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第一階段(1069-1098年)。宋麗聘問雖然因遼朝的影響而時斷時續,但“聯麗制遼”的觀念在宋朝大臣中一直存在。特別是宋仁宗即位後,在因循守舊的政治氛圍中,統治者雖然一意粉飾太平,但是潛伏的社會危機仍然不斷顯現。

此時宋朝“三冗”問題嚴重,並且因土地兼併造成的農民反抗時有發生。而最讓宋朝統治者困擾的是周邊的國家局勢不斷湧現出新爭端。1038年(宋寶元元年,高麗靖宗四年),夏州的李元昊憑藉著崛起的党項族勢力建國稱帝,並在隨後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戰役中大勝宋軍。

雖然宋朝最終迫使李元昊放棄帝號,但卻需要向西夏許以歲幣。與此同時,遼朝也趁宋夏交戰之際向宋朝提出領土要求。經過多次談判,雙方最終簽訂《關南誓書》,宋朝以大量的歲幣換來短暫的和平。民族矛盾的加劇,成為宋朝內部發生變化的一大誘因。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宋朝一些大臣再次提出聯合高麗的政策。1042年(宋慶曆二年,高麗靖宗八年),御史中丞賈昌朝向宋仁宗上書《備邊六事》,奏摺中提到契丹與西夏對宋朝已經形成掩角之勢,但高麗、女真等處一向通好中國,只因契丹的緣故才與之斷絕,所以他建議朝廷招募人員前往撫慰以達到牽制契丹的效果。

不久,富弼上書《河北守禦十二策》,重提“聯麗制遼”的外交策略。宋仁宗採納該項建議,並擬派德州軍事推官高師說前往登州謀劃聯絡高麗一事。但當時朝廷內外都深恐結交高麗的舉動有礙

宋遼兩國的友好邦交,加之范仲淹、富弼等主張改革的核心人物被排擠離京,聯合高麗一事便被擱淺。宋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國庫收入顯著增加。在這種形勢下,宋神宗開始對西北邊防和幽雲地區進行積極謀劃。他重用王韶經略西北,取得不俗戰績,同時希望聯合高麗共同削弱遼朝。

1069年(宋熙寧二年,高麗文宗二十三年),福建轉運使羅拯奏請宋神宗後,派遣黃昚等人出使高麗。1071年(宋熙寧四年,高麗文宗二十五年),高麗國王遣金悌等人來宋朝貢,這也標誌著兩國官方的正式交往再次開啟。

其實,高麗早在1058年(宋嘉祐三年,高麗文宗十二年)便有與宋朝通好之意。但內史門下省上奏稱,本國已經與北朝結好,再與宋朝通使恐怕遭到猜疑,況且本國珍寶甚多,如非與契丹決裂,便不宜與宋朝通好。於是,雙方錯過一次複合的機會。此後,雙方多次遣使交聘,但多屬例行性的常規政治往來。

這是宋麗兩國聘問的平穩發展時期。宋朝忌憚遼、夏兩國的威脅,而極力拉攏高麗。重要的是,宋朝一改原來的做法,開始提升高麗在宋朝外交格局中的地位。除此之外,遼朝和高麗的外交策略也都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轉變。

遼興宗繼位後,奸佞當權,政治腐敗。隨著國力的日漸衰落,遼朝對宋麗交好一事也只能不置可否。而高麗則改變最初強硬的行為,迫於遼朝的壓力不得不採取在政治上向契丹行朝貢之禮,但同時也與宋朝保持密切往來的雙軌制外交政策。

第二階段(1100-1126年)。1100年(宋元符三年,高麗肅宗五年),宋徽宗即位。他延續神宗朝對待高麗的各項政策,並且不斷提高高麗使節的待遇。但隨著女真族的崛起,宋朝、遼朝、高麗三國之間平衡的外交模式被打破。

完顏阿骨打於1114年(宋政和四年,高麗睿宗九年)起兵反抗遼朝,並於次年即皇帝位。隨著金朝實力的不斷壯大,宋徽宗便奢望藉助金朝的力量收復幽雲地區。1116年(宋政和六年,高麗睿宗年),高麗使節李資諒入宋朝貢。在臨別歸國時,宋徽宗授予密諭,稱可令女真人與其偕同來朝。

但李資諒認為女真人面獸心,不可與宋朝通好。宋朝官僚便有人上書稱:“女真地多產珍奇,高麗素與互市,不欲分利於我,故沮之。陛下於高麗,愛之如子,今負德如此。可遣一介之使招諭女真,不必借高麗。”李資諒對於當時國際環境的透徹分析不僅沒有引起宋徽宗的重視,反而被認為是對宋朝的一種背叛。

1120年(金天輔四年,宋宣和二年,高麗睿宗十五年),宋金簽訂海上盟約。針對此事,高麗國王王俁曾對宋朝的兩名醫官表達自己的看法,“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扞。女真狼虎耳,不可交也。業已然,願二醫歸報天子,宜早為備。”

宋徽宗對此未加理睬,他並沒有放棄聯金攻遼的策略。但為加強宋朝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宋徽宗試圖維繫宋麗良好的關係。1122年(宋宣和四年,高麗睿宗十七年),宋朝派遣路允迪、傅墨卿為國信使節前往弔慰,並暗示高麗可只向宋朝稱臣,再行宋朝年號。

而早在1117年(金天輔元年,宋政和七年,高麗睿宗十二年)為集中力量攻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曾遣使與高麗通好。但當時的高麗更注重與遼朝的關係,便對與金通好一事抱以消極應對的態度。宋金簽訂海上盟約之後,高麗極力反對宋金聯合以防止女真坐大變強。

