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遠遠超過其他。物質上的傷害比較表面,人咬咬牙也許就能挺過去,但是語言帶給一個人的傷害是精神性質上的,能夠扎進人的心靈中。

家長們總以為只是埋怨了孩子一句"不指望你"而已,但就是有時候的某一句話太過刺耳,聽上去太令孩子傷心,將他們打入了反覆質疑自己的深淵。

可能家長以為是輕飄飄的一句話,孩子卻記了一年、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但是我們的家長們對於這樣的反應,卻往往還要給予更加無理的回擊:和家長記仇的孩子沒出息。

"不指望你"這句話,會讓孩子想到什麼?

有很多"神經大條"的家長們,看到"不指望你"這句話的時候,甚至覺得孩子完全不應該介意,在這類家長眼中,似乎只有髒話、辱罵才算是傷害到孩子,"不指望你"這句話說出來輕飄飄的,怎麼會有傷害孩子的能力呢?

其實家長們這麼想,還是因為我們在常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對於內心的感觸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少思考。

因為我們成年了,有了自己獨立的家庭,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會再對我們說出能夠打擊靈魂的話語,所以家長們覺得自己"百毒不侵",有的是忘記了自己曾經被自己的父母嫌棄時候的心情,有的是覺得孩子小、不成熟,才會覺得受傷。

實際上,當父母說出"不指望你"的時候,大多是孩子犯了錯,作為一種批評孩子的語句而使用。

當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會產生一種不知所措的無助感。

批評教育不知不覺發展成挖苦

原本孩子犯了錯,受到家長的教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總是用錯了態度。

將批評教育孩子的語句"用力過猛",發展出各種挖苦、尖酸刻薄、含沙射影、嘲諷的語言,是家庭教育中絕大多數家長最容易犯的錯。

家長應當明白以下幾點:

1 批評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改正錯誤,而不是為了把孩子釘在恥辱柱上受折磨;

2 批評孩子的語句,應當要引起孩子的反思,讓他們明白自己為什麼錯了,以後該如何做事、做人;

3 要讓自己教育孩子的語句有說服力,讓孩子心甘情願聽話,不要錯用成"攻擊性語言"。

我們的家長非常厲害的一點,就是懂得如何"虐心",在挖苦孩子的時候,就算不用粗俗的話語,也能讓孩子被"扎心"到淚流滿面,像一些嘲諷的語言,能讓孩子從平靜的狀態瞬間暴走。

但是很多家長卻不明白,這是不對的。

教育孩子的語言,其目的並不是把孩子當做一個傷害到我們的陌生人、敵人,我們做家長的,怎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把孩子逼到自己的對立面去呢?

說話是門藝術,教訓時也不例外

其實我們作為成年人,年紀大、成熟也不代表我們內心就可以強大到對別人說的話完全無動於衷,人類本就是感性的動物,聽到別人說的話,會讓我們內心中產生一些過激的反應,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太過絕對,比如家長經常認為"孩子就得乖乖聽家長的",只要孩子說一句什麼就全部都認為是頂嘴,孩子沒有任何話語權。

而當代父母們也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潛意識裡對孩子講的話,有一種先入為主地不耐煩,因此不願意好好聽孩子講話。

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進行語言的挖苦,那麼孩子對家長必然會"記仇"。

其實家長們嚴格批評孩子的目的,還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摒棄之前的攻擊性語言,家長可以這樣教育孩子:

1. 先冷靜下來,跳出自己作為家長的人身,先保持一個旁觀者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行為中錯誤在何處,而不是立刻發脾氣;

2. 詢問孩子為何犯錯的時候,不對孩子的正常表達話語做過度的解讀,即使孩子已經學會了撒謊,家長也要忍耐下來。因為越是追根究底地批評,孩子越是會頻繁地撒謊,家長追根究底只會適得其反;

3. 在溝通過程中避免使用攻擊性語言,不要挑起孩子的敵對情緒,尤其是孩子的表情已經因為憤怒而扭曲時,家長更不要挑釁他們,更應該冷靜、理智地敞開心扉和他們談談,化解孩子的憤怒,而不是加深積怨;

4. 任何時候談話的基礎是互相尊重,如果家長把孩子當不懂事的小孩看待,孩子就會把家長當做不懂事的大人看待,如果家長把孩子當成不如別人家的沒出息的小孩,那孩子就會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比家長對自己好。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有付出必然需求回報。

家長對孩子的付出就會希望孩子用品學兼優來回報自己,但是家長們不要忘記了,孩子是未成年人,心智不夠成熟、能力也不夠強大,所以在回報父母的方面更多地趨向於單純的情感。

學業對孩子來說是具有難度的,並不像成年人工作賺錢,只要正常上班就有正常的工資,孩子如果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很有可能遭受成績下滑、失去榮譽等等打擊。

而我們的家長往往把成績作為需求孩子給予的回報,而對孩子迴應的情感方面不屑一顧,甚至覺得麻煩、多餘、沒用,這其實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不要羞於向孩子表達愛,更不要扭曲這份愛

我們的家長長久以來的育兒理念受到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從一出生下來,我們就被自己的家長用非常含蓄的方式愛著,也就導致了我們長大後自己作為家長,也無法對孩子特別直白而熱烈地表達愛意。

甚至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天真直白的愛意無法正常地給予反應,這種表面上像是害羞,而行為上做出拒絕的應對方式,讓孩子一次次被拒絕,是非常不好受的。

另外一部分家長對於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採取的是一種被動接受的態度,常常是說一句"嗯,好"就完事了,下一句立刻就是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

孩子這時候沉浸在快樂的氣氛裡,小的時候可能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青春期情感敏感了之後,會很容易覺得家長這樣的迴應非常地"不識趣",是一種潑冷水的行為,再加上家長可能長年這樣迴應,那麼孩子會覺得"我爸媽一直都是這樣對我很敷衍",因此會積累心中的失望,最後也就不願意再向父母撒嬌示愛了。

孩子們心中的愛意是寶貴的,他們對於自己的父母總是能夠燃起希望和熱情,即使被一次次打擊,五年、十年的漫長成長路上天天背父母打擊自己的愛意,無論有多少次失望,只要父母想通了,願意和孩子好好溝通、互相理解,孩子瞬間就能原諒這麼多年來父母的"敷衍"或者是故意不給於正面迴應。

試想一下,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如果朋友這樣對待我們,那友情可能早就破裂了;就算是談戀愛的時候,但凡是個有自尊的人,也不會一直忍耐別人。

將心比心,家長要懂得孩子無限忍耐的背後,其實是對父母深深的愛,就不要再扭曲這份親情,不要用打擊和冷漠來刺痛孩子的內心。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要撐破孩子的小肚皮,寶寶有沒有吃飽,看以下幾點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