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苟且的生活
-
2 # 美好的事即將發生
第一、這句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其中水分很大。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既有劉備、孫權、曹操之類的一方霸主馳騁疆場,縱橫天下,意圖統一中國。也有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將急於扶保明主,建功立業,拜相封侯。這些能人志士雖有真才實學,但難保不遇伯樂,隱藏山野。他們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大力宣傳,以引起霸主們的重視。“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弟子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其實,當時諸葛亮、龐統在扶保劉備之前,並不是很出名的,如諸葛亮、龐統之才者,也為數不少,如曹操陣營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發新野討伐劉備之前,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徐遮也說:“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操曰:“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愛才如命而聞名的曹操,卻不知諸葛亮是誰,可見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當然更不會知道“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了。 第二、鳳雛“爭強好勝”心切導致遇伏早逝,損折劉備一臂。龐統本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久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魯肅在向孫權推薦他時說:“願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孫權嫌其貌醜未加重用。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雖久聞“鳳雛”大名,卻也嫌其貌醜只給了他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多虧張飛去耒陽縣“興師問罪”,發現龐統大才,大力向劉備舉薦,龐統又拿出魯肅、諸葛亮的推薦信來給劉備看,魯肅在推薦信中寫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諸葛亮推薦他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至此劉備才相信龐統是個人才,封他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龐統只因貌醜,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擊,事業旺盛期才是個副軍師中郎將,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產生“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理呢?他隨劉備南下西川,如魚得水,一心想著大展雄才,諸葛亮夜觀天象,千里之外給他提出了“切宜謹慎”的建議,他卻理解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對劉備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爭強好勝之心害了龐統,他一心急於進兵,結果中了蜀將張任之計,死於落鳳坡前。“鳳雛”跟隨劉備,才真正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痛折劉備一臂也。 第三、諸葛亮想實現他的計劃遇到了重重阻力。1、劉備的兩個哥們毛病很多,關羽驕傲自大,公私不分,張飛嗜酒如命,脾氣暴燥,對諸葛亮執行軍法形成了嚴重的障礙。如關羽在立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敢在華容道私放敵猷曹操,劉備講情才把他饒了,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別的將領怎麼看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是馬謖就心中不服,你諸葛亮執法如山,怎麼不“揮淚斬關羽”呢?2、關羽帶頭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兩面拒敵,結果丟失戰略重地荊州,使蜀國喪失了半闢江山,關羽個人作為蜀國的第一猛將也被捕遭斬,損失何其大也;劉備不顧大局,被“為弟報仇”的心情衝昏了頭腦,二次破壞“聯吳抗曹”的既定方針,結果張飛被小人所害,黃忠戰鬥犧牲,七十萬軍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也又氣又病,一命歸西,此役使蜀國大傷元氣。 