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各電商平臺的年中大促,可以說是當下最火熱的全民盛事。很多人將歸因於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說這話的人,好像去年618期間自己都沒剁手似的。

東方君今天在上班路上,還在京東連下了三單。

618消費狂歡進行時,那個京東背後的男人去哪了?

今年春天,劉強東悄悄卸任京東掌門人。京東,似乎在逐步與創始人進行切割。上個月,劉強東在“京東老員工日”傳送了一封對外公開的內部全員信。

隨後京東披露2020年Q1財報,淨營收為 1462 億元人民幣(約合 206 億美元),同比增長20.7%。

面對“沒有馬雲的阿里還是阿里,沒有劉強東的京東還是京東嗎?”這樣的質疑,這份財報似乎再次驗證了“地球離了誰都能轉”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儘管劉強東正在努力淡化個人色彩,但對我們普通網民來說,這個赤腳走出一片天的草根傳奇仍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方興東博士曾前後兩次採訪劉強東,共計八個多小時錄音,後整理修訂成了這本詳細、系統地講述其成長和創業歷程的口述史——《我的創業史》。

劉強東憑藉什麼在激烈競爭的商界異軍突起,成就當今的電商格局?京東的商業邏輯和未來規劃是怎樣的?與騰訊、阿里、蘇寧的幾場電商大戰,背後有什麼故事?

口述:劉強東

就消費者的衣食住行來講,剛需永遠存在,只要社會有人存在,這個需求就永遠存在,關鍵就是怎麼把使用者體驗做得更好,怎麼把成本降得更低,怎麼提升效率。所以最早的時候,我們這樣定位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前端使用者體驗,後端成本、效率。

也就是那時候確立起了整個京東“倒三角形”的戰略管理體系。我們認為競爭力並不只是來自於資金、技術,而是前端誰的客戶體驗更好,後端誰的成本更低,誰的效率更高,誰就有持續的競爭力。因為消費市場是永恆存在的,所以只要你有競爭力,假以時日,你終究能在這個市場上跑贏他人。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京東

去融資,人們總愛把京東和亞馬遜相比。那是因為外中國人對中國不了解,外國投資人特別希望了解“你是誰”,找到一個美國公司來對比。但是京東這麼多年,從來沒有拷貝亞馬遜模式。在亞馬遜今天花 70 美元才能做到兩天的到貨服務,而京東六年前就做到免費的“當日達”。

京東在業務上做了很多創新,現在你看“當日達”很正常,但是六年前當我提的時候,內部人都認為不可能做到。包括亞馬遜中國、噹噹也說,即使京東做到了,也活不過三個月。而媒體主流聲音都是覺得我們要完蛋了。但現在你看,我們的成本降下來了、服務又很好。

攜手騰訊

2014 年 3 月,京東和騰訊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我們收購騰訊旗下 QQ網購和拍拍網的 100% 權益,以及易迅網的部分股份,騰訊為京東提供微信和手機 QQ 客戶端的突出入口位置以及其他平臺支援,大家還在線上支付服務領域進行合作。

和騰訊合作,對京東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首先是我們在自營電商市場的領先優勢得到更大的提升。京東和騰訊的電商業務在品牌、商品、物流等多方面的融合,可以使我們在自營 B2C 市場更強大。其次是京東可以藉此構建更完善的電商生態圈,可以覆蓋更多的使用者群體,並且能為合作伙伴提供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最後就是京東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突破重圍。這樣我們長期積累的供應鏈服務方面的優勢,就可以和騰訊的網際網路優勢聯合。

很多人說我們是騰訊系的,我們內部並不這麼認為,我們不存在站隊問題,京東就是做自己。我們在2004年進入電商行業的時候,滿視野都是大鱷、巨鱷,我們連小蝦都算不上,但這一路我們堅持走過來了,到今天為止,我們取得的成績是沒法否認的。

我們還要堅持自己的商業邏輯,不會為外界所動,不會因為市場份額而跟著瘋狂起來。當市場悲哀的時候我們也悲哀,別人狂笑的時候我們不會哭泣,別人哭泣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大笑。

