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槐市,對於如今的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語。槐市最早是漢代長安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有點類似今天的“文化市場”。後來,隨著古代學子們對知識的渴求,逐漸發展成為學術交流的場地。幾百年前,菏澤市成武縣城區內就有這樣一處槐市。

在菏澤市成武縣城古城街西段路南,有一株樹圍兩米左右的古槐樹,它默默生長在街邊,歷經幾百年風雨,依然枝繁葉茂。這棵樹所在的地方就是明清時期成武的槐市所在地,它也是成武槐市的直接見證者。

槐市最初出現,跟西漢時期重視教育和文化的政策有關係。西漢末年,王太后的侄子、大司馬王莽被封為安漢公,加九錫,一切朝政控制在王莽手裡。他為了進一步奪取政權,便設法網羅知識分子,下令在各郡縣普遍設立學官,並將博士名額擴大5倍,同時徵召天下通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乃至懂天文、歷算、兵法、文字、醫學、藥學等各方面的“異能之士”來京師講學,前後至者以千計。隨著太學生的急劇增加,王莽於平帝元始四年在長安城東南郊大興土木,擴建太學,使之能容納太學生萬人以上。為了適應眾多太學生讀書的需要,就在太學附近的槐樹林裡設立了一個定期聚散書籍的市場,這個市場歷史上稱為“槐市”。

東漢末年的《三輔黃圖》對槐市有記載:“王莽作宰衡時,建弟子舍萬區……為博士舍三十區。東為常滿倉,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牆屋,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雍容揖讓,侃侃誾誾,或論議槐下。”南朝梁元帝《皇太子講學碑》寫道:“轉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經槐市。”唐代武元衡《酬談校書長安秋夜對月寄諸故舊》詩曰:“蓬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挹盛名。”宋代蘇軾在《次韻徐積》中則說:“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臺。”在槐市裡,讀書人不但可以出售自己用不著的圖書,還可以購買各類書籍和文化用品,這裡可以說是典型的“文化市場”。讀書人都非常有禮貌,大家在學習中有困惑,也在槐樹下互相請教、答疑解惑,完成思想的交流。如果要追尋中國古代的文化市場,那大約就是槐市了。

成武縣的“槐市”在明代以前無考。明萬曆二十一年,趙州人、進士張居仁任成武知縣,到了第二年,在他的治理下,成武縣境內莊稼獲得豐收,有了資金,張居仁就組織修繕城郭。完畢後,還剩了一些磚瓦木料。當時成武縣有一通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書寫的“孔子廟堂碑”,張居仁經常研讀,其碑文中有“青蔥槐市,總翠成帷”的字句,這令他想起了漢代的“槐市”。

於是,為了讓成武的學子們有一個文化交流的場所,張居仁通過實地勘察,發現縣衙西邊不遠處有一塊空地,還有不知什麼時候栽植的幾株古槐,此處是一個好地方。他就找來工匠,利用修城剩下的材料,建了坐北朝南的五間正房及東西各三間廂房。大堂前面是儀門,儀門前是正門,正房上掛著“益入”匾,據張居仁解釋,意思是讓有益的人進來,互相受益。東西廂房的匾分別為“搖黃”“舞翠”,同時,配套建築還有思槐亭等。整個院落建好後,充滿詩情畫意。

張居仁出身於書香世家,他本人學問深厚,對經、史、子、集都有研究。槐市建成後,他經常邀集縣學的博士(老師)和生員在這裡乘涼避暑、討論學術,一時學風興起。在這裡,張居仁曾和一位老師討論怎麼做學問,兩人引經據典,互相“抬槓”,言辭精彩,展現了張居仁深厚的國學功底。

後來,張居仁把修建槐市的經過和辯論內容寫成一篇名為《槐市記》的文章,流傳下來,從中我們也可一窺明朝人的學習、生活態度。從張居仁當時的記載來看,見證槐市興衰的那株古槐樹留存至今,至少已經生長了五百年。

如今,槐市的建築早已消失在漫漫歷史中,只留下這株老槐樹,微風過處,沙沙作響,似乎在講述著槐市的流風遺韻。

5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