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複雜的階級鬥爭中發生很大的變化。當時王室衰微,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係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千秋萬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化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等。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籃;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至聖)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

1、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這裡的“禮”指的是周朝的禮樂制度,認為"周禮"是實現政治抱負的理想大道。

2、在教育上孔子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3、民本思想,孔子主張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後人稱為"六經"。其中《樂》後來亡佚了,現存《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

孟子(亞聖)

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述聖)的弟子。

1、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諸侯都認為不合時宜。

2、倫理觀是"性本善"。

著作:《孟子》。

荀子

荀子名況,當時的人尊他為荀卿。

1、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

2、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性惡論,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

著作《荀子》?。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6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歐盟一票否決權遭質疑,朔爾茨拿地緣政治做文章,德國野心已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