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個人資訊的洩露,成了大家最頭疼的網路安全問題。尤其隨著各類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不斷湧現,你的手機APP、瀏覽器、社交平臺、理財軟體等,都有可能不知不覺間,出賣您的資訊。

陷阱一:APP強制授權 收集個人資訊

包括遠端控制、惡意扣費、涉嫌超範圍採集公民公民個人隱私等,都是APP(應用程式)存在的問題。其中,多個下載量很高的應用名列其中。

正常功能來說,不需要去申請這些它就可以正常使用沒有問題。但是它依然去申請了這些,它既然拿到這個許可權,具體對你的資料怎麼樣操作,你可能就不會感知了。

陷阱二:拍照“剪刀手”洩露指紋

拍照時比個剪刀手,是大家愛擺的拍照手勢,但這一手勢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通過技術處理,破解指紋識別。在國家網路安全宣傳週體驗日活動上,專家通過實驗演示,這片黑色的指模,就是從比了剪刀手的照片上提取出來的,通過專業工具,半個小時就能製作出來。

陷阱三:網路分享洩露敏感資訊

網路分享樂趣多,但有些東西不要輕易晒!一張旅行的機票或火車票,票據上的條形碼含有個人資訊,只要藉助特殊軟體,就能輕易讀取。

陷阱四:網路消費多個環節洩露資訊

網購的多個環節都面臨資訊洩露的風險,有些是因為被商家出售個人資訊,也有技術漏洞導致使用者隱私曝光。

如何預防資訊洩露?

1.不下載不明應用

官方提供的軟體大都經過了嚴格的測試,安全性比較有保障,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應用被篡改或植入木馬程式的可能性。通常正軌的APP都經過了程式碼簽名證書,下載時可以檢視到開發者的資訊,如沒有部署程式碼簽名證書的APP建議不要下載使用。

2.不連陌生WiFi

在陌生環境中,要保持警惕心理。不要接入安全性未知或陌生的WiFi網路,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3.嚴格管理許可權

應用安裝後,對應用許可權的申請不能全部同意,尤其是涉及定位、簡訊、通訊錄等敏感許可權。對可能洩露個人資訊的許可權,儘量拒絕,不可只圖一時之便。對於申請許可權過多或申請許可權與其用途不符的,給予重點關注。

4.留意賬號授權

使用社交媒體賬號登入第三方網站時不貪圖方便,仔細檢視其申請的許可權。可以取消勾選的,儘量取消。同時,要養成檢查的習慣,時常關注授權情況,對於長期不用的第三方網站,及時取消賬號授權。

5.不要隨意開啟未知連線

我們經常都能收到彩信,或一些不知名的連線,如不確定連線安全性情況下請不要開啟位址列開頭非HTTPS的連線。

網際網路正在飛速發展,各類詐騙手段防不勝防,大家必須加強個人資訊保護意識,辨別各種詐騙手段。近年來個人資訊安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網路不法分子盜取個人資訊的手段層出不窮,為了避免類似安全事件再次發生。數安時代(GDCA)提醒廣大使用者,提升個人網路安全意識,需要輸入個人資訊時必須要識別清楚網站的安全性,保護個人隱私資訊。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沒走出黑箱的人工智慧,得堪大任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