和馬化騰談挺容易的,他說話特別真誠,從兩三年前見面到聊的過程中,給我透露的所有資訊,從來沒有做過任何修飾或者誇大,其實我們在談判中花的時間很少,最後關鍵條款是我們在香港吃了頓飯達成的,大概兩個小時的時間,就把所有關鍵地方全部談成了。

三場戰爭

我們跟凡客從來沒有過競爭,因為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跟噹噹肯定是有競爭的。圖書那是很小的一塊,幾十億元的市場對我們來講都不算戰場,因為我們擴充的圖書品類並不寬泛,當時“圖書大戰”也不是我們發起的,都是他們背後掐我們的供應鏈,導致我們把這場“戰爭”引到前端上來。雖然外界看上去好像都是我們攻擊,其實我們是被逼無奈。比如當時所謂的攻擊噹噹圖書,其實是噹噹讓出版商二選一,和出版社簽署了所謂的“超級戰略協議”,你敢給京東供貨,那噹噹就不給你賣書了。逼得我們沒辦法了,跟他們打供應鏈,打不過啊。出版社其實沒什麼選擇,京東才剛剛上品類,可出版社跟噹噹已經合作十幾年了,他們只有選擇不給京東供貨。我後端跟你搶供貨商肯定搶不過你,那怎麼辦?我只能在客戶端那裡想辦法,公開戰爭,因為公開戰爭的好處就是提高供貨商的信心。供貨商一看,京東的爆炸性增長率太強了,雖然今天噹噹是比京東規模大很多,但是京東增長得比噹噹快。這樣一來,很多供貨商就開始跟京東合作,除了那 38 家主要做少兒圖書的出版社拒絕跟京東合作。雖然我們迫不得已公開發起這種價格戰,可核心都是為了突破供應鏈的封鎖,我們是迫不得已才從客戶端上去的。那時候很多人都指責京東破壞了圖書行業價格秩序,但其實我們要打破的是圖書行業網上銷售壟斷行為。我們最早面臨的競爭對手是新蛋,從 2004 年開始到 2007 年,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新蛋,但是 2008 年我們就超過它了。我覺得京東贏過新蛋的核心原因是新蛋自身的問題,從 2004 年到 2007 年,新蛋幾乎一年換一箇中國區CEO。2005 年的時候,當時新蛋的老闆帶著小熊線上的人說要準備花 120 萬元人民幣買我們公司,讓我做 CEO。當時我就覺得那幫人莫名其妙,我這創始人怎麼突然就變成 CEO、變成大股東了?我說不行。我們跟新蛋的競爭還是比較慘烈的。

我們電商間的真正交鋒,應該有三次。

第一場戰爭,是跟新蛋和易迅這兩家公司交鋒,因為三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完全一樣,這算是比較大的一場戰役。核心就是我們及時進行了品類擴張,而這兩家公司遲遲沒有進行品類擴張,一直在做 IT 數碼。最後我們在品類擴張的同時,還投資了物流,逐漸就超過他們了。因為我們的業務黏性比他們好,使用者體驗也比他們好很多。雖然新蛋和易迅都曾有過在連續一年的時間裡價格比我們低,但最後還是沒我們成長得快,因為客戶其實並不怎麼在乎便宜的那五塊十塊的,四五千塊錢的商品,便宜個五塊十塊的也沒多大價值,如果便宜四五百可能還有價值。這兩家的商品總是比我們的便宜五塊十塊,雖然便宜,但不足以把使用者拉過去。我們全品類,客戶什麼都能買到,我們還有自建物流,單憑這兩樣就超過他們了。

第二場戰爭,是跟國美、蘇寧的“8·15”大戰。核心還是市場的公平問題。任何市場環境中,不公平的話,永遠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 2009 年決定進軍大家電,建大家電物流、配送、安裝、售後服務。到了 2011 年的時候,張近東公開說京東做大家電做不起來的,不用管它,自己玩玩,玩不動自己就散了。到了 2012 年,我們的量漲得很快,每年 300%的增長,很多廠商,海信、康佳等大部分廠商都跟我們直接合作了。蘇寧急了,就跟噹噹一樣,跟各個家電廠商說,你要敢給京東供貨,我就把你的貨從我1700 家店面全撤了。對於家電廠商來說,在蘇寧一年有至少二三十億元,甚至一百億元的銷售額,在京東的話才幾億元的銷售額。所以到 2012 上半年的時候,一大批的家電廠商給京東斷貨,我們拿不到貨源了。