第四、諸葛亮用人失誤,軍事上碰到勁敵,加上扶保的是“起不來的阿斗”,得天下成為“天方夜譚”。眾所周知,三國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與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但諸葛亮肯定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伯樂”。他對與關、張等將武藝相似的大將魏延有嚴重的“個人成見”,總說他頭有“反骨”,對魏延的建議不願採納,他因為馬良的關係處處對志大才空的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了這位善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兵出祁山落得個功敗垂成。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難堪局面,不能不說與諸葛亮不會善於發現人才有關。劉備、曹操死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魏國的司馬懿,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敵手,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加上諸葛亮扶保的阿斗遠非劉備的雄才大略可比,是個扶不起的昏君,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民間有言:“三個臭皮匠,頂了諸葛亮”,何況後期的司馬懿集團人才濟濟,司馬師、司馬昭、鐘相、鄧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別說統一天下的大業,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殘喘亡國的命運了。
-
3 # 始終先生
其實我個人並不在同水鏡先生的這句話,與其說“得一可得天下”,不如“得一可安天下”更為貼切。
在“商業吹捧”成風的東漢,名聲往往高於真才實學
漢朝施行“察舉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中央再進行考慮錄用。這就造成地方上大量的名仕互相吹捧。這些人中,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讀過書,啥也沒學會,但家庭背景深厚;一類是有一般才能,有家庭背景;最後一類就是有大才,有家庭背景。
可能有的人會好奇,為什麼都要有家庭背景。其實這比較容易理解,在那個時代,不是什麼人都能讀得起書的。一般家庭,多一個勞動力就多一份收入,哪有精力白養一口人去讀書呢?所以,當時能讀書的人,非富即貴,家裡不是經商的,就是門閥世家。
這些名仕相互結交,透過文學、政治上的交流,在互分高下的同時,彼此吹捧一番,主要目的就是博一個好名聲,好人緣,為今後的仕途鋪路。
諸葛亮屬於有大才的偏科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述為具有鬼才神謀的全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政治軍謀無一不通。
但其實仔細研究正史我們會發現,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比較一般,其增分的地方,是政治。
在正史裡記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這都是劉備乾的事,並非諸葛亮。赤壁之戰的主指揮是周瑜,諸葛亮只是作為劉備方的代表前往東吳尋求聯盟罷了。諸葛亮南征,他僅僅是作為最高指揮官,而真正出謀劃策的,是參軍楊儀。北伐更是屢戰屢敗。
這些都可以佐證,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並沒有羅貫中筆下描寫的這麼好。
反觀政治才是他的強項。赤壁之戰,在劉備落魄的情況下,能說動東吳出兵與劉備聯盟。入主益州後,大興內政舉措,廣修水利、屯田等措施,與此同時,重新制定《蜀科》等法典。在南中,專門為南蠻制定了符合當地情況的治理措施等等。
可以這麼說,諸葛亮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得臥龍可安天下!
龐統屬於有才學的全科生,但名不符實且心高氣傲
龐統早年一直從事的是縣郡功曹的工作,功曹是當時考察其他官員業績的一個職務。且據史料記載,龐統好結交名仕,且不吝讚美之詞誇讚別人。結合這兩點來說,誇讚龐統的人,可能有大部分是礙於龐統的工作性質。
赤壁之戰前,龐統曾在東吳周瑜麾下任職。當時做的依然是功曹這個工作,換句話講,如果龐統真的有大才,難道周瑜會向孫權舉薦嗎?史書記載,周瑜可不是一個心胸狹隘,妒賢忌能之人。所以,進一步佐證了龐統名過其實。
諸葛亮之所以向劉備推薦龐統,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劉備和諸葛亮已經謀劃好如何竊取荊州,但劉備手下確實沒有什麼人才,諸葛亮要為將來治理荊州做考慮。所以才會舉薦龐統。
在《演義》中,龐統只用半天,就將積壓了三天的工作完成,說明他是有才能的,但可能也僅限於此。
另外,龐統的軍事才能應該略勝諸葛亮。劉備入益州,選擇帶龐統於身邊,一定是處於這方面的考量。諸葛亮的才華更適合治理剛剛得來的荊州,而龐統則適合在軍事上為劉備出主意。
