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沃克特爾

    中國社會經由原始部落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而來,早期生產力低下,物資精神生活需求也不太高。但進入奴隸制社會後,生產力水平整體是提高了的,統治階級的物資精神需求也是急劇提高了的,但也從而導致了統治集團對奴隸、平民階層壓迫和剝削的加重。

    傳說中,原始部落社會經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過程中,堯舜禹湯至周文王等,中國先後經歷了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以禮治天下的一個漫長的歷史程序,及至發展到東周,禮樂崩潰了,其實夏、商的亡國者實行的暴政治理天下的情況,其害處已導致民不聊生、王朝更迭。

    老子生活在東周未年的春秋時代,作為國家博物館長、圖書館長,老子天賦極高、博覽群書、經通曆史,是一位大學問家、智慧廣博的高階智慧、智囊人物,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知識分子。老子遺留下來的《道德經》,主要的閱讀物件也應該是統治階級、上層人物。因此,《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而治”,指的是統治階層要遵循自然和社會執行的規律,不要隨便地出臺剝削、壓迫民眾的政策、措施和指令,不要胡亂作為,要懂得利用和遵守社會的自我調節功能,休養生息,讓老百姓自覺地發展生產,提高民力,從而達成富民強國。

    所以,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不加管理任其自生自滅,而是提示統治階層遵循規律,不胡亂作為,減少對民眾的剝削、壓迫,從而讓社會發展更好地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提高社會發展質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此才可以達成長治久安、利國富民的目的。

  • 2 # 翠竹山人

    冶大國如烹小鮮!無為即順其自然!把握事物自然規律,點拔教化德行,即與時俱進,引領,上善若水!無為而為,大作為;

  • 3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我的解釋:

    “道”永遠遵循它自身的規律執行,看起來無所作為,然而卻沒有什麼事情是它所作不到的。

    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原則而為,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充分發展。

    化育發展會產生貪慾之念,就要用“道”來鎮住,讓它回到自然無為的狀態(樸)。

    回到自然無為的狀態(樸),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念了。

    沒有貪慾之念,天下便自然達到安定。

    我的理解:

    這是按一般分類老子《道德經》中“道”經部分的三十七章中最後一章。帶有結論性的一章。

    道經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這樣一個概念。

    以我個人理解,道就是一種規律,假設稱為之“自然規律”;是自有永有的一種法則,假設稱為之“宇宙法則”。

    “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老子在“無為”後面是跟著一個“無所不為”。所以“無為”其實是一種不刻意、非強制的“作為”方式。是順其自然、符合規律的作為,是以順水推舟而不是逆水行舟的處世處事方式來“無所不為”。

    在“無所不為”過程中,必須遵循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所及的範圍、尺度,否則超越了就是“欲”。“欲”就是貪念,有貪念就必須“鎮”之,使得事物的發展迴歸到淳樸自然的軌道上來,那樣“天下”才能安定。

    但是時至今日,老子這種崇尚迴歸“道”的理念是不可能實現的。老子以來2500年的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人們不但沒有遵循老子的理念行事,反而是背離老子的理念行事,世界的現狀社會的現狀處處是逆天而動的作為。

    應該不難找到原因,那就是老子在這一章裡所說的“欲”,就是貪念,就是實行超越所需的索取。而人們一直存有貪念和實行超越所需的索取。

    老子那裡知道,比他還早1000年左右的希伯來人摩西,根據“上帝”啟示所寫的“摩西五經”中,已經把人性定位為“原罪”。因此人性中的“欲”就是貪念是與生俱來的,人性已經不可能自覺的按照“道”的方式,迴歸到無為的樸質狀態。即使按照基督教聖經上所說,上帝派了祂的獨生子耶穌到人間,用自己的鮮血展開救贖,都拯救不了多少人迴歸,否則還要一個“末日審判”和囚禁罪人的硫磺火地獄幹什麼?

    但是無論如何,老子在這三十七章的“道”經裡面,從宏觀上闡述了天地的起始,和試圖“為”一個紛亂的世界尋找出一條迴歸安寧之路。

  • 4 # 玉見99999

    並不是 老子的無為而治精髓在於 不折騰 不動亂 統治者 被統治者各安其命 但也是屬於統治下的限度 如果觸碰底線 是一定會毫不客氣的

  • 5 # 趙日金141

    中國文化之悲哀!

