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0
回覆列表
  • 1 # 正能量高山jf

    豬肉屬於紅肉,牛羊都是紅肉,魚雞類屬於白肉,吃紅肉多了容易高血壓糖尿病,吃白肉有利於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比較注意養生,吃那種食品對身體健康有益,大家都希望自己有個好身體,活得老都能自理,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 2 # 不知者411

    5 常見的白肉有哪些

    白肉一般指的是魚肉、蝦肉、貝類、雞肉、鴨肉、鵝肉,雖然三文魚、煮熟的蝦蟹等都是紅色,也不能算作紅肉。烹飪好後的食物的顏色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為紅肉或白肉的標準,如豬肉雖在烹飪時變為白色,也仍然是紅肉。

    白肉和紅肉的區別

    6 吃紅肉好還是白肉好

    紅肉比白肉的脂肪酸含量高,並不意味著應當完全拒絕紅肉。事實上紅肉中的鐵是白肉所不能代替的,紅肉對於嬰兒、孕婦、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尤其重要,對於貧血以及經期女性更要攝取紅肉以及時補充鐵。

    白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但也不是越多越好,過度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等對身體不利。

    因此紅白肉應該搭配食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畜禽肉不超過75克。具體紅肉與白肉搭配的比例是多少,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數據。就中國居民的飲食習慣而言,吃紅肉的比例是大於白肉的,因此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有意識的補充白肉。

  • 3 # 春天紅葉

    紅肉和白肉是按照肉類在做熟前的顏色來區分的。紅肉中含的脂肪多,飽和脂肪酸多,攝入過多會變得肥胖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是導致血中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最強因素。而白肉脂肪含量低,會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出現。

  • 4 # 用戶6129241011387

    紅肉和白肉的區別很大,咱們一眼就能辨別出來,紅肉有紅肉的特色,而白肉也有獨特的味道。紅白肉的區分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來說是小小的動物大多數都是紅肉,而兩條腿的動物,大多數都是紅白相間,一些沒有腿的動物,比如說魚就都是白肉。

  • 5 # 凱戈14

    紅肉主要是指素肉多的,白的肉就是脂肪比較多的肉材。

  • 6 # 君君很清秀

    廣義的“肉”是指任何動物身上的可食用部分,營養學上一般分為紅肉、非紅肉(一般稱為白肉)。

    【紅肉】:指的是哺乳動物的肌肉,比如:豬、牛、羊、鹿、兔等,在烹飪前往往呈現出紅色。

    【白肉】:指那些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

    包括:雞、鴨、鵝、火雞等禽類;還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如蝦、蟹等),以及貝殼類動物(如牡蠣、蛤蜊)等。

    關於紅肉的健康風險

    近幾年,很多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攝入過多紅肉和加工肉類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雖然相關的結論一直也存在爭議,但飲食指南一直很克制推薦量,也可見一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年人每日禽畜肉40-75g,水產類40-75g。紅肉是包含在禽畜肉這個分類裡,並沒有單獨設置推薦量。

    2019年,一篇發表在《柳葉刀》上的文章表明,紅肉的最低死亡風險攝入量水平是每人每天18-27g。而加工肉類是0-4g,基本相當於不建議攝入。

    這個連牙縫都不夠塞的推薦量,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持續更新項目”的第三份專家報告中表明,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紅肉和加工肉類對結直腸癌具有風險相關性。

    其中加工肉類屬於“令人信服的”證據,而紅肉屬於“很可能的”證據。

    這個意思並不是說吃加工肉、紅肉就會赤裸裸的致癌,而只是說從長期來看,食用過量促進癌症發生的這件事,證據比較多,值得留意。

    其中的科學原理較為複雜,目前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多,簡單為大家梳理,幫助深入了解:

    01

    紅肉中含有少量胺類,會在油煎炸等烹飪過程中產生胺類物質,與亞硝酸鹽反應生成亞硝胺。

    此外,醃製肉製品時若加入亞硝酸鹽,可與蛋白質分解中產生的胺作用生成亞硝胺。

    亞硝胺可以在體內分解為有強致癌活性的物質,還可以通過誘導DNA互補鹼基對之間發生變化而引發癌變。

    02

    在150攝氏度以上高溫下烹飪肉類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例如燒烤、炭燻等途徑,會產生雜環胺。

    而有研究發現,雜環胺具有較強的致突變性。

    03

    還有研究發現紅肉中的血紅素鐵可以催化內源性N-亞硝基化合物。

    較高的脂肪含量能增加空腸和結腸的腸道通透性,降低膽汁酸對腸壁的保護作用。

    但這些研究角度的文獻數據還比較少,未來可能也會發現更多。

    關於白肉的健康風險

    過量食用紅肉,有較為明確的健康風險,那麼白肉就絕對安全嗎?

    消費者和科學界都不這麼認為。

    消費者擔心「激素」

    因為商品雞肉的工業規範化生產,幾十天即可出欄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原來農村常見的散養雞。

    一時間“大量使用激素”、“一隻雞6個翅膀”、“兒童吃完性早熟”等等,謠言四起。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患有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乳腺疾病的女性,都不敢吃雞肉。

    其實,這些速成雞並不是由激素催出來,而是數十年來反復育種、選種、開發飼料的結果。

    中國的養殖雞有很多種,其中大塊型白羽肉雞便是一種成長期很短的商品肉雞,這也是中國市場上目前主要的商品肉雞品種。

    白羽肉雞的出欄時間是42天左右,平均為2.4kg。它的特點就是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平均每1.8kg料即可生產1kg肉。

    有了這樣的生產方式,養雞場並不需要額外注射激素,那不僅需要額外支出藥物成本,還可能導致雞發生各種疾病,反而會降低生產效率。

    這與我們大眾的傳統認知差異非常大,即便雞肉肉質嫩、好烹調、很安全,但這麼多年來的闢謠都不是很成功。

    總的說來,雞肉並不是激素催出來的,可以放心。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
  • 16歲女兒過生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