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原標題:《學分銀行別解》

一個好的危機

經常出差,難免遇到飛機誤點,但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

我在聖彼得堡工作完成後,搭乘某航空公司的航班回香港。時值寒冬,在途經莫斯科時突遇暴風雪,航班毫無懸念地取消了。這是一家以服務優異排名世界前三的航空公司,作為它的常客我對於航班取消沒有絲毫焦慮,相信他們會安排好滯留旅客並提供相應的服務。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身臨其境的人無法心平氣和地加以描述。還是打比方吧:就像將淮海戰役的指揮權交給一名新兵。

首先讓我大跌眼鏡的是,在莫斯科機場轉機的旅客從下午進入候機區域,直到晚上航空公司的櫃檯上都沒有出現服務人員。從五點到六點、七點、八點、九點,候機區的零售商店開始打烊,人群的情緒也從平靜到不安到火爆。

好不容易在十點等來了航空公司代表,可她只講俄語。人群中的俄華人漸漸散去,估計是在她的指引下去其他航司改簽機票。過了半夜,終於等來了一位講英語的,她要求大家在接下來幾天先自找其他航班設法離開莫斯科,卻沒說找不到替代航班的人如何安排。

凌晨一點,航司開始安排滯留旅客。我提著行李剛要離開,突然發現大概有十幾位同胞一臉茫然地站著不動。估計可能是我們的海外勞工,既不懂俄文也聽不懂英文。我停下腳步,為他們當起翻譯。可航司代表一臉不耐煩,衝著我飆起俄語。幸虧我不懂,不然也許會被她氣死!

三點左右,終於進到航空公司安排的旅店,此時已經筋疲力盡。可剛睡不到兩小時,電話鈴聲大作,航司讓去機場。在機場等到天亮被告知還是不能起飛,於是又回到原來的旅店。這一待就是三天。

入住酒店後再也沒有聽到那批同胞的消息。

以上故事和高校似乎沒什麼關係,但經歷了難堪以至痛苦,我想還是聽從丘吉爾的忠告,不要浪費一個好的危機吧(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非學術要求的達成無定則可循

近年來,隨著成果導向的概念深入人心,高校開始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團隊精神”、“數據蒐集與分析”、“以邏輯表達思想”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問題是,這些能力通過什麼方式來培養呢?現行高等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四年之內在特定學術領域完成所要求的課程,並通過參與社團活動、校外實習、國際交流等學習一些非學術性的技能。學術要求的達成以學分計算,而非學術要求的達成並無定則可循。可見,當高校將畢業生推向社會時,他們至多能夠保證其“產品”達到了基本的學術要求,卻很難對畢業生的非學術能力作出任何承諾。

不能承諾的後果是什麼呢?假設您買了一臺空調機,廠商承諾夏天冷氣工作正常,但不承諾冬天暖氣能夠工作。更糟糕的是,業界對於空調機的質量標準也只提到冷氣而不包括暖氣。這樣的產品您能接受嗎?同理,假如高校的“產品”就是他們培養的人才,那麼社會和企業能夠接受質量標準僅達到百分之五十的高校產品嗎?面對2022年1076萬高校畢業生,他們手中那一紙文憑所承載的“信號”開始衰減,甚至可能已經不復存在,高校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們焉能處之安然?

帶著質量觀分析高校的“產品”,不難發現,以學分衡量學生的學術成果,雖有簡單化之嫌,卻客觀公正。然而,在非學術能力培養方面,高校投入巨大資源,成效可圈可點,學生卻難以從中取得讓他們未來僱主一目瞭然的能力指標,其文憑的“信號”當然也無法得到強化。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最近別敦榮老師在《終身教育研究》雜誌發表關於“學分銀行”的論文,[1]讀後深受啟發。別老師關注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學分的形式存儲起來,然後根據學生自身的需要進行使用,而我則聯想到近年來國外大學為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所建立的各種記分制度。比如說,學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學界大咖作講座,無奈聽者寥寥,於是設立積分制,要求學生刷卡進入,累計得到若干分數才算達到課外參與的要求。此類做法意願不錯,但效果不佳。原因很簡單,學生沒有參與活動的動因。

既然如此,為何不將學分銀行改造成能體現學生非學術能力的積分系統呢?