在葭萌關時,龐統給劉備出了“奇襲成都、緩兵進軍、退回荊州”三條計策供劉備選。這裡又從側面反映出龐統雖有軍事才能也不是特別厲害。為什麼這麼說呢?雖然看來計策分為上中下三條,但作為隨軍軍師,其主要作用,應該是拿出最準確,最可執行的方案,說服劉備去執行,而不是提出好多條供劉備選擇。這樣做,即顯出了這個軍師的不專業,又顯得他對自己的方案也舉棋不定,因此才會都提出來。
所以我認為,龐統的才,其實有一些言過其實。
綜上所述,我認為得此二人,可以安天下,卻不能得天下。另外我們知道,打仗打的是軍事實力,個人能力很重要,但沒有辦法決定大形勢的走向。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徒勞的。
-
4 # 靖阿雪
《三國演義》中對臥龍鳳雛的傳說傳得神乎其神。"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見這二人絕非泛泛之輩,未出世便有這樣的流傳度足可見這兩人的智謀超群。
實際上二人的能力確實也能擔得起這句傳言,先不說龐統,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三氣周瑜,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無不顯示出諸葛亮超凡的軍事智慧。軍政皆通,確實是百年難遇的人才。
龐統,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雖然戲份不多,但也足夠表現其才能。赤壁大戰,是龐統誘使曹操行連環計,將戰船連線在一起,周瑜最後才能建功。耒陽縣執政,半日之間便能將囤積政務通通理清,也足見其才能。
龐統來到劉氏集團時,諸葛亮已經助劉備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時諸葛亮無疑是劉備最為看中的人,龐統與諸葛亮齊名,自然不會甘心自己地位不去諸葛亮,所以才有了後來龐統急於建功而不聽諸葛勸告行險而中計身亡。
水鏡先生其實還有另一句話,那就是"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也隱隱地說明了結局,即便劉備得到了諸葛亮,但此時諸葛亮出山時間應該是有點晚了,就更不用說更晚的龐統了。
時機不對,焉能成事。
-
5 # 時光倒流20年的剪報
臥龍鳳雛都歸於劉備麾下,二者皆得卻沒能奪取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臥龍鳳雛先後被劉備的蜀國公司招攬後,北方曹氏企業攜巨資搶佔赤壁市場,蜀國公司聯手江東集團發起市場阻擊戰,龐統閃亮登場,以近乎完美的市場策劃,使得曹氏企業投資失敗,損兵折將,不得不暫時放棄南下的營銷策略。可惜龐統過於自傲,折戟沉沙於落鳳坡,早早地退出歷史舞臺,對蜀國公司後續的發展建設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貢獻。
而諸葛亮身為蜀國公司多年的Quattroporte助理,直至後來的CEO,雖然職業操守很好,工作能力很強,但是事無鉅細,主次不分,眉毛鬍子一把抓,管理效率不高,導致蜀國公司缺乏市場競爭力,最終被對手曹氏企業收購。其二,三國時期正是創業公司風起雲湧的年代,英雄輩出,一時多少豪傑。劉備以及另外兩個合夥人關羽張飛創辦的蜀國公司,禮聘著名職業經理人諸葛亮為公司CEO,還招納一批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部門經理和業務精英,如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發展態勢不錯,前景看好,先後搶佔了漢中、荊州市場,怎奈當時的曹氏企業、江東集團一個是北方最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一個是東部延續幾代的家族集團,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經營範圍,都要比成立不久的蜀國公司勝出一籌。蜀國公司最終惜敗,不是諸葛亮的水平太弱,實在是競爭對手太強。
其三,蜀國公司位於西部地區,地理位置不佳,經濟發展自然比不上北方一線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即便以臥龍諸葛亮的才能,也無法彌補這樣的劣勢。
其四,蜀國公司不注重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人才凋零,後繼乏人。在公司老員工相繼離世之後,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以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單憑諸葛亮這個強力的CEO,卻沒有得力的中低層幹部,理所當然地會持續走下坡路。
綜上所述,劉備雖坐擁臥龍鳳雛二人,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
6 # 歷史百家爭鳴
在三國曆史上,有一句流傳於世的話:“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話是劉備詢問奇才在何處時,司馬徽對他說的一句話。司馬徽這樣高度評價諸葛亮與龐統,他們倆也沒有讓他失望,為劉備做出了很多貢獻。諸葛亮的功績是與劉備隆中決策,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協助劉備建立蜀漢,北伐曹魏。龐統的功績是輔助劉備入川,可惜死的過早,做人過於浮躁。那麼,得到了臥龍與鳳雛的劉備為什麼未得天下?
