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影響力較大的獎項,每年都會從全人類裡面選出一些對全人類貢獻最大的人,對其頒獎。諾貝獎已經設立一百多年了,但是可惜的是以中國人身份獲得諾貝獎的至今也只有兩人,分別是文學獎莫言和醫學獎屠呦呦。雖然也有許多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但是畢竟他們獲獎的時候是其他國籍,因此真正的中國國籍獲獎的科學家倒目前為止也只有這兩人而已。要知道其實中國也有許多科學家為全人類做出了不少貢獻的,但是為什麼就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呢?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60年7月,年輕的袁隆平在農校的試驗田裡面發現了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之後他就一直都在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並且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畝產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連跳”。如此高的產量,讓許多生活在飢餓邊緣的人從此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可以說他對全球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時至今日,袁老依舊沒能獲得提名,仔細想來,其實袁老是敗給了現實。

諾貝爾獎裡面並沒有設立農業這一獎項,主要是對物理、化學、醫學/生理學、文學和人類和平等五項獎項的頒發,即使是數學也被排除在外,而這一原因是諾貝爾年輕時候的時代背景所影響的,他無法預見數學在推動科學發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別提那百年之後會出現一位在農業上有深刻造詣且挽救了一個時代的人。因此就算袁隆平先生在農業領域確實是對全人類做出了貢獻的,但是並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

還有一些國外流言說袁老的技術並非源於“開創性”的理論,在上個世紀40年代,美國有位名叫萊德伯格的遺傳學家,是他第一次發現了細菌的雜交現象,所以袁老的雜交水稻不被諾貝爾獎青睞。即使袁老的技術多出自於數不盡的試驗,卻沒有理論作為基礎,有人認為如果袁隆平能夠將這些方法總結為一些突出性的理論方法,可能會受到更多科學家的關注。但這顯然是胡扯,如果能由理論產生結果,那這幾十年就不用這麼辛苦了,更別說將其總結為突出性的理論了,現有技術是不斷在迭代更新的,而且還是咱們的看家本領,為了一個諾獎就洩露出去,豈不是丟了西瓜揀芝麻,因此不要也罷。

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楊振寧讓翁帆再嫁,翁帆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