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無數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實現了個人乃至家族命運的改寫。一直到現在,高考制度仍然是社會階層流動最直接、最有力的渠道。可以說,千年的人才選拔制度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可能出身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最終結局不同,但是或多或少在這個王侯將相主場的舞臺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那麼,這裡想討論的是讀書人的三重境界。筆者認為,讀書人的三重境界分別是:為生存而讀書;為功名而讀書;為道而讀書。

  為生存而讀書,這可能是我們絕大部分人選擇讀書最開始的原因。這雖然很現實,但筆者認為無可厚非。通過讀書,掌握技能,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養家餬口,是值得尊敬的。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訪談視頻,裡面採訪了北京本土的一些年輕人,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就說:“我非常佩服那些通過自己努力從小地方考進北京的人,他們真的很能吃苦,非常厲害”。可以說,“小鎮做題家”們為謀生而讀書,是通過自身合法努力來追求更好生活的人,即使算不了崇高,但始終值得尊重。

  為功名而讀書,這裡說的是一群有理想抱負的人。這些人已經不再是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人,他們讀書是為了更好提高自己,獲得進步,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最終出人頭地。我認為這群人的代表,是一些行業的專家和巨頭,他們窮其一生,在自身的領域內不斷探索、不怕苦不怕累,最終在自己的行業裡登峰造極。無論是嘔心瀝血的作家、精益求精的匠人,還是堅持品質的企業家(海爾品牌),都是這樣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為道而讀書,這是最難,也是最高層次的讀書。這裡的“道”,或許是為人的氣節,或許是民族大義,或許是為政之道,因人而異,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他們已經放下了個人層面的執念,在他們心中,已經無所謂出人頭地、受人敬仰還是銷聲匿跡、被人遺忘,而是追求無我的大境界。或許這樣說過於抽象,那就舉幾個歷史上具體的例子:宋朝的岳飛和明代的楊士奇。岳飛的事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就不再贅述。滿門忠烈的岳家用行為深刻詮釋了讀書人的愛國情懷和氣節,告訴了後人,當生命不存在之後,仍然能夠留下氣節流芳百世。楊士奇何許人也?他是明朝歷史上的傳奇文臣,歷經四朝不倒,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物之一。小時候的楊士奇過得並不好,在一歲半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幼年的楊士奇跟著母親改嫁給繼父羅性。羅性本人非尋常人家,而是出生世家,因此生性高傲,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羅性對楊士奇這個繼子自然也是沒什麼好臉色。但是一件事情改變了羅性對這個八歲繼子的看法。有一次羅家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雖然楊士奇當時只有八歲,但他看見別人祭祀,也想著祭拜自己的父親和先人。羅家的祠堂裡沒有楊家的位置,於是這個八歲的小男孩從外面撿來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了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亡父祭拜。這一幕被羅性看在眼裡,他後來找到楊士奇,對他說:“你才八歲,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墮其志,不忘先祖,將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我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希望你將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到了中年,繼父家道中落,楊士奇沒有錢上京趕考求功名,只能去私塾做老師,因為學問根基紮實,很多人拜到他的門下,但是因為在農村地區,他的收入仍然非常微薄。儘管生活清貧,他仍然會對周圍的朋友仗義相助,將自己一半的學生和教書報酬都分給貧困的朋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在艱苦時代,楊士奇始終堅持讀書人的道義,實屬難能可貴。但是更可貴的,是其對待榮譽和功名的態度。經過長期堅持讀書的積累,楊士奇的才華終於被看見,成為了明朝《太祖實錄》的編輯以及明朝內閣成員之一。但是,越是接近權力的中心,越是處於風口浪尖。在那個時代,他和滿朝文武都被捲入了太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的奪位之爭中。太子朱高熾仁厚老實,體胖並有殘疾;次子朱高煦雖為次子,但英明神武,屢立戰功,深得朱棣歡心。楊士奇在太子二十年的奪位生涯中,始終不離不棄,即使屢次面臨入獄、斷頭的風險,也正氣在胸,不改忠誠。永樂七年太子為了感謝楊士奇一直以來的支持,在京城鬧市區繁華地帶賜給他一棟豪宅,但他卻推辭了。他始終做到了,在太子勢孤、風雨飄搖之時,主動替太子承擔責任;在太子順利登基時,深藏功與名,鞠躬盡瘁,堅守的根本是因為他相信仁厚的太子能夠成為好皇帝。可以說,無論是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襤褸的幼童,還是幾十年之後身居高位、錦衣玉食的政要,他一直沒有違揹他的人生信條,沒有違背讀書人的正氣在胸。從來英才多磨難。最優秀的讀書人,往往是在困境中“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因為他們不困於境;在順境中“淡泊以明志,寧靜以志遠”,因為他們不惑於形。無所謂順境逆境,在他們心底最深處的始終是為人的道德戒律或治世之道,因此才能無私、無畏、無所求。所謂“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我認為這應當就是讀書人最高的境界,也就是為道而讀。

  為什麼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和他開了一個不恰當的玩笑,他很嚴肅地對我說:“我可是讀書人,我才不會做那種事的”。那一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實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應試,我自認為,我們應該都可以算作讀書人,但是可能是喧囂浮躁的社會氛圍,消解了我作為讀書人的那點自我意識。也許,是時候應該考慮,我是不是一個讀書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讀書人這個問題。最後,借用經典喜劇片《武林外傳》裡面呂輕侯說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起初我讀書是為了功名,後來讀著讀著心裡就沒底了,那麼多書,衝動,衝動到後來吧,突然就反應過來了,怎麼說呢,就拿交朋友來說用的是心,他不是用學問,咱們讀書不是為了去炫耀,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讀書讀書,起於功名,終於真理,與君共勉!

來源/作者: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人民檢察院 陶熙

5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泰康連續五年榮登世界500強 健康財富規劃師職業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