第一,司馬徽過於誇大了兩人的才能。東漢末年,選官用的是舉薦,所以士族之間喜歡相互推崇,以此獲得好名聲。司馬徽也不例外,對臥龍鳳雛是大加讚揚,用“臥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來表現兩人的能力之強。司馬徽也不是預言家,可以預料後來的事,只能說司馬徽鼓吹的太厲害了。
第二,對手的強大。劉備面對的對手可不是平庸之輩,都是虎狼之勢,像曹操,孫權。他們的實力並不亞於劉備,手底下的臣子也是人才輩出,可以與臥龍鳳雛相媲美。曹操與孫權的存在,就算劉備得了二者也不能得天下。
第三,天不時,地不利。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說的辦法,都是以荊州為基礎,可是劉備丟掉了荊州,劉備只能龜縮在巴蜀之地,這樣使得劉備很難出川以爭天下。諸葛亮的構想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但實際操作時卻常常不得他意。
第四,君主的原因。劉備雖然得了二者,但沒有根據諸葛亮的佈局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時說過孫權“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是劉備為了報仇,還是向孫權發起挑戰,結果自己大敗。
所以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這句話就是司馬徽誇大之詞,並沒有史料的記載,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寫的,不能全信。
-
7 # 苴國公
這個問題我記得以前也有人問過,人家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書中說了,“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關鍵是隻能得到一個,他劉備劉玄德使盡手段把兩個都得到了,所以最終不能平定天下,“日月盈仄,月滿則虧”,就是這麼個道理。細細推來,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一是兩個都是牛人,凡人在一起都有競爭,更何況是兩個牛人了,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肯定會有明爭暗鬥,何況龐統龐士元又是後來的,急於在領導面前掙表現來提高自己的身價,立功心切,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先主淚滿襟”。二是龐統在落鳳坡殞命,也是作者進行文學創作和再加工的一種手法,那就是——“天數”,借上天之手來告誡人們茫茫天數不可逃,其中自有定數,三家歸晉,原是天意,萬事萬物自有規律,切莫挑戰上天的權威和肆意妄為,任憑你有再大的本事和再好的運氣也會迴天無力,天說一才是一,你說一就是二,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
8 # 枕籍經史0
字面意思很清楚明瞭,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兩個都得到並非好事,劉備喜歡招攬人才為自己所用,按三國演義來講,龐統死於意外,短暫得到了又失去了,就好比劉備巔峰能湊齊七十萬大軍,有關羽威震華夏,有一統的希望,結果關羽敗了不及反應,自個也敗光了七十萬大軍,全靠剩下的臥龍給撐著。龐統不死,關羽不亡,蜀漢大勢有望。
因為後面還有一句話,子初孝直亡一人 則漢室難興。
-
9 # 談史說魯
這種說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讖言,即神秘預言,只不過沒有說中。《三國演義》是根據陳壽《三國志》而成的歷史小說,作者具有濃厚的正統意識,對劉備極盡偏愛,諸葛等謀士更是技高一籌。只不過劉備在長期寄人籬下,後來雖然三國鼎立,但劉備力量弱小,這也是雖有賢人輔佐,但不可過於放大個人的作用。由於蜀魏實力懸殊,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果,在實力面前,單靠謀略是無法完成統一大業的。
-
10 # 嶽劍
我覺得水鏡先生對二人的評價有誇大成份。其實兩的才能一般。正史中,諸葛亮被稱為“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在《三國志》作者陳壽看來,諸葛亮是管仲和蕭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興漢四百年的蕭何還是要差一些。而龐統則是“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龐統頗有才學,會謀劃。
水鏡先生也就是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等人關係不一般。諸葛亮是龐德公的得意弟子,龐統是龐德公的親侄子。
龐德公何許人,荊州名士,早年提拔司馬徽,稱其為水鏡先生。因此二人的關係不一樣,可稱為多年知交。所以在評價二人時,看在老師的面子上肯定會有有誇大成份。
歷史中諸葛亮和龐統是識時務之俊傑,並不像演義中一樣,說什麼得一可安天下。
-
11 # 醉挽清風c
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是諸葛亮的老師,且與龐統私交非常的好,稱呼龐統為弟。北方戰亂,他居住襄陽,與襄陽大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等均有來往,關係甚密。
