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引言

經濟學概述:加工貿易轉型對出口產品結構升級影響的理論分析——進口中間投入品對下游製造業企業創新決策的影響存在兩面性:一是由於創新活動的成本降低而促進創新,二是由於外國技術變得更便宜而導致創新減少。

中國製造業在國際生產分工中主要處於勞動密集型生產和加工環節,較小的利潤空間使得企業面對研發成本和創新的不確定性時更傾向於技術引進而非自主研發。使得中國通過參與勞動密集型環節擴大了本國“生產能力”而忽視了“技術能力”的積累。

上游關聯行業的研發擠出效應

由於核心技術很難通過進口高技術投入品的方式獲得,技術學習和模仿能力較低的下游製造業對高技術中間投入品產生進口依賴,同時,進口投入對下游行業研發的擠出會導致行業技術創新能力下降,進而對中國製造業出口產品技術升級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當進口投入品替代彈性較大時,進口投入引發本國中間品行業競爭加劇,企業利潤減少可能致使創新投入水平降低,從而不利於製造業產品技術升級。

下游關聯行業的生產轉換效應

當下遊行業產品技術水平提升時,下游行業會尋求與其產品質量相匹配的上游投入品,避免質量錯配導致本部門成本的上升和生產率水平下降。下游行業產品技術的提升形成了對上游行業技術尋求的反饋,產生後向技術溢出。

上游行業為了提升技術需求的承接能力,將增加產品生產的轉換,進而參與更高技術水平的產品生產線。此外,下游技術需求也促進了上游行業內的技術競爭,激發上游行業的技術創新,有助於上游製造業產品技術升級。加工貿易是垂直專業化分工背景下一種高度活躍的國際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方式在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初期為生產主體帶來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術溢出。

在進行加工裝配和交付產品的過程中,加工出口商將自己暴露於最終產品的特定市場設計、高質量投入、組織形式和更高生產率的生產過程中。這種加工經驗為企業提供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市場滲透成本和提高後續一般出口生產效率的機會。

企業從加工經驗中學習,能更好地提升產品質量和迎合特定市場,加工學習效應在知識擴散程度較低的差異化產品中,以及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的產品中更為明顯。

然而,跨國公司對原材料採購權和最終產品銷售渠道的控制導致加工貿易企業無法充分發揮其生產效率,使得加工貿易模式下的產品升級受制於控制該價值鏈環節的跨國公司。

一般貿易出口產品的生產線大部分在國內完成,產品一般貿易出口份額反映了本國企業在產品、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的一般貿易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可持續性。

推動貿易方式由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發展,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中國培育比較優勢和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的轉變有利於提高產品創新的主動性。一般貿易的發展表明產品生產主體對產品所在的產業鏈條的控制能力增強。產品一般貿易出口的增加反映中國在細分產品市場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更多國內品牌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相比於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搭建起的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一般貿易出口面臨更為不確定的國際市場環境,遭受貿易摩擦的可能性更高。

主動迎合目標市場的客戶需求為升級產品技術和改進產品性能提供了動力,有利於生產能力的積累和比較優勢的培育。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結構和地區分佈結構的轉型有利於釋放本國產品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

經營主體方面,外資主導型加工貿易對中國出口結構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隨著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私營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規模和能力不斷提升,加之民營企業在生產轉換中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推動加工貿易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提升生產效率取得競爭優勢,進而有利於創新活動的開展,為產品轉換和升級提供動力。

地區分佈方面,早期加工貿易在沿海地區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沿海地區的集聚,為比較優勢的形成奠定基礎。隨著沿海地區要素價格上漲,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對出口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下降,內陸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有利於形成內陸地區的出口產業集聚,促進內陸地區企業在加工出口中積累經驗,提高產品生產率和產品創新能力,進而為出口轉型升級帶來支撐動力。

內陸地區承接加工貿易的集聚經濟效應

依託於地理優勢和對外開放的先發優勢,中國沿海地區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貿易便利化加速了經濟活動在沿海地區的開展,形成了製造業在沿海地區的集聚。

加工貿易和產業集聚均在空間佈局上呈現出沿海地區為主導、內陸地區欠發展的“中心—外圍”結構。區域內產業集聚為加工生產的上下游環節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原料供應和配套服務,推動沿海地區建立企業合作網絡,並通過勞動力蓄水池、中間投入共享和知識技術溢出發揮集聚經濟。

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集聚引發出口市場份額的競爭,促進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的開展,有利於新產品的生產和產品升級週期的縮短,進而對產品生產能力的積累和比較優勢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區域內產品出口集中度過高可能帶來擁擠效應。由於過度競爭降低了企業的價格加成,影響企業績效。

區域內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需求增加使得加工貿易企業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出口企業通過價格競爭爭奪出口市場份額,利潤空間的進一步壓縮不利於產品的研發創新和生產轉換。

對於成熟行業而言,由於生產技術穩定,市場需求停滯不前。相對於集聚帶來的積極作用,成熟行業面對的競爭效應更加突出,集聚的負面影響在成熟行業中更加明顯。中國產業集聚對產品升級的影響的既有研究發現,產業集聚與產品升級呈倒U型關係,產業集聚的擁擠效應主要發生在就業密度高的中國東部地區,產業集聚對一般貿易出口的集聚經濟效應大於擁擠效應,對加工貿易出口則產生更強的擁擠效應。

本土企業加工貿易發展的生產模式控制機制

從承擔產品加工生產的經營主體上來看,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意味著加工生產模式中權力配置的變化。加工生產控制權包括物料的採購權、產品所有權和銷售權等。在簡單的委託性質的來料加工模式下,加工貿易企業接受委託方提供的全部生產原料,按照委託方的要求履行製造職能。

加工企業不具備生產料件的所有權和製成品的銷售權,僅獲取微薄的加工費。在進料加工模式下,加工廠商利用外匯在國際市場購買原材料,執行製造功能,並將成品出口到海外。進料加工企業擁有對進口投入的控制權。

這意味著進料加工型企業需要支付更高的固定成本和運營成本。採取進料加工方式的生產主體需要主動選擇供應商、協調供應商網絡、管理庫存和產品質量。相較於簡單承接來料加工裝配任務,這種自主管理生產流程與生產網絡的加工貿易生產經營模式需要加工企業具備更多的能力研究發現,進料加工企業在執行質量控制、搜索、融資和儲存進口材料等複雜職能的過程中,能夠加速融入行業內和行業間複雜生產網絡,促進了自身在國際分工中的功能升級。

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由外資主導向多元化發展,形成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在國際分工中共同發展的局面,能夠增強本土企業在加工生產中對生產模式的控制,有利於採購權、產品所有權和銷售權由外方獨佔模式向中外分治模式和中方主導模式轉變。而產品加工貿易生產控制的權力歸屬的變化對出口產品升級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最主要的經營主體,外資企業通過在華設立研發機構開展技術創新,以提升產品在華加工生產環節的技術水平。

結語

技術創新進一步通過上下游產業關聯、行業內競爭以及要素流動引發內資企業的學習模仿,在中國出口產品升級中發揮了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但外商獨資企業作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的一部分,其生產和銷售都受到母公司的約束。

3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鷹派加息之聲再起,黃金高位如期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