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托馬斯·佩爾曼宣佈,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戴維·朱利葉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

圖片出自中國新聞網

雖說科學無國界,但是作為中國人,還是非常期待華人能再有機會獲取諾貝爾獎。

歷史上,有哪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呢?

楊振寧、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因1956年發現“宇稱不守恆”後,次年被華人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透過實驗證明,而獲得諾貝爾獎。

獲獎時,楊振寧35歲,李政道只有31歲,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之一。同時,第一年公佈科研成果,次年就獲獎,也是最快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之一。

丁肇中

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被授予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位在頒獎儀式上用漢語發言的華人。

丁肇中在發現了該粒子以後,將其命名為“J粒子”,“J”字與“丁”字相接近,以表達對中國故地的思念之情。

李遠哲

李遠哲因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李遠哲是中國臺灣省人,於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在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回到中國臺灣。

朱棣文

朱棣文因“發明了用鐳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曾在2008年12月15日受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當選美國第十二任能源部長。

崔琦

崔琦出生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1998年因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高行健

1940年出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是歷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

錢永健

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2016年,在美國俄勒岡州逝世,享年64歲。

高錕

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訊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高錕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生於江蘇省金山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18年9月23日逝世於香港。

莫言

莫言是首位中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曾因小說《紅高粱》紅遍全國。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代表人物,引領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屠呦呦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可以作為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

2019年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 2020年3月入選《時代週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中國加油!

4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2021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身體感受冷熱、觸覺的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