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中國男籃兵敗世界盃,倒逼CBA大刀闊斧改革。

10月17日,CBA聯盟召開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暨股東會第七次會議,表決了一系列改革議案,涉及外援政策、國內球員工資帽以及青訓准入等重要內容。

從2020-21賽季開始,外援政策開始實行4節4人次。此外,工資帽正式推出,國內單一球員最高合同工資限額為該賽季工資帽基準值(3600萬)的25%,既900萬元。

新政出臺後,坊間輿論不一。沒有人會惡意揣測改革的初衷,但上述改革措施本身存在著擰巴之處,或將CBA推向更加茫然的前途之中。

放開外援註冊人數像皇帝的新衣

外援政策的調整力度頗大,實施4節4人次的同時,將CBA俱樂部可註冊外援數量擴大到4人。在限制外援上場人次的同時,放開了註冊外援的數量,讓人感到擰巴。

過去幾個賽季,CBA在外援使用方面政策一直在收緊,末節單外援政策,以及逐漸縮小了亞外的範圍就是例證。大量外援湧入CBA,擠壓了國內年輕球員的生存空間。此舉是為了給國內球員更多的上場機會。

經過幾年的培養,的確湧現出包括趙睿、趙繼偉、孫銘徽等出色的後衛。但兵敗世界盃,依舊導致輿論沸反盈天。在這樣的當口,CBA聯盟有了充足理由進一步限制外援的使用。於是乎,4節4人次應運而生。

明眼人馬上就能看到,4節4人次將直接影響到CBA的觀賞性,以及商業價值。這無需贅言,CBA終究是一個由外援決定上限的聯盟。

如果將外援政策的調整視為開歷史的倒車,似乎不夠客觀,因為新政放開了外援註冊人數。細究起來,這個註冊人數的調整更像是那件皇帝的外衣。

在當前的外援4節6人次政策下,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儲備3外援,在面臨傷病或戰術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調整。當外援使用次數下降的情況下,還有多少必要儲備3個或者4個外援,2個外援已經足夠應付正常的戰術調整。除了志在奪冠、且財大氣粗者,小俱樂部仍將會勒緊褲腰帶過日子,2個外援甚至1個外援搭配1個亞外(如果亞外依舊存在的話)不失為更明智的外援使用政策。

放開外援註冊數量只能起到掩蓋CBA開倒車的事實。至於這一政策調整,能否提升國內年輕球員的實力也未可知。

過去幾個賽季末節均是單外援,國內球員在關鍵時刻獲得了大量的上場時間。但是關鍵球的處理仍主要掌握在小外援和隊內明星球員手中,年輕人所獲得的鍛鍊機會有限。尤其是在外援受限、CBA聯賽整體水平下降的情況下,年輕球員在聯賽中得到的鍛鍊未必如想象般那麼大。

通過工資帽無法減負過於理想化

除了外援政策,CBA新政中正式出臺了工資帽。出臺工資帽的初衷是為了規範俱樂部的運營,改善其經營狀況。據媒體報道,在投資人會議上,工資帽的出臺得到了俱樂部的老闆們一致通過。尤其可見,老闆們苦球員高薪久已。

可這裡面仍舊存在著頗多擰巴之處,其一工資帽僅限制國內球員,對於外援卻並無限制。從各俱樂部的支出情況來看,國內球員的薪資與外援薪資基本相當。

在外援新政中,限制了外援的上場次數,但起不到降低外援薪資的作用。外援往往按照賽季或者按月簽訂勞動合同。放開外援註冊數量,則有可能加大外援薪資方面的支出。一方面支付給外援的薪資面臨上漲,一方面卻要限制國內球員的收入,何其怪哉。

其二,在工資帽中對國內單一球員最高合同工資限額進行了規定。易建聯、周琦等頂尖球員在2020-2021賽季將面臨大幅降薪。

可在這一條款之外,還存在著各種特例。特例會不會成為保護傘?陰陽合同是否依舊存在?如果頂尖球員合同可以輕鬆逾越工資帽的限額,真正受到限制的則是海量的中產球員。他們的收入並不高,卻要為工資帽新政埋單,他們的積極性如何得到保證?