但1125年(金天會三年,宋宣和七年,高麗仁宗三年)金滅遼,這就使得高麗需要重新考慮與金朝的關係。關於是否事金,高麗朝臣爭論不休。

大部分官員不主張向金稱臣,但權臣李資謙、拓俊京等人都認為金朝日益強大,且與高麗國境接壤,只能遵照先王的以小事大之道,派遣使節聘問。高麗國王在告以太廟並卜筮後,便採取權臣李資謙的建議,對金奉表稱臣。

遼滅亡後,金便將侵略的矛頭指向宋朝。宋徽宗原本期望借金之手收復幽雲,豈料為己招致大禍。宋朝於1126年(宋靖康元年,高麗仁宗四年)遣閣門祗侯侯章、歸中孚等人前往高麗求援。在詔書中,宋徽宗提到金人背信棄義,屠害生靈,希望高麗能夠出兵相助,覆其巢穴。高麗雖然友好地接待宋使一行人等,但卻拒絕出兵。

宋遼兩國的遭遇讓高麗看到金朝的真正實力,況且該年高麗已遣使與金通好,高麗斷不會因此而惹怒金朝。宋欽宗對此深感絕望,後因宋金兩國之戰正酣,朝臣多怕高麗來朝窺測虛實而主張不與通使。

這是多個國家力量相互抗衡的時期。宋朝因處劣勢,所以對拉攏接壤遼朝國境的高麗一事最為積極。宋朝原為遏制遼朝南下入侵的勢頭,極力主張“聯麗制遼”,但高麗卻對宋朝的這一外交政策表現冷淡。後來隨著女真的崛起,宋朝逐步向“聯金滅遼”轉變。

而宋廷對高麗的態度也隨著金的南侵發生變化,從原先重視雙方關係的發展到後來的互相猜忌。至於高麗,則不得不接受原為其藩屬的女真族成為其朝貢對象的事實。1127年(金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高麗仁宗五年),金軍攻破開封,擄徽、欽二帝北上,史稱“靖康之變”,這一事件極大地影響宋麗聘問的正常發展。

第三階段(1127-1173年)。1130年(宋建炎四年,高麗仁宗八年),在劉光世、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帶領下宋軍取得一系列對金的勝利。為不開罪於宋朝,高麗國王立即於次年派遣崔惟清等人來宋朝貢,雙方的關係再一次趨於緩和。

雖然高麗在外交辭令上對宋朝卑躬有加,但實際上雙方關係並沒有之前密切。這是因為此時的宋朝遠處江南,既不能直接威脅高麗,又不能有助於高麗,所以這種關係維持得並不牢固。

1135年(宋紹興五年,高麗仁宗十三年)高麗西京發生叛亂。為儘快結束內亂,高麗國王下詔罪己,征伐與招撫並用。同時,它加強與金朝的聯繫以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此時宋軍在岳飛帶領下連續收復襄陽等六郡,金朝無力插手高麗內部事務。而該年出使高麗的吳敦禮卻表示宋朝可派兵十萬前來相助平定叛亂。

對此,高麗加以回絕:“竊念海外小邦,邊鄙細故,豈足上煩威靈,故不敢控告。今特遣使問助兵可否,雖上感大朝字小之意,但理有不便,難以承當,況海洋萬里,險不可測,天兵東下,恐非便宜,所下指揮,乞行追寢。”

以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宋金戰爭正緊,宋廷自保仍有困難,又豈會從海路發兵十萬幫助高麗。況且兩國相距萬里,宋朝派兵前往高麗亦不現實。但宋高宗卻對高麗的回絕甚感不快,且擔心高麗為金朝充當間諜。

所以,1136年(宋紹興六年,高麗仁宗十四年)來宋朝貢的高麗使節金稚規等人並未被允許入京,只是由明州地方政府出面回牒款待。從此以後,宋麗兩國之間大規模的正式官方往來基本告以結束。

此時的宋麗關係由於現實環境的影響而逐漸惡化。宋高宗即位之初,因穩定政局的需要而大力發展與高麗的關係。但隨著宋金戰爭的爆發,宋高宗對高麗的猜忌越來越大,深恐其為金朝蒐集情報。經歷靖康之恥的變故,宋廷上下的“華夷大防”觀念遠比以前激進。

況且1141年(宋紹興十一年,高麗仁宗十九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宋朝以大量歲幣換來雙方的停戰。也正因為北強南弱局面的最終形成,高麗才改變原來觀望不定的遲疑態度,決定全力傾向金朝。1142年(金皇統二年,宋紹興十二年,高麗仁宗二十年)金朝派遣完顏宗禮出使高麗,正式冊封高麗仁宗為國王。

七月,高麗改行金熙宗的皇統年號。而宋孝宗即位後力圖收復中原,雖經過“隆興北伐”的慘敗,但並沒有改變其收復山河的壯志。就在“隆興和議”簽訂的第二年,宋孝宗改元“乾道”,任用王淮理財備戰。

結語

《高麗史》中記載,1173年(宋乾道九年,高麗明宗三年)宋朝遣商人徐德榮前往高麗一事,大概就與金朝有著密切關聯,但並沒有得到高麗的積極迴應。此後,宋朝與高麗便徹底斷絕往來,這表明高麗與金朝聘問的平穩發展是宋麗聘問逐步走向終結的前奏。

4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歐債危機2.0來襲,這次的風暴眼是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