    無為而治,孔子曰的,在《論語衛靈公篇》,白底黑字印著的。老子從來沒言過“無為而治”,而是言的“聖人之治”,在《道德經三章》,白底黑字印著的。

  • 6 # 問道華夏

    《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君主的內聖外王之秘籍,全篇涉及治國、用兵、養生等諸多方面,被稱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學術地位和深遠影響。

    《道德經》全篇論及“無為”者,14處,此“無為”不是今天字面所理解的“不作為”,若是論述什麼都不要做,只當一個甩手大掌櫃,何必在此喋喋不休,反覆闡述?老子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作智巧之為,順其自然,不做“人為”之事。莊子說,“人為”則偽”,偽則不真。而道 恆真,偽則反道。就是說,人為是與大道的自然無為背道而馳的,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這一主張不僅適應於國家治理,也適應於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的一切活動,比如人可以“去欲”“守靜”,清虛無為以養生。

    我們從老子所論的14處裡,選取一章來分析老子“無為”的真正意義所在。

    《道德經》第37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這一章,老子從正方兩個方面論述“無為而治”的妙言要道。先從“有為”造成的弊端來反論“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的重要性;再從“無為”(好靜、無事、無慾)而產生“無不為”的理想效果來正面論述“無為而治”的重要性。因此,治理國家就應該實行“無為而治”的政治謀略。

    從老子的論述中,我們看得出,老子所說的“無為”,始終含有“遵循客觀規律”之要義。自覺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本身就是一種“為”。

    這一章的大意是:

    大道之存焉,彌綸天地,疏而不漏,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聖賢的君主,虛心去欲,治理國家用正心正念,即清靜無為”之道,而用兵之道則相反,必得施用詐術詭道方可言用兵。如果治理國家用詭道詐術,而用兵卻採用正道,國家非滅亡不可。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那麼這個理念是如何獲得的呢?老子說“以此”,就是說從下述諸事項得出來的結論:

    國家頒佈的禁令越多,民眾越是無所適從,因為無所適從,該做的不敢做不能做,因此民生越是艱難困頓;對民眾使用的鎮壓手段越殘酷,民眾的反抗心理越是強烈,因此國家越是陷入昏亂狀態;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君主越是過多地使用智巧謀略,民眾越是趨之若騖,因此,稀奇古怪的物品越是層出不窮;對珍奇之物越炫耀,民眾越是心生貪念,因此,民欲得之而不能得,於是盜賊就會滋生,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古時候的聖人教導我們說:“我遵循大道,順其自然而不加干涉,行不言之教,民眾就會自然而然地自我化育;我崇尚清靜而不干擾民眾,民眾無憂無慮,就會自然安定;我不制定繁多的制度,督促他們繳納苛捐雜稅,民眾自然安居樂業,民眾安居樂業,順應四時,勤勉耕作,自然就會富裕;我沒有貪慾,民眾效法我的榜樣,不貪不佔無私無慾,自然歸於淳樸。”

    從這一章,我們看得出,所謂的無為,不是說不作為,而是要遵循規律,自然而然地做,不是人為的、刻意地制定繁多的、讓民眾無所適從的條條框框,束縛民眾,限制民眾,而應該本著簡政、清靜的原則,讓民眾也順其自然,得以休養生息,聚集民眾的自主力量,營造太和,共建大同。單單出於一人之願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往往適得其反,造成“有為而天下亂”的局面。所以,老子主張君主應該學會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給天下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放手讓百姓安居樂業。只有這樣,民生才會富足,國家才會安定,天下才會太平。此即所謂“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 7 # 風凌波

    老子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不加管理,放任自流,而是順著自然規律,物競天擇,儘可能減少人為的干預,併為其創造合適的發展環境。

  • 8 # 老左沒有之一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如果你讓他自己去料理自己的事情,他會很獨立。如果你為他準備好一切的東西,可能一直是個大嬰兒。

  • 9 # 恆順30

    無為無不為,無為也是一種治理方法。天道自然,生滅有時,執行有軌,週而復始,不疾不滯,按部就班。天道無私,無慾無求,不偏不倚,遵規守律,陰陽共生,平衡不停。可以無為而守道。人心多貪,人性有惡,不教不知有恥,不治不能揚善,積惡成禍,災難百姓,生靈塗炭,文明盡毀,還能無為嗎?老子的無為是教而隨性,治而順勢,循循善誘,大道不拘型,潤物細無聲。

  • 10 # 有德司契

    請問“道”治理天下萬物,若不加管理能實現“無不為”或“無不治”嗎?

    那老子還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與“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及“為無為,則無不治。”以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與“我無為而民自化”幹什麼?及老子還提倡“人之道”應效法“天之道”幹什麼?

    正因為“道”是以其“道法自然”地為萬物的發展設定好了各種“天規道紀”,才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的。所以“道”治理天下的模式就是無為法治的模式。

    所以老子曰:“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及“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以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學習老子學說全靠領悟其本義,切不可望文生義。如其“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實指關愛人民治理國家,能以“道”的行為模式法冶天下嗎?因為這個“無”就是“道”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想買車,新款現代ix35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