調整->利率->匯率->債市、股市->投資收益。

    巨集觀經濟是對於投資大方向的把握,對於微觀方面,需要投資實踐來培養自己對於短期投資的把握。這就需要培養自身對於市場資訊的敏銳度,同樣出一則訊息,市場敏銳度高的人總能把握住時機,這些需要市場實踐的培養。因此,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上場敏銳度。

    培養自己理財能力,首先要建立理財思維,其次需要有理財的整體框架體系,最後用巨集觀培養自己把握大方向的能力,實戰培養自己敏銳度和短期交易能力。

  • 8 # 領航策略

    怎樣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方法/步驟

    1、規劃資金

    如果在沒有一個好的規劃下,不管是多少的錢財,都能夠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被花掉,因為沒有做好詳細的規劃,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糊里糊塗總是讓支出超出了收入。

    2、瞭解自己的財務

    對於一個想要把日子過精的人,如果不能夠清楚的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就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資金短缺現象,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並做好詳細的規劃,有多大的能力就開始多大的消費,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3、瞭解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個不會理財的人,那麼就應該弄清楚你是不是一個能掙錢的人,如果你的能力能夠支付起你不會理財的心,那麼你大可任性,但是如果不可以,請低調理財,不要出手那麼闊氣。

    4、投資自己

    大量的錢財如果浪費在吃喝玩樂上面,其實是很可惜、很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能夠將這一筆資金投資的學習上,這樣才能夠讓你有更多的收穫,未來的人生財富才能夠增值。

    5、學點投資

    現在也會有一些比較好的理財專案,可以先用自己的部分積蓄找一些好的平臺,做適當地投資,畢竟錢放在那裡也不會增值,好的投資平臺還能夠讓你有更好的收入。

    6、學會一點理財知識,能顧合理運用自己的財富去創造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比你任意揮霍之後短暫喜悅來的更加實際,畢竟人一輩子掙錢的時間有限,花錢的時間卻到處都是,不懂理財知識,你拿什麼拯救你的未來?

  • 9 # 小煒基金日記

    首先,要讓自己有理財的觀念和意識,要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

    大家往往都認為賺錢最重要,卻忽略了存錢的重要性,如果賺多少花多少,永遠也無法存下錢;那麼一旦你停止工作,馬上就會有生存問題,因為你沒有積蓄;賺多少花多少的日子就好像是倉鼠之輪,永遠在原地奔跑,沒有盡頭。如何擺脫這種沒有希望的生活呢?一句話,開源節流+資產收入

    生活會慢慢教會大家如何省錢和攢錢,這並不難,需要的僅僅是計劃、自制力、決心,但是如何將結餘的錢轉化為資產,通過資產產生利息、租金、分紅等被動收入,大部分工薪族都所知有限,這恰恰是理財可以帶給大家的能力。只要具備了理財能力,你就相當於為自己打造了一條收入管道,不管上班與否,你的資產每時每刻都在為你持續產生被動收入;這個收入是你名下的資產帶給你的,只要你懂資產配置,那麼資產將會源源不斷地給你帶來這種被動收入,直到你離開這個世界;工作和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種種壓力和焦慮將會大大減少,資產和被動收入就是你最大的底氣;

    其次,瞭解什麼是資產?資產分類都有哪些?不同資產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的收益情況和波動情況如何?舉例,商品房是資產,可以產生租金收益;股票是資產,可以產生分紅收益;專利權是資產,可以產生專利費;版權是資產,可以產生版權費,等等;

    再次,行勝於言;從省錢、攢錢、買房子、買基金開始,從學習基本的理財知識開始,從此刻開始為自己積累資產,為自己打造被動收入來源;開始對收支進行計劃,賺多少、花多少、省多少、攢多少,可以嘗試記賬,記錄錢都花在哪裡了,減少不必要支出,以此來控制自己的日常開支;結餘下來的錢可以買入無風險的貨幣基金和低風險的債券基金、定投方式買入中等風險的指數基金,打造自己的金融資產組合;同時攢首付買房,將租金轉化為月供,擁有自己的房產;

    最後,事在人為,只要有想法,有執行力,不斷改進,努力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你也會成為理財達人~

  • 10 # 惠森財商達人會

    理財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它應該成為我們的基本素質之一,由於理財在傳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裡的缺失,所以大部分人在沒有系統的財商培訓前,即通過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解能力就進入理財市場,在被市場無情的收割後,除了哀嘆理財都是騙人的之外,從此立誓要和理財相忘於江湖。那麼如何培養理財能力呢?

    【1】首先要培養理財的思維,凡事始於起心動念。正確的思維才能指導我們做正確的事,沒有財商的思維,要麼就是對理財視而不見,要麼就是盲目衝動。如何建立自己的財商體系呢?多學多看多聽,理解經濟活動的本質,明白金融運作的原理,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學的越多越深,實踐起來犯錯誤的可能性才越小。在此多看一些經典的財商書籍,例如費舍爾、羅伯特清崎、格雷厄姆等寫的書籍,這會給我們建立一個完整的財商體系。

    【2】學會延遲享受,懂得九尺高臺起於累土的常識。在《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翁的驚人祕密》書中,社會學家們經過幾十年的跟蹤發現,富人們都有良好的積累資產的習慣,他們嚴於自律,從不盲目消費,都擁有延遲享受的心態,他們對自己的財務都做好了嚴格的規劃,即使沒有規劃的,都在遵循先儲蓄後消費的原則。

    【3】從點滴做起,哪怕只有100元,也要有將其升值保值的理念,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本金少,從而放棄了理財,事實上,財富的累計過程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即使如巴菲特,他一生財富的99%都是在50歲以後才實現的,但他從小就對他的每一分錢都刻骨銘心的愛惜,唯有不放棄小錢,才能獲得擁有大錢的機會。

    【4】遵守投資紀律。理財是個長久的過程,任何只圖眼前利益的理財都是在耍流氓,而要能堅持整個理財的過程,這就需要有嚴格遵守紀律的心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不適宜理財的,所有成功的投資者都有一套嚴苛的紀律體系,事實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在理財上功虧一簣,都是源於不遵守紀律,總是在快要見到太陽的前夜更改了自己的守則,從而不斷錯失機會又不斷扼腕嘆息。培養投資紀律其實很簡單,從自己的一件小事開始,比如:每天晨讀半小時,每天鍛鍊40分鐘等,表面看,這樣的小事和遵守投資紀律無關,但事實上,正是這些你能堅持的小事,把自律這顆鋼印慢慢而牢固的釘進你的血液裡,於是再不會輕易受外界影響而動搖。

    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情,它需要思維的引導,理論的支撐,實踐的是非辨別,嚴苛的自律,高人的指點。理財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就是慢工出細活的最真實的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康威視的監控攝像頭好還是小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