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談及北宋,許多人都會想到北宋繁榮富強的經濟文化,亦會想到北宋自開國之帝宋太祖趙匡胤所行之國策“重文抑武”以及後期所奉行的以金錢換取和平,“守內虛外”對外國策。

太祖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靠兵變建立大宋王朝,故此在宋王朝建立之後,太祖趙匡胤便採用“杯酒釋兵權”,改革官制,收攏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等方法將權力盡數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其本身靠兵變出家,太祖心中十分清楚武力能給一個國家帶來多大的動盪,武將能給一個原本和平的國家帶來多大的影響,故在上位之後便逐漸起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而燕雲隸屬於河北一地,其可以算是一塊最適宜養馬的地方,其地屬平原,雨水豐富,有豐富的馬草料,是非常適合戰馬生長的環境。

但在北宋未建中原還處於後晉時,燕雲此地已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所奪走,北宋建立後,失了燕雲這塊養育馬匹的風水寶地,導致北宋的馬政之況越加低下。

但這並不是北宋馬政衰敗的根本原因,中原領土廣闊,即使丟了燕雲之地,亦存在別的適宜養馬的地段並非無可代替。那麼究竟是為何北宋馬政會衰敗?

原因其實很簡單。北宋馬政衰敗,乃是當朝統治者的決策。

一、北宋馬政制度的運行

在偌大的宋王朝領土內,除卻早期後晉燕雲這一塊十分適宜養馬的養馬地,在西北、南方等地帶也均設有養馬之地,這些都得益於戰爭的需要、當權者的重視以及北宋馬政制度的運行。

北宋馬政制度的運行是為保障戰馬、官用馬匹的培育與使用的一種馬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前代,也均設有各種馬政制度,宋朝亦是如此。

北宋初期,太祖趙匡胤建立一套十分完備的馬政制度,設有太僕寺、群牧司、茶馬司等機構進行專門統一化的管理。太僕寺專門掌管皇室之用之馬匹,群牧司專門掌管整個國家所有的馬匹的飼養以及地方的調用等等,茶馬司則主要是起管理市馬及對於生病了的或是已經接近年邁的老馬的處理之用。

故就北宋的馬政制度來看,北宋的馬政的衰敗其實與北宋的馬政的制度本身並無關聯。

二、地理位置於北宋馬政興衰的影響

燕雲之地是後晉一塊十分肥沃的養馬地,雖然北宋依然失去,但在北宋遼闊的疆域內其實也並不只有燕雲這一塊適宜養馬的地段,雖然無法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草原地區相提並論,但就一定數量馬匹的養育還是不成問題的。

我國養馬地區的形成,最初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卻燕雲之地外還有東南地方產馬區、西南產馬區以及關東產馬區等等。在之後太祖趙匡胤愈發重視馬政之後,南方地區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相應建立了養馬區。

北方遊牧民族有豐富的養馬條件,無論是馬源還是養馬的自然條件都較於其他地區都要來的充足,但就北宋,許多的地區所在地理位置雖比不上北方遊牧民族草原地區,但有了充足的政策支持以及長時間花大心血的改良要培養出一定質量的馬匹依舊充滿了可能性。

宋初,北宋各地曾培育出許多質量上佳的馬匹,而後依舊可以對北宋的軍馬問題提供一定的援助。

可見,地理位置與北宋馬政的興衰關係不大。

三、北宋決策者對馬政興衰的影響

北宋的馬政制度健全,地理位置於馬政並未有惡劣的影響,但北宋馬政情況卻愈加衰敗,其關鍵的原因便在於北宋決策者於馬政的態度與政策。

雖太祖趙匡胤制定了非常健全的馬政制度,但隨著北宋社稷的安穩,國內各項制度平穩運行,經濟文化發達繁榮昌盛,北宋的統治階級長期處於和平年代似乎已經忘記了戰爭時期的馬政的重要性。

他們縱情聲色,沉迷於紙醉金迷的浮華之中痴迷享樂,即使有前代奠基者培養的良好的牧馬地馬源以及完備的馬政制度,但當朝的統治階級對於馬政方面確實十分消極而忽視的。

他們對於馬政制度的忽視日益影響著及下的官員的態度,他們所做出的各項於馬政並無好處的政令和決策亦是馬政此後日益衰敗的根本原因。

從馬匹數量上,宋初,太祖趙匡胤高度重視馬政,重視馬匹的生長條件並且人為的培育出了一片十分利於馬匹培育的養馬地,也因為當權者對於馬政的高度重視,年馬匹數量在這一時期急速上升,滿足了北宋戰爭軍事以及日常之用。

而到了宋真宗時期年馬匹量僅僅只剩二十餘萬匹,至宋仁宗之後,北宋馬政情況日益低下,這也從側面說明北宋的統治階級於馬政的態度是十分不重視且忽視消極的。

從對外政策上,北宋多采取忍辱苟安,守內虛外的態度,於對外戰爭的態度是十分消極怠工的,他們寄希望於用金銀布匹來換取和平,認為一時的金銀布匹的損失換來長久的和平是一件非常之前的買賣。

馬政或多或少於對外戰爭、軍事掛鉤,宋代統治階層對外戰爭的態度是消極的,這種態度難免也聯繫到了馬政之中。因馬政情況不佳,北宋軍隊向朝廷中央持續上報讓統治階級覺得厭煩,愈發的忽視馬政。

到了後來,北宋與遼和談有了所謂的“檀淵之盟”後,北宋進入了一段和平罷戰的時期,戰馬的需求暫時平息。統治階層於馬政的態度不重視甚至是忽視,這種態度亦會影響朝廷的風聲,於是在這段和平期間朝廷許多官員又提起了想要罷免馬政制度的想法。

國內行政偏向的“重文輕武”,軍事戰略的“守內虛外”,政治體制上的“重內輕外”。宋朝的統治階層歷代便有一種逃避式的想法,在這樣的想法下下行的均是帶有躲避性質的決策,這也是北宋馬政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政不佳,年馬匹量跟不上,朝廷官員便提出了“以步制騎”的想法,想要用步兵代替騎兵的軍事佈置。這種想法從根本上來說便是一種帶有防禦意味的軍事態度。

眾所周知,步兵在戰場上的傷亡率是非常大的,騎兵的戰鬥力非常之高,想要用步兵來代替騎兵便是以步兵的高死亡率來抵抗騎兵的高戰鬥力,這顯然就是一種逃避現實問題的想法,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北宋馬政的衰敗速度。

四、總結

燕雲養馬之地是中原養馬場地最肥沃的一塊,雖北宋不曾獲其得益,但這也並不是北宋馬政衰敗或是興盛的原因,環境、馬源、地理位置才是北宋馬政衰敗需反思的原因。

馬政之衰,北宋統治階層的決策是關鍵因素,即使有完備的馬政制度的保障,有一定數量的馬源,有適宜的養馬場地,但若是決策者所下的決策無益於馬政甚至是加速了馬政的衰敗,一切的制度,一切的環境因素若沒有決策者的所下的決策的驅使行之一切均是無用之功。

4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要選邊站美國?拜登與沙特簽署18項協議,美俄博弈再添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