這是中國企業競爭很殘酷的一面,美國企業不敢這麼做,因為法律不允許,但是在中國屢試不爽,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掐你的貨源,沒有貨賣,你肯定起不來。家電廠商不跟你合作,你能做起來?你死也做不起來。所以這麼一掐,我們沒辦法,閆小兵從國美請來一朋友,可還不行,這塊我們沒得選擇,因為過去二三十年,國美、蘇寧兩家太強勢了,對廠商有絕對的控制權(除了格力之外,董明珠這點已經很牛了),其他所有家電廠商都害怕國美、蘇寧,國美、蘇寧說什麼是什麼,沒人敢得罪。

迫於競爭對手的壓力,廠商不給我們供貨了,拿不到貨,逼得我們只能找經銷商要貨。經銷商價格也不好,反應也很慢,還經常斷貨。我們這兒賣得很快的,經銷商都是小經銷商,很多小經銷商一年就賣一兩億元,我們已經是幾十億元的盤子了,經銷商也滿足不了我們供應的需求,所以問題很多。談啊談,根本談不成,因為供貨商沒得選擇,所以逼得我們只能發動價格戰。2012年,當時的家電廠商還不看好線上銷售,家電廠商堅決認為,你做得再大,也只是國美、蘇寧的一個小零頭,他們已經形成了共識。我們必須給家電廠商足夠多的信心,告訴他們,線上賣家電將會成為主流,京東不會比國美、蘇寧差。

“8·15”大戰之後,大部分廠商還是不敢直接給我們供貨,但好處是什麼?那場戰爭之後,所有家電廠商都找大的代理商跟我們合作。說白了,就是“曲線救國”。我雖然不敢給你直接供貨,但是我找了一個代理商,其實跟直接供貨沒什麼區別。只是這樣做的話,國美、蘇寧就不好說什麼了,你看我沒直接供貨,是我的代理商供的,我幾萬個代理商,我管不了那麼多代理商。所以,那場戰爭的好處就是我們把家電的供貨渠道打開了一半。

打價格戰時,我們安排了一百多個員工盯住對方價格,每個人盯三十個左右產品。此外,還多加了一重保障,就是系統會每 30 分鐘自動做一次比價,一旦有人工沒發現的,系統會自動降價。

這場價格大戰讓京東損失了很多錢。我們全國庫存只有三億多元的貨,一下虧了八千多萬元。

當然,那時候被罵得很慘,價格確實便宜,但是大部分人買不到,買不到的人會罵你,覺得你虛假促銷。其實我們全國庫存只有三億多元的貨,一下便宜這麼多的情況下,10 分鐘就賣沒了,後邊買不到的人都來罵你,所以就很狼狽。其實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為競爭對手施壓,廠商沒有給京東正常供貨。那天本來我們跟投資人開了緊急會,我說我們一天準備虧一兩個億,把這個事說了之後,當時投資人還是比較痛苦的,中間沒人反對,但是也沒人說支援,心情都是非常沉重的。你想,一天虧一兩個億,那不是鬧著玩的。

我們打價格戰,不是為了把國美、蘇寧的使用者拉到京東來,而是為了把線下的使用者拉到線上來。使用者到了線上,無論是去國美還是去蘇寧,都無所謂。只要使用者來了線上,我們就有機會,因為還有很多使用者根本不在線上。這部分使用者到了線上,至少我們有機會把這些使用者轉換成京東使用者。如果使用者認為網上不能買大家電,那他就永遠不能成為京東使用者。把這部分使用者拉到網上,京東至少也能獲得其中的 30% 吧,這就是好事,因為這些使用者是從國美、蘇寧的線下渠道中轉化來的。何況,京東對電子商務的理解肯定比國美、蘇寧深,哪怕他們選擇國美、蘇寧,也可以在未來幾年的時間內慢慢將其轉化。

