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0月3日,三星宣佈關閉在中國的最後一家手機生產工廠——廣東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州三星”)。

早在2018年底,三星就關閉了天津三星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三星”)。

至此,三星在中國的兩大手機生產基地全部搬遷至越南,以後我們使用的三星手機將會是越南製造,不再是“Made in China”。

和中國市佔有率低無關

這並不表示三星退出中國。實際上,在手機生產業務撤出中國的同時,三星在半導體和新能源生產上繼續加碼中國。

但惠州三星已有27年曆史,是中韓建交後,首批在中國設立的韓資企業之一。更重要的是,三星這兩家工廠還拉動了地方經濟,僅三星天津工廠成立13年就累計納稅318億元。所以這兩家工廠被關閉,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有不少媒體將其解讀為,因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佔有率不到1%才導致關廠,這種看法並不符合實際,也很片面,因為天津、惠州兩家工廠的定位是三星的全球生產基地,產品不僅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還大量銷往歐洲、北美。

早在2009年,耐克就關閉了在中國唯一的生產工廠(江蘇太倉),2012年阿迪達斯也關閉在蘇州的唯一自有工廠,兩家公司都將生產線搬到東南亞,原因就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毛利率。

但耐克、阿迪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因此“市場佔有率低致關閉工廠說”難以站住腳。

目前,三星在越南的8個手機生產廠均是從中國搬遷過去。三星對越南投資最早始於2008年,到現在正好11年,等於三星重新梳理了全球生產資源,優化成本。三星2018年為越南創造的出口總值高達657億美元,佔越南整個出口的26.8%,因此繼續加碼越南投資,可以在越南低人力成本的基礎上,再獲得土地價格和稅費的優惠。

最差成績單

對關廠的解釋,三星官方倒是簡單明了:為了“效率”。

其實,只要審視三星手機這幾年的表現,我們就會發現,這家全球銷量第一的手機品牌已經陷入了了成本困局。

把以手機為主打的IM部門這兩年的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細分成季度,能看出很多微妙的變化:

從2018年第1季度到2019年第2季度,營業收入起起伏伏,大體穩定,沒有明顯的下降或上升,但營業利潤卻是逐漸下降;2018年第3季度相對於第2季度,營業收入增加大約3.8%,但營業利潤卻跌了17%,而2019年第2季度表現更為明顯,營業收入跌了5%,營業利潤卻大跌31.3%;2019年上半年(一二季度),三星交出了最差成績單,營業收入增長8%,營業利潤卻同比大跌41%;

營業收入變化不大,營業利潤卻節節下滑,甚至不時出現營業收入上漲/微跌,營業利潤卻大跌的情況,簡單說正進入“賺了銷量,賠上利潤”的死衚衕。這是一種危險的訊號。

種種跡象表明,三星的手機業務陷入了成本困局:雖然仍是全球銷量第一手機品牌,但成本壓力加大,正不斷侵蝕利潤。

特別是2019年第2季度錄得過去12個季度以來第二低的營業利潤,說明三星電子這第二根經營支柱正面臨巨大盈利壓力。

換句話說,三星手機不只在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也面臨巨大的挑戰:iPhone堵住了三星手機向高階發展的空間,中國產手機的狼群戰術又讓三星手機面臨高階市場被蠶食,中低端市場接連丟失領地。

價效比牌翻車

從2018年開始,全球智慧手機增長停滯,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將出現在東南亞和歐洲。

這種情況下,連高冷的蘋果都不得不打出價效比牌,推出相對廉價的iPhone11,受到市場歡迎。最近,蘋果向生產方下發通知,要求追加10%訂單。這說明蘋果意識到兩年前盲目提高售價給了競爭者更多發展空間,現在打算收回來。

蘋果一打價效比牌,感受壓力最大的就是三星。今年三星釋出了兩款note10,一款高配高價的旗艦版,一款低配價效比版。這張價效比牌打得並不成功,和自己比,三星手機顯得價效比十足,但和競品比則價效比全無,結果導致note10在中國市場遇冷,在全球市場也被iPhone11搶了風頭。

可以說,價效比牌基本翻車。

三星手機要想衛冕成功,需要跟隨蘋果,打出一張更有力的價效比牌,而將生產基地搬遷到越南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思辨」你才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