籃球運動員對於身高有著特殊的要求,選材面原本就較窄。而且,相比足球等其他職業運動,籃球運動員職業壽命較短。更高的待遇是家長鼓勵孩子們走上職業道路的決定因素。CBA工資帽的負面效應是否會波及到青訓體系中,則有待實踐檢驗。

從職業規範角度來說,工資帽是一個有效的舉措,但如果此舉的目的只是為了限制國內球員的收入,則很難發揮工資帽的正面作用。

改善俱樂部生存現狀應靠開源

在NBA,各支球隊的老闆們也曾為球員的薪資發愁。大約十年前,聯盟中半數球隊無法實現盈利。

最近幾年,NBA的工資帽一直上漲,但球隊的盈利能力卻逐年上升,估值也屢攀新高。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經寫過,2016-17、2017-18這兩個賽季騎士隊是聯盟唯一虧損的俱樂部。他們為了奪冠簽下了多份大合同,導致每個賽季需要繳納5000萬美元左右的奢侈稅。

球隊的盈利能力上漲主要歸功於NBA聯盟在轉播權以及贊助方面收得盆滿缽盈。換言之,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周邊產品收入相對固定,更多需要仰仗聯盟的造血能力。

CBA同樣如此,每個賽季的票房收入在1000萬上下,周邊產品收入可忽略不計,收入主要仰仗CBA的分紅,以及俱樂部商業贊助。CBA很多俱樂部無法盈利,並不完全受工資的拖累,主要還是CBA整體營收能力欠佳。

新出臺的工資帽既規定了上限4800萬,也規定了下限2400萬。這未必能夠給生存在貧困線上的俱樂部減負,反而有可能加重負擔。

據我了解,吉林、同曦等小俱樂部經常可以通過控制球員工資實現盈利。如果聯盟中所有俱樂部都是這種小作坊的模式,CBA的商業價值和影響力將會逐漸萎縮,最終墜入深淵之中。個別小俱樂部苦苦掙扎,受地域等多種因素制約。活著就是硬道理,聯盟應該允許這種情況以特例的形式存在。

但是,工資帽下限增加了它們生存的難度,有可能導致投資人心生去意。倒逼可以活下去的俱樂部退場,誰又願意成為接盤俠呢?

表面看起來,現在的工資帽,為豪門球隊減負,但由於各俱樂部財政狀況不透明,以及各種特例、陰陽合同的存在未必真正能夠起到減負作用,而給小球隊的增負卻是實打實的。

工資帽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俱樂部的盈利能力。改變CBA俱樂部普遍虧損的現狀,更多需要CBA聯盟去造血。這就需要CBA的觀賞性、商業價值、影響力與日俱增,在轉播權、商業贊助等方面躍入新的臺階。

左右互搏的“周伯通”

新的矛盾隨之產生,CBA聯盟到底應該是以自身商業價值第一,還是以為中國男籃培養人材為重中之重。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CBA俱樂部的生存困境,聯盟需要做的就是在商業領域大刀闊斧,提升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外援來到CBA,提高聯盟的觀賞性,從而吸引更多的贊助商,在與轉播機構的談判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但是,CBA聯盟與中國男籃的關係,迥異於NBA與美國男籃的關係。姚明身兼中國籃協主席、CBA聯盟掌門人之職。這種複雜的關係決定了CBA聯盟與中國男籃是血脈相連的關係。

但我恰恰並不能完全認可這一觀點。如果單獨從CBA角度來說,應該以聯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推行工資帽有現實考量,但限制外援且外援沒有工資帽於情於理難以說得過去;如果站在中國籃球的角度考慮,限制外援找到了理論依據,但工資帽又有可能影響到國內球員的積極性,以及家長對孩子投身籃球這項運動的熱情。

CBA出臺的一系列新政,多處讓人覺得擰巴。即便不考慮背後可能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控,姚明的雙重身份也決定他需要平衡兩方利益,就像“老頑童”周伯通一樣,在思維層面不時要左右互搏。當中國男籃成為了眾矢之的,通過聯賽“為國養士”的念頭就佔據了上風。

在我看來,如斯科拉所建議的徹底放開外援政策並不現實,但在外援使用方面可以維持現狀不變,開倒車的思路實乃下下之策;工資帽早晚會成為CBA聯賽的標配,但前提是各俱樂部的財政狀況更加公開、透明,現在上馬過於匆忙;改善俱樂部生存狀況的根本之道在於CBA價值的提升,節流不如開源。

整個新政最擰巴的地方在於:CBA聯盟希望改善俱樂部的財政狀況,卻又為了中國男籃的未來犧牲聯賽的觀賞性和商業價值。

等到CBA真正變成了一個成熟的職業聯盟,一定會反哺中國籃球。只不過決策者們缺乏足夠的耐心等待瓜熟蒂落,一定要拔苗助長。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山西再籤新外援,最看重他1點優勢,網友驚呼:衛猛又涼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