“8·15”大戰,老實說,我壓根兒沒想鬧這麼大。全中國人都在說這事,比“6·18”還熱鬧,那時候還沒有“雙 11”的概念。價格戰是在“8·15”之前的兩三天決定的,很倉促。

之後就有人說京東是“價格屠夫”,但依我看不如叫做“價格鬥士”,我們的低價格並非惡性競爭,而是來源於我們切切實實做到的低成本運營。

當時“8·15”大戰第三四天,風向突然就有個轉變,導致我一直也不怎麼敢說話,為什麼?一幫媒體說這場大戰實際上是京東背後的美國資本,對中國民族連鎖店的一次有預謀的打擊等等。當時我覺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怎麼還會有這個腔調?而且最讓我覺得苦悶的就是說,很多政府領導,對這種論調很認可,說京東你這樣是不是打擊我們民族產業了?我說我也是民族,我劉強東也是中中國人。所以我覺得這種行為,一旦超出了正常的商業範疇,變了調子、變了味,反而讓我有點擔憂。

2012 年“8·15”之前,我發微博、接受媒體採訪、參加各種論壇……之前論壇我都會參加,為什麼?因為那時候京東需要知名度,作為創始人、企業家,是公司的代表符號,你出去說話媒體會報道,你老不說話沒人報道。所以2012 年“8·15”之前,我會為了公司知名度發微博,但“8·15”之後,我覺得知名度已經夠了,就把微博關了。對京東來說,更重要的事是要紮紮實實把運營體制做得更好一點。反正說白了,曝光、知名度不再是核心了,核心是把使用者體驗做得更紮實一點,怎麼面對未來更大的基數,我們在 2012 年“8·15”之前所有的投資都在一、二線城市,物流只覆蓋了一、二線城市,三線城市都沒進。第三場戰爭就是現在,這場戰爭從 2015 年的“雙 11”正式打響。

中國現在的商業環境還是有很多不公平競爭的地方,我討厭私下裡對別人攻擊使壞,我喜歡公開地說。我希望中國所有的企業家都應該,也一定要在法律和商業基本規則下光明正大地競爭。京東做大之後,老實說,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壓迫一些競爭對手,但是我永遠不會這麼做,沒有意義。運氣好的時候,無懼於競爭,你只要做得比別人好,自然就是第一。2012 年噹噹才開始上手機、上家電,亞馬遜也這樣做了,那時候想掐它們的話太容易了,但我從來沒這麼做過。

現在我和李國慶還是哥們兒,跟陳歐也是哥們兒,跟 Stone(卜廣齊)私底下都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彼此間有底線,永遠不要相互攻擊。商業永遠有競爭,商業競爭不看個人面子,沒有兄弟之情,那就是殘酷的,沒辦法,每個公司都致力於生存,為了自己活著。為了給自己掙扎,給自己打下來一個存活的空間。但是要有底線,不能過那條線,而且永遠不掐貨。再怎麼競爭,我不會掐你的貨。

大家都談企業家精神,說句實在話,我認為咱們中國的企業家精神,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

2017 年年會,劉強東提出了京東商城在 2020 年超越天貓的口號:

2004 年我們進入電商時,噹噹、卓越都已經拿到 C輪融資了,阿里也拿到了雅虎、軟銀 10 億美元的投資,在我們進入電商那一刻時,我們所有的競爭對手都絕對是大象級的,而我們只相當於一個小櫃檯。2006 年我們拿到融資時,行業第一是我們的 60 倍大,到了 2012 年依然比我們大 10 倍以上。但 2016 年,在 B2C 領域,我們與第一名的差距已經不到兩倍。按照我們今天的增速,以及我們已經打下的良好商業模式的基礎,我堅信在 2021 年之前,最快可能到 2020 年,京東商城將成為中國第一大B2C 電商平臺。

2020已至,不管“半神隱”的劉強東未來會否像馬老師一樣解甲歸田,他一手創立的電商巨頭京東仍將繼續前行。

我的創業史

劉強東◎口述 方興東◎訪談 點評 劉 偉◎整理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從華為逾1萬個內部辦公室中走出,企業級大屏市場迎來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