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隨著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5星發射入軌。我國太空中繼衛星網路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而且這還只是第一代。

大國重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

天鏈中繼網說白了就是天上的通訊基站。有了它,WIFI都能安裝到我國空間站。但在此之前,要想實現天地長時間的資料交換,那可真是要“千年等一回”了。

基建狂魔們,把塔建到太空去!

起步時期“對著行駛中的火車打招呼”

以前我國宇宙飛船或者其他飛行器要想把資料傳輸到地面,就必須要等宇宙中的飛行器飛臨到我國上空時,才能把訊號傳輸至地面接收站(這是由於無線電波沿直線傳播特徵決定的)。宇宙飛船相對地球自轉的速度差,決定了飛船臨空的時間非常短暫,最初時,要想天地對話,能做到實時通話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

再見不說永別,錯過了就等下一次

發展時期,“大洋之上遍佈耳目”

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有效解決天地資料同步情況,我國建造了遠洋監測船。其原理就是把地面監測站搬到了輪船上。由於監測船可以在公海上自由航行,這樣就極大地擴充套件了訊號接收的範圍,延長了天地資料互動的時間。

我國遠望6號監測船,行駛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時至今日,我們把基站修到了太空

可即使如此,在講求效率和始終追逐心中星辰大海的中國科學家眼中,僅僅依靠遠洋監測船還是難以實現完全的資料實時同步目標。於是,第一代的太空基站網路“天鏈”便應運而生。

航天器尋網示意圖

而為了讓空間飛行器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天鏈,就需要多顆天鏈衛星在天空中組成一個“手拉手”全覆蓋的通訊鏈路網路。這樣的話,不管空間飛行器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始終能將訊號傳送至離自己最近的天鏈衛星。天鏈衛星收到空間飛行器訊號後,會沿著“手拉手”的方向,將訊號傳送至負責覆蓋我國上空的天鏈衛星。最終,由這顆天鏈星將把空間飛行器發射的訊號全部轉發至地面。(無線電波以光速傳播,延遲可以忽略)

空間站不臨頂時的通訊示意圖

而地面與太空通訊也與之類似,只要將資料上傳至天鏈,天鏈便會自動牽上航空器的手。要知道衛星通訊的無線電頻譜頻寬是很寬的,簡單地去實現上網功能一點難度都沒有,要知道各類感測器形成的資料分分鐘是以TB(1TB=1024GB)乃至PB(1PB=1024TB)計算的。

所以,有了這條太空中繼鏈路,別說實時天地通話了,說不定哪天你匹配的“王者農藥”選手,就來自於我們的宇宙空間站。

9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威特氣溫超70度,首都如空城,熱帶沙漠氣候太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