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威廉·科馬克和安德森·麥肯德里克在20世紀20年代宣佈了傳染病流行理論,並因此推動傳染病的研究變得數學化。這最終推動了將隨機事件、複雜的傳播過程以及複雜人群的可能行為整合起來,透過數學/計算機模型來運算的研究方向。

科學家認為,傳染病的傳染性,或者說“傳染數”(R值),由傳染期、傳染的機會數、傳染機率、易感性四者相乘得出。實際上,無論是2003年的SARS,還是2019年底至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及100多年前的大流感,傳染病的擴散確實可以用R值來加以解釋——反過來,從決定R值的四項要素,我們也可以針對性的採取措施,以降低傳染病的擴散速度、降低範圍,比如社交隔離、勤洗手、佩戴口罩、接種疫苗。如果能夠從易感人群中找到最關鍵的高風險人群,就可能更好的遏制傳染病的傳播。

英國科學家、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羅納德·羅斯曾基於長期的跟蹤研究,得出了一個有關瘧疾傳播的概念模型,提出了關鍵蚊子密度的概念,意思是說只要瘧疾叢生的地區的蚊子數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瘧疾就會自己銷聲匿跡。按照羅納德·羅斯的觀點反向推導,瘧疾的爆發是因為蚊子密度超過了一定水平,從而引發了快速傳播。

金融危機與傳染病爆發的共同點

2008年金融危機後,傳染病理論進入了許多金融學家的視野。金融危機,與傳染病爆發有著相當的相似性。金融危機通常由金融泡沫事件催生。經濟學家讓-保羅·羅德里格將金融泡沫事件分為4個主要階段:隱匿階段,投資開始湧入;醒悟階段,更多投資者加入,早期投資者會出現拋售;爆發階段,價格越炒越高,一些心存僥倖的、之前已經拋售了的投資者會二度入場;泡沫破裂階段。

SARS等嚴重傳染病帶來的廣泛影響,可以與2008年金融危機進行比較:共同之處在於,外部事件襲來,恐慌出現,最終席捲整個系統。有意思的是,普通人在應對這兩類突發事件的反應都是相似的:要麼“躲”,要麼“逃”,而這有可能讓危機程度加深。比如嚴重傳染病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導致病毒傳播到更廣泛的區域,而金融領域內有可能出現資產傾銷潮,引發廣大消費者的強烈恐慌。

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曾應用傳染病理論來思考金融系統之中的“傳染”問題。按照其理解,金融系統在許多情況下非常穩固,但也正因為此才使得另外一些情況下變得更為脆弱。金融系統類似於數學家所說的“易配性網路”:高危個體主要與鬆散存在的低危個體形成連線,這意味著,感染在初期階段的傳播速度較慢,但最終會造成更大範圍的流行。2008年以前,諸如雷曼兄弟這樣的大銀行早就出現了危機特徵,也就是依賴於高危的衍生金融產品,並與許多公司或市場建立了隱秘的交易路徑。

金融界一直流行著一種說法,就是銀行可以透過多樣化運營來降低整體風險。這種理念使得市場上各家銀行、投行的運營方式其實是趨同的,競相持有多樣資產,甚至交叉投資。長期致力於使用數學模型研究傳染病和社會行為的傳染病流行病專家、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副教授亞當·庫哈爾斯基在其所著的《傳染:為什麼疾病、金融危機和社會行為會流行?》一書中指出,多家銀行投資同一個產品,或者說投資雖然多樣化,但結構方式趨同,在危機來襲時,其中一家銀行出售該產品(或某種特定的產品組合)的資產,將會對持有該產品資產(或產品組合資產)的所有其他公司產生影響。某種意義上,大型銀行的投資越多樣化,危機就越容易蔓延。

2011年,英國監管部門因此採納了專家建議,要求大型銀行為風險較大的交易活動設定類似於傳染病防護中的隔離保護,以防止不良投資波及零售業務。但這項建議雖然也向歐洲其他國家進行了提交,卻沒有得到採納。

傳染是一種社會過程

人作為群體動物,心理、思維方式、行為都容易受到他人尤其是群體的影響。《傳染:為什麼疾病、金融危機和社會行為會流行?》書中引述了歐美生物醫學、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學者的研究成果指出,無論新思想,還是其他形式的思維、行為,對於他人的影響也都遵循傳染病規律,符合R值要求,由傳染期、傳染的機會數、傳染機率、易感性四者相乘的結果決定。這在社會層面被稱為“濡染”:打哈欠,吸菸、飲酒的頻率、數量,跑步(或健身房辦卡),離婚機率,孤獨,肥胖,乃至政治觀點和競技水平。

比如,經常與有吸菸或飲酒習慣甚至慣於酗酒的朋友交往,我們更可能模仿;反過來,要是我們身邊的朋友都戒菸了,我們告別香菸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而當我們身邊的密友開始去健身房辦卡,我們就非常可能採取同樣行動。

《傳染:為什麼疾病、金融危機和社會行為會流行?》書中考察了家庭暴力行為。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濡染”的結果:男方或女方在其成長過程中,如果有暴力接觸史,就更可能在未來發生家庭暴力。這也是為什麼致力於打擊、遏制家庭暴力行為的公益宣傳,會從強化傳播家暴後果,明示家暴行為長期影響的角度切入,以起到阻遏許多人在處理家庭矛盾時所可能產生的施暴念頭。書中還使用“濡染”的方法思路,探討了減少自殺、街頭暴力等問題的可行方法。

正是因為人的心理、思維、行為都容易被影響,所以無論是廣告商還是其他各行各業的企業,都積極致力於影響消費者的心智來推動購買,希望找到能夠帶動社會流行風潮的“影響者”。今天,社交媒體會根據我們的瀏覽記錄,推斷出我們的喜好,再根據我們的好友的喜好以及其他資料所繪製出“使用者畫像”,完成更為精準的內容推送或廣告推送。但這些推送並不是總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而今的“使用者畫像”、資料分析,還沒能真正意義上把握商業“傳染”、“濡染”的奧秘所在,所以,無論是社會性的,還是商業性的“爆款”、“網紅款”事件、商品、人物的出現,更多情況下有著偶然性。

總的來說,《傳染:為什麼疾病、金融危機和社會行為會流行?》這本書將看似關聯性不強的金融危機、網路營銷、電腦病毒等與傳染病事件聯絡在了一起。書作者以傳染病流行病學家的專業素養,較為清晰的介紹了傳染病研究的模型和方法,引入了多個帶有趣味性和知識性的人物與事件案例,然後從傳染病爆發的方式以及防治的思路等多方面入手,分別討論在金融和社會領域內的應用方式。對於金融、經濟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擴充套件了我們對於金融危機的理解,重新將危機生成和爆發的關鍵落腳到人以及人際網路,透過加深對於網路的深入理解和調控,來理解病毒傳染、社會“濡染”,從而最終找出有助於建立和穩定金融的方法。

所評圖書:

書名:《傳染:為什麼疾病、金融危機和社會行為會流行?》

譯者:谷曉陽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4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為什麼人類食物大多能在100℃下煮熟,煮不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