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曾經表示“要做偉大的公司”的豌豆莢在今年7月被阿里收購了。這家公司巔峰時期,估值曾高達10億美元。然而,最後被收購時金額大跳水。據傳當時的收購價為2億美元,不過這一數額並未得到阿里巴巴和豌豆莢的確認。

豌豆莢於2009年成立,並在同年12月獲得創新工場數百萬美元天使投資,也是創新工場第一批推出的移動明星產品。2011年1月,豌豆莢獲DCM中國數千萬美元A輪投資。2014年1月,豌豆莢獲軟銀中國、DCM、創新工場1.2億美元B輪投資;同年3月,又獲得高盛數千萬美元的B輪投資。根據當時豌豆莢公佈的資料,其累計使用者已經超過3億,日應用分發量超過3000萬,在國內安卓市場位於360、百度91之後。

這款產品有很深的王俊煜個人印記,他是豌豆莢聯合創始人,之前曾在Google工作。“文藝青年”是現任豌豆莢總經理張博給王俊煜的評價。

在被收購之前,豌豆莢這款小產品也一直以“情懷”著稱。據知乎上一位網友表示:“豌豆莢的情懷在開啟App的那一瞬間就能感受到,發現一欄裡有一些好玩的小眾的應用,文藝範的感覺十足,還接入了視訊搜尋,推出了豌豆莢設計獎,真是把文藝做到了極致。”

隨後,在網際網路巨頭夾擊之下,安卓出貨量最大的智慧手機廠商華為和小米都預裝自己的應用工具,瓜分了應用工具下載市場,也讓豌豆莢很難再依靠“情懷”來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和下載量。

之前也有訊息稱,聯想、騰訊等都有過想要收購豌豆莢的意思,然而都被王俊煜拒絕了。他表示對巨頭收購不感興趣,並說:“我們除了抱抱貓以外也還真的沒有什麼別的愛好,退休也不知道該做什麼。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能養幾隻萌貓,想花40萬裝空氣淨化器的時候,不用被人批准。這是創業的樂趣,及其中非理性的一面。”

因此當7月份豌豆莢宣佈被阿里收購,併入阿里移動事業部時,也著實讓外界驚訝。總讓人覺得,被收購也許不是王俊煜個人的本意,或者說他其實並沒有那麼願意。

現在快半年時間過去,豌豆莢已經與阿里巴巴原有的PP助手等分發平臺進行整合,而王俊煜本人也已經淡出了豌豆莢的日常管理。據介面新聞記者了解,他正在籌備阿里內部的一個新專案。

12月20日,豌豆莢在北京舉辦了一場釋出會,公佈了被阿里收購的168天裡都經歷了什麼以及未來的方向。

王俊煜退出管理

2015年11月的一天,代表阿里巴巴的張博在北京豌豆莢辦公室與王俊煜見面了,這次見面的內容是關於收購的事情。

據張博描述,“當時聊得挺愉快的,雙方都很認同一個觀點,就是對於第三方應用分發產品,單打獨鬥想要持續較順利的經營下去,還是有困難的,需要一個產品矩陣來支撐。阿里其實算是後面兩家去跟俊煜談收購事情的。”

張博回憶那次會面,王俊煜並不像外界說的那麼“高冷”。他說:“王俊煜也同意我們的觀點,很快我們就達成了共識。”

這一點的,在收購的釋出會舉行之後,王俊煜發了一封公開信中可以看到。信中表示,在整體Android市場活躍度下降、硬體廠商應用商店加入、以及各種各樣的應用都開始提供應用下載服務的大背景下,應用分發市場確實有很大的挑戰,在碎片化市場的同質競爭中,越來越依賴渠道來獲取使用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希望這個業務的規模能再上一個臺階,需要渠道、產品、品牌等多方面優勢的緊密整合。阿里恰恰能提供這一點。

但第一次的談判失敗,最大的原因是資金沒有談妥。阿里方面認為豌豆莢的使用者量、活躍度都在下降,估值也應該降低些,而豌豆莢的投資人卻不同意。

不過張博說:“雖然這次收購沒有成功,但我們之間一直有聯絡,我們會跟豌豆莢的工程師、俊煜聊聊產品的情況、該怎麼做的一些問題。”其實這也為第二次收購談判奠定了基礎,雙方的了解加深了。

在2016年3月,張博再次跟王俊煜談起收購的時候,也就很順理成章的敲定了。

在7月份正式宣佈收購訊息的公開信中,王俊煜說:“六年前,我單純的想法是做出一個設計卓越的Windows端的手機助手,讓還處於發展初期的Android手機更簡單好用。我們今天做出的決定是我們主動做出的選擇,我們相信這能給應用分發業務帶來更好的未來,讓它的規模能再上一個臺階。”

