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除了對孩子說“你真聰明”or“你太笨了”,家長還能怎麼說?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本質的闡述。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就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你是如何喚醒孩子的,是批評與責備,還是表揚與鼓勵?

01

孩子不是笨蛋

不要亂貼標籤

有孩子說,最常聽媽媽說的一句話就是,說自己沒用,是廢物。

還有孩子說,父母從來都沒誇過自己,說的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說到這裡,孩子無奈地用手拍了拍腦袋,好像的確是這樣。

就是這樣,把孩子“催眠”成了“笨蛋”“無能的人”,孩子慢慢“接受”了傳遞給他的標籤,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

也許父母從未想過,這些話,還可能會推動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把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這種現象稱之為“習得性愚蠢”。

如果家長總對孩子說一些類似“真笨”的口頭禪,孩子接收到的就是“笨”的資訊,從而挫傷自信心、降低學習興趣,懷疑自我的能力,慢慢就真成了“學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胡慎之說:“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02

“我多希望媽媽

多給我幾次機會”

在一檔教育節目中,為了幫助小男孩開啟心扉,老師單獨問小男孩:“他們(父母)說你不行,沒戲了,你認嗎?”

小男孩說:“我覺得學霸是一個稱號,學渣也是一個稱號,反正沒有好與壞,我希望媽媽多給我幾次機會,再多幫幫我,如果努力我可以變得更好。”

如果媽媽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時,動不動就發脾氣,那孩子可能50%-60%的精力都用來看媽媽的臉色,感受媽媽的情緒,就沒有心思去專心寫作業了。

還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思考慢、做題慢,就恨不得代勞,幫孩子分析。但是,這並不能換來孩子的成長。

習慣是慢慢養成的,越著急,越催促,越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還有一門“表揚”的藝術。

調查發現,30%-50%的家長能做到適合有效的表揚。其他家長,或是表揚過度,或很少表揚,或是表揚方法和時機有問題,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和學習動力。

正確的表揚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你真棒”。

“誇”孩子,大有學問。

01

多誇誇孩子具體的行為

不要只籠統的表達讚賞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家長這樣誇孩子:“你真棒! ”彷彿除了這些,就說不出其他的褒獎之詞。

事實上,這泛泛的、空洞的表揚,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暫時讓孩子變得自信,但一方面容易讓孩子沉溺於自己很完美這樣一種感覺,變得越來越習慣於這樣的誇獎之辭;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並不明白自己好在哪裡,為什麼受表揚,時間長了容易養成驕傲、聽不得半點批評的習慣。

想一下,當孩子主動幫媽媽打掃整理房間時:

——“你真棒!”

兩種說法的對比,很明顯是第二種更言之有物。

讓孩子明白哪些是好的表現,產生真正的滿足感,才能更好的引導他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02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

不要只表揚孩子的天賦

德國的卡爾威特說,“不是聰明的孩子被誇獎,而是誇獎使孩子變得更聰明。”

天賦意味著,不用努力,也可以比別人在某事上更擅長。

但是,即便天賦很高,如果不努力、不學習,終究會被努力的人所超越。

所以,努力比天賦更值得被讚賞。

03

表揚孩子需減少物質獎勵

著重引導孩子尋找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家長往往心情大好,就會很大方地給予一些獎勵,或許是一頓美餐,或許是一個玩具,也可能是打一個小時的遊戲。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獎勵確實可以刺激孩子繼續保持好的行為,但也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內部動機——

孩子從內心有興趣去做這件事情變成了為了獎勵而去做,一旦獎勵撤除或孩子對獎勵不滿意,就會失去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相反,當孩子擁有成功的體驗時,家長可以藉著表揚的機會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孩子心中就有了自我價值感的認同。

這種自我價值感的實現,將會成為孩子往後做事情的內在動力,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幫助。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作為家庭教育的一種手段,表揚用得好,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和引導。

家長用心關注,一定能發現孩子身上值得表揚的地方。哪怕是對孩子點滴改善的關注與認可,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向上的動力。

隨口的讚美,是孩子成長的毒藥,甜而無用。

合理的表揚,才是對孩子的負責,才是孩子成長中教育的契機;

正確的指點,才是對孩子的負責,才是孩子成長中自信的根本。

教育孩子,就像是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細膩的呵護。

好好誇孩子,從今天開始!

知子花家庭教育【zhizihuajy】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童分齡飲水量表出爐,你給孩子喝夠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