水鏡先生之所以這樣說,我覺得是有朋友間推崇的意思,認可諸葛亮龐統的意思。只是有些誇讚的過頭了些。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水鏡先生的說的“得一人可得天下”或許真的可以實現。敗就敗在劉備的仁義。
成也仁義敗也仁義,劉備能從一屆草民最終成為西蜀皇帝,恐怕靠的就是仁義,諸葛亮徐庶、法正張松等人,無不是因為劉備的仁義才輔佐他。
可劉備為什麼沒有得天下呢?因為劉備在幾個最關鍵的地方都沒有聽從二人的建議:劉備攜民渡江之時,劉表新忘,劉琮不戰而降。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襄陽,可是劉備不忍百姓塗炭,放棄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劉備剛剛進川,劉璋前來勞軍,龐統建議‘劉備在營中當場把劉璋拿下,劉備不聽。龐士元獻上中下三策的時候,劉備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給後來龐統之死埋下了禍根。關羽死後,劉備又為了仁義,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苦苦勸諫,舉傾國之兵罰吳,結果大敗而回,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大傷元氣。後來劉備死後,諸葛六出祁山不過是盡人事而已,已經無力迴天了。
-
12 # 平靜100
謝邀請。別的就不說了。就說說水鏡先生的話吧。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卻沒有統一天下呢?竊以為原因有二。一是時局原因。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各霸一方軍閥混戰。曹操佔天時孫權有地利,劉備僅僅是人和。若統一天下,必須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足才行。因此,水鏡先生在諸葛亮出山時,哀嘆道,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惜哉!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二是,世間萬物本來就不全。完美的背後往往是遺憾。劉備雖然有人和,仁義佈於四海,臥龍鳳雛五虎上將聚在一起,從人和角度看也是太完美了。但是也不能改變缺乏天時地利的缺陷。能佔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經不錯了。沒有這些人才恐怕三分之一也得不到。一切的一切,都是時也運也命也。除了水鏡先生這樣的世外高人,誰也逃不掉。諸葛亮忙忙碌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過是他的命而已。孤陋寡聞粗淺之見,供飯後茶餘消遣消遣吧。就此打住。
-
13 # 帝國烽火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臥龍者諸葛亮也,鳳雛者龐統也,此二人為當時的荊湘名仕,也是二位非常有能力的謀士,其中諸葛亮重視內政建設和戰略規劃,而龐統優點在用兵和計謀上也吃尤為出眾。按照水鏡先生的說法,得此二人中的一人就可以安天下,但是為何劉備坐擁二人,卻依舊不能一統天下?(僅僅以《三國演義》進行說明,若論歷史,就一句話,小說不能完全脫離歷史實際。)
第一,水鏡先生有誇大的嫌疑,臥龍鳳雛都有才,作為荊湘才子他們並沒有被利用,所以水鏡先生就需要打廣告,把此二人推向諸侯。尤其是諸葛亮年輕、龐統外貌醜陋此二人本來就有、先天的缺陷,水鏡先生推出去的時候只能以才華進行宣傳,而得天下最能得諸侯之心,所以水鏡先生就誇大的對外宣傳。
第二、劉備當時實力太弱,沒有自己的底盤,而此時北方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劉備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生存,而後才能發展。諸葛亮和龐統輔助劉備站穩腳跟,但是天下已經基本確定三分之勢,這不是諸葛亮和龐統所能改變的現狀。
第三、劉備對諸葛亮和龐統的建議沒有完全聽取,其中主要的兩次是龐統入川和夷陵之戰,這兩次對蜀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入川之戰沒有聽取龐統建議,結果龐統戰死,夷陵之戰蜀國接近亡國。
龐統去世的早,其才能不能很具體的衡量,但是諸葛亮絕對為當世大才,若擔任一個統一國家的丞相,諸葛亮絕對有這樣的才能,可惜不得時。
-
14 # 詠吟
因為打天下,要有大批智者,將士。光靠一二個智者,天下當然打不下來。眾觀劉備帳下,能夠帶兵打仗的帥才,幾乎沒有一個。而諸葛亮和龐統只是謀士。在古代,謀士只能出謀劃策。,畢竟是文人出身,帶兵打仗會折他們陽壽。眾觀歷史,哪一個打江山的帝王,沒有幾個謀士,和元帥。只有劉備把謀士當帥才倆用。主要劉備手下將才太少,除了幾個五虎上將,其餘的,連曹操普通將士都打不過。這樣的缺武將集團,既使有十個諸葛亮也難打下天下。
-
15 # 感悟者還是行動者
他也說過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自己體會
-
16 # 大鼻歷史
有句話說,三個臭皮匠勝於諸葛亮,這臭皮匠並不是真的鞋匠,而是諧音,真正的讀法是裨將,也就是軍中副將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劉備勢力單薄,雖然得臥龍鳳雛兩大謀士,但曹魏和孫吳兩大勢力的人才可多得多了,又怎麼會因為區區兩個謀士就能翹翻天呢?劉備的家底太差,蜀地是三國鼎立裡面資源最差,人口最少的,沒辦法撼動的。
-
17 # 公子青戈
得一可得天下,得二就不一定了!