建立非學術學分銀行

其實,大學專業和未來職業之間並無一一對應的關係。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把物理學本科生當成物理學家來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從僱主的角度看,畢業生的專業只是“可僱性”(employability)的底線,而應聘者的實際工作能力才是考察的重點。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畢業生求職時強調自己曾擔任學生幹部的原因。問題是,當過學生幹部並不等於具有工作經驗:這一點僱主比應聘者清楚得多。

回到我的莫斯科歷險記。我開始對於航班取消並不擔心,因為我對航司的服務質量太熟悉了。乘務人員多為大學畢業生,訓練有素,而且其管理層的專業精神也屬同行中罕見。從開始在這家航司積累飛行里程到最後成為鑽石成員,我在頻繁的國際旅行中不管遇到什麼突發狀況,只要見到這家航司的制服,焦慮便會冰消雪融。這次究竟是怎麼回事?

回程中我忍不住好奇,和乘務長聊起莫斯科站點的管理。原來有些國家的機場對於國外航空公司設點有特殊要求,比如當地員工的僱傭、管理和訓練並不能完全按照母公司的要求執行。交談至此我已經完全明白這裡發生的一切。航司的莫斯科團隊的身份已經不重要,我想我高教界的同仁們都不會希望他們是自己學校的畢業生。而我則從案例中總結了幾條關鍵的非學術能力,其缺失的後果大家已經看到。

其一,程序意識。航空運營遇上極端天氣,恐怕都不能算作突發狀況。即便設施條件不同,基本的管理流程應當沒有太大差別。滯留旅客的航班信息、目的地、其他可能的飛行路線等,也不應是難以得到的信息。因此,當航班取消,需要根據什麼程序在什麼時間處理什麼問題,用腳趾頭都能想到吧。至少,航司應有一本緊急情況處理的手冊,再沒有經驗的管理或服務人員也能依樣畫葫蘆。

其二,公關能力。當危機來臨,公關信息的發佈至關重要。由於缺乏訓練,莫斯科航站採用的是公關下下策。一是沉默公關:人性對於不確定性的畏懼,要求管理者及時發佈信息;哪怕沒有信息,發聲就是安撫。二是拖延公關:現代科學早已解決了基本的天氣預報問題,即便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在幾個小時內的情況還是可以預知的。管理團隊從下午拖到深夜不作安排,難道是忘了看一下天氣預報?

其三,執行能力。管理國際航班而沒有配備雙語或多語能力的職員,實在不可思議。前線服務人員展示的也許是個人的素質問題,但事件讓人質疑團隊的領導力、執行力、特別是犯錯之後的糾錯能力,姑且不論其多元文化意識的缺失。

以上這些非學術性通用能力的培養,既無法通過講課教給學生,也不能指望他們通過課外活動自行取得。我的建議是,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於學生畢業時需要掌握的能力提出明確要求,並建立非學術能力學分銀行,給學生四年時間通過若干個自選項目完成通用能力的考核並取得學分。這樣,畢業生在求職時向僱主呈現的成績單上,不僅包括傳統的學術課程成績,而且還有非學術能力的指標或是分數。

通用能力的考核項目如何設計?我那個“好的危機”提供了最佳案例。

近年來高校舉辦各種以才藝或創新為主題的大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考慮將主題擴展至諸如災難應急的策劃與管理、市政項目改進、國際學術會議流程優化等公共管理領域,邀請行業專家與高校教師共同組成評估團隊,對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展示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定打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價值更高。高校應當藉此機會鼓勵學生在校園內外尋找研究課題,設計解決方案。所謂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訓練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和能夠找到答案的大腦。

高校在設計非學術學分銀行時可以事先設定一些基本參數。一是突出本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獨特的某些能力。這樣既強化了高校的培養特色,又給畢業生增加一些與眾不同的能力“信號”。二是儘可能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面對當今充滿競爭的就業市場,團隊合作的能力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三是不管什麼項目,計分權重應向舉證思維、程序意識、公關能力、團隊精神等關鍵能力傾斜。

非學術學分銀行制度在高校的普遍實施還能衍生出副產品,那就是管理更加精細、制度更加合理、服務更加人性化的社會大環境。

1 別敦榮.學分銀行的性質與建設策略[J].終身教育研究,2022,33(4):14-18.
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羊駝PTE|不模考就=裸考!PTE首次接觸機考你要注意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