現在半年時間過去,阿里移動事業部整合了豌豆莢、阿里遊戲、PP助手、UC應用商店、神馬搜尋,並聯合YunOS應用商店等應用分發平臺,成立阿里應用分發,將實現全流量矩陣佈局。

據介面新聞記者了解,目前豌豆莢主要負責人是張博,王俊煜已經不再管理豌豆莢的具體事務,而是以顧問的身份來參與到這個專案,後者在負責阿里的一個新專案,該專案也已經在籌備釋出。

目前豌豆莢在阿里的程序才剛完成資料的打通。張博解釋:“豌豆莢已經可以通過阿里雲MaxCompute平臺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odps,與阿里大資料進行融和。我們打通了淘寶天貓電商資料、UC閱讀資料、優酷觀影資料等多維度內部資料庫,分析使用者的購買行為、閱讀行為、下載行為、路線行為等,精準分析使用者需求,個性化推薦精準度高達到90%。”

“任何時候使用者的需求都是更高效地獲取好內容。”張博指出,這在流量底層化市場背景下,豌豆莢向雙入口的轉型是勢在必行。

目前豌豆莢推出“內容分發”戰略,最大的目標是做應用內容的聚合和前置化,通過應用前置出來的內容和服務去吸引使用者,更快地觸達使用者,為使用者提高獲取App內容的效率。例如搜尋“練腹肌”,可直接出現腹肌鍛鍊主題的視訊、文字攻略;使用者日常登入豌豆莢,也能收到推薦給使用者的個性化視訊、新聞資訊、小說等內容。

豌豆莢和PP助手會差別定位

在阿里公佈的應用分發體系下,已經有豌豆莢、阿里遊戲、PP助手、UC應用商店、神馬搜尋和YunOS應用商店這6個應用分發平臺,而其中豌豆莢和PP助手這兩個同類型的產品也難免被拿來比較。

張博對兩個品牌未來的發展做了明確的表示:兩個品牌會同時存在,不過以豌豆莢為主,而且二者的定位也有明顯的差別。

“豌豆莢的使用者主要分佈在一二三線城市,這款產品在這些城市認知度和接受度比較高,所以我們也會繼續發揮這個品牌的價值;而PP助手是從四五六線城市起來的,它在滿足這個市場的使用者需求的同事,也能給豌豆莢輸送一些優質的使用者。目前這兩個產品的團隊也已經合併在一起。”張博在接受介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

張博還說:“在一二三線城市豌豆莢由於此前的定位,受眾也相對是跟產品定位相同,商務人群、文藝青年偏多,因此產品上的內容也將會偏財經、商務等這類受眾,而PP助手的內容則會偏娛樂些。”

現在豌豆莢正在做產品的升級和優化,今天的釋出會上豌豆莢公佈了“內容分發”戰略。

移動裝置的人口紅利期已經過去,應用商店的使用者雖然依然有所增長但是已經不能作為尋求增長的途徑,傳統的應用商店模式面臨挑戰,這也是豌豆莢之所以做出內容分發策略的重要原因。

張博認為,行業競爭已經升級,不再是流量入口的爭奪。大量長尾應用得不到應有的曝光度,而很多使用者也不能精準的找到自己需求的產品,基於這個出發點,豌豆莢的內容分發採用一種新的方式——把應用的內容前置,即使用者不用下載應用,就能在豌豆莢裡面看到應用的內容,然後再根據內容對自己感興趣的應用進行下載。

張博還透露,這個新功能將在下一版本中實現,首先是以短視訊為核心內容,以後還會去新增更多有特色的內容。基於阿里大資料的應用,豌豆莢未來能夠更精準地向用戶推送內容,以及內容背後那些優質的長尾應用。

在第三方應用市場上,PP助手+豌豆莢排在騰訊應用寶、360和百度之後,因此在福斯有這麼多選擇的時候,豌豆莢和PP助手兩個渠道地攻擊到底能夠獲取多少份額,也還需要持續觀察。

張博還是有信心的,他說:“其實,從流量上看,我們跟應用寶的差距還有很大,但是與第二第三名相比,是差不多的。我們希望到2017年底,能夠做到業內第二。”

在近日的釋出會上,阿里也透露將推出“青藤計劃”,投入10億流量扶持優質內容的App。從2017年起,阿里應用分發會每月評選出一款優質App,至少能獲得一次豌豆莢或PP助手客戶端閃屏推薦,一次500萬次級的單品推薦活動的推廣資源曝光,以及多品牌聯合營銷的機會。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移動事業群Quattroporte何小鵬透露,未來阿里會把應用、遊戲和分發的矩陣搭建起來,聯合YunOS應用商店形成一個阿里應用分發的矩陣生態,通過從作業系統分發、應用商店分發、頁端分發實現多場景生態佈局。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我們都低估了阿里巴巴的外賣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