-
18 # 朱鋼蛋
說的沒問題,的一人得天下。而劉備得到的是倆人,所以為得天下
-
19 # 使用者491011041204
諸葛亮碰到的對手太強,你的出色,條件是沒有絕對的對手,諸葛亮碰到兩個,曹操,周瑜!
-
20 # 80白水城往事
沒錯呀,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但是劉備得了兩個呀,所以沒能大統,中華文字博大進深要慢慢領悟。
相關內容
- 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同是弟子,為何不推薦冢虎?
- 劉備馬踏潭西,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兩個兼得卻沒有統一中原?
-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為何劉備二人兼得卻輸了?
- “臥龍、鳳雛、水鏡”稱號是誰說出來的?提出稱號的人有什麼歷史故事?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講臥龍鳳雛各得一人可安天下,為何劉備二人都得到了也安不了天下?
- 水鏡先生說臥龍與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為啥總感覺鳳雛的能力並不能與臥龍齊平呢?
- 水鏡先生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什麼等孔明出山時又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兩人皆得未得天下?
- 劉備得臥龍和鳳雛,為何還不能得天下?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中國人必讀之書,其中風流人物數不勝數,套用蘇軾的話來講“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以下為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還請高人指正。
建安十三年劉備與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在此之前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臥龍,由此著名的隆中對傳於後世,後人對臥龍的敬仰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但是實際中,臥龍真的是否有此能耐不出家門,而暢曉天下之事(畢竟那個年代沒有網路事實新聞)?此為劉備得臥龍而不能得天下的存疑之一,《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形容臥龍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出入鬼神之計”小時候對這個話信之不疑,覺得臥龍真牛,長大後重讀三國才知道,火燒博望坡等站是撤退,赤壁之戰是人家東吳主要投資,再往後建立蜀漢,不過是取巧而,五出祁山無功而返,反而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對人才的不重視,導致臥龍命喪五丈原。不是天命不予臥龍功勞。而是臥龍先生運籌帷幄不如蕭何、決勝千里不如張良、帶百萬之兵攻必勝不如韓信。好比一個人會這個、玩那個都不精通,你又怎麼能僅僅歸結於出師未捷呢?所以得臥龍未必能得天下,因為臥龍本身能力有限此其一。
話說劉備,本一破落戶,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其實只是抬高身份,我們知道東漢朝是講門第的,無此官幾代身份,拿出來混社會不太好使,所以劉備一定要咬死了為皇族後裔,才能讓人刮目相看。可是恰逢亂世,北有曹操這個奸雄,南有孫式父子,其實說回來本來沒有劉備什麼事情,被吞併也只是早晚的事情。可劉備的命恰恰就是那麼好,好比賭檯推大小,背了100多把,總能撈到十幾把好牌。讓他佔據了荊州。同時也尋訪了臥龍和鳳雛。這下有人有槍,就謀了川蜀。按理如果能像劉邦一樣出牌,也許天下可能就會姓劉,但無奈,牌桌上換了荷官曹丕、司馬懿等一波大拿上場。劉備的二弟也不爭氣,非要拿自己那點資本和赤壁最大的投資商比拼,最後把人頭也輸給了孫權。這一下劉備也急了。一把就ALL IN可是被陸遜給偷雞了。劉備倉皇而歸,最終把命也搭在的白帝城。所以能力不足、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再加上天時。想不敗也難,更遑論什麼得天下了。
鳳雛還沒飛就被射下來了,所以這是命不用再探討了。
後人評論如果三國中,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其中一人生在後世都能統一中國,其實是太抬舉劉備了,資本的擴張是一代代迭加的。像曹操那樣的梟雄也是一代代官世襲而成就心中謀略,孫權就更不用多說了。像劉備一個破落了幾代之輩,見識、心胸、謀略已遠遠落後與時代。想靠一、二個奇謀之士,把盤反過來。基本可能性為0。所以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