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讀詩,猶如摘星攬月,飄逸無窮。寫詩又似濃彩重墨,換宇蒼穹。字字珠璣,耐良回尋。不能說詩是生命的全部,但詩肯定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會帶著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前人“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不完美,體驗鄉村“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小確幸,不問前程,不問過往,品讀他人的詩情,恬淡自身的心境!在有意無意間探尋那些詩人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詩與遠方。——桐語

喜歡詩的押韻和淡雅,也喜歡《詩經》的易換澄明,特別是豳風七篇中更喜歡其中的《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也是最為大家所詳熟的。豳(音bīn)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陝西彬縣,這裡是一部沒有編年的史軸,也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史書。有人說,到彬縣看黃土有多厚,就知道彬縣歷史文化的積澱有多深,從公劉建治立“豳”開始考證,有史實追溯可稽。也有人說,到彬縣看古蹟名勝,就知道彬縣積澱了眾多震爍寰宇、穿越時空的古蹟名勝,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化育了風光旖旎的自然神秀,它會讓你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豳風七月》雖然是西周時期豳地的詩歌,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中最經典的部分,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所言皆為農桑稼穡之事,記錄從春耕到冬藏,反映西周豳地的生產狀況和風土人情,描寫農家辛勤力作的情景,情感質樸,把月份與二十四節氣結合在一起,生活氣息極為濃厚,形象生動鮮明而細膩。

這首詩宛如一幅農事速寫的連環畫,在每幅畫裡都拂去了輕掩多年的塵埃,露出了曼妙的身形,也敞開了塵封已久的歷史文化。雖寥寥數筆,但無論是環境還是人物,筆筆都是生動的敘事,抒情的寫真,將人物景緻書寫得渾然一體,有種置身其中的畫面感,那種寫實的氛圍更是令人久久徘徊在其中。

詩中反映的勞動場景與頤和園西堤豳風橋西面耕織圖中水鄉澤國、男耕女織的表現內容十分吻合。頤和園西堤上的這座亭橋之所以提名為"豳風橋",應該就是意指這是一座飽覽田園風光的橋,代表著當時清帝王注重農桑的理政思想。

豳風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可惜的是,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焚掠,豳風橋以及周邊的耕織圖景區同園內其它建築一起被毀滅殆盡,僅存一塊乾隆皇帝御筆欽題的“耕織圖”石碑。1886年,慈禧在重修頤和園時,以辦海軍為名,在當年耕織圖景區的廢墟上興建了昆明湖水操學堂。1988年以後,耕織圖景區開始逐步復建,復建後的大部分景點已經對外開放。

豳風橋原名桑薴橋,因慈禧的丈夫咸豐,名為奕濘,因桑薴音同“喪主”,橋名中的“薴”字又與咸豐皇帝的名字奕詝同音,於是便沿用桑薴橋的原意,改橋名為豳風橋,主要以河湖、稻田、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據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豳風橋周圍尚有許多株數百年的老桑樹,後因修建工程以及自然死亡,現已剩存寥寥無幾。時至今日,豳風橋周圍活著的少量百年以上的老桑樹,依舊是茂盛如初,成為見證那段歷史的證物。

橋西有耕織圖、蠶神廟、織染局、絡絲房、水村居等頗具江南水鄉風韻的田園村舍,與橋的名稱十分貼切。而在這裡起著重要角色的耕織圖景區,更是具有濃濃的江南田園水鄉風情。農忙時節,站在豳風橋上,可以近距離感受田園水鄉一派繁忙豐收的景像,體會其中的煙火氣息與詩情畫意。

在北京以詩經“豳風”命名的不止此橋,如果去過動物園,也許會注意到動物園有一家餐廳名曰“豳風堂”,可以說它與豳風橋如出一轍,《閒話西郊》中有記載說:"豳風堂建敞,藻繪鮮華"。堂額書"豳風堂"。聯書:雲巒四起迎宸幄,水村千重繞御筵。堂前有文冠樹數株,為珍奇之品。其後土山林木茂密,風景幽雅。院外沿荷花池旁設茶座。在此品茗觀荷,別有風味。可以想像這是一種何等的愜意。豳風堂與豳風橋其名都是取自《詩經》,借景相關農事,詩意繫於長河,風景有殊,意境相似,一個品茗,一個品景,意蘊悠長。

豳風橋位於西堤北段界湖橋南,在界湖橋和玉帶橋之間,是西堤從北至南的第二座橋,是西堤六橋中唯一 一座長方形的屋橋,橋上有木構重簷四脊攢尖長方頂橋亭,面闊三間,橋洞設計極為特別,中間的橋洞為方形,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是西堤現存最大的一座亭橋。造型優美,古色古香,具有很好的觀賞性。和清宴舫旁邊的荇橋有些相似,但比荇橋的橋亭更長。由於豳風橋西有一個涵洞,此橋又與北長河(玉河)直流連通。

長河是一條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河流,昆明湖為京杭大運河提供水源,是大運河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園之初,乾隆皇帝將香山、玉泉山的水通過引水工程匯聚於昆明湖,再通過頤和園中的水閘、涵洞、河流等向東部輸送,最終形成了香山玉泉山-昆明湖-長河-護城河-通惠河-大運河這一立體水系。

作為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頤和園可謂是不虛此名,清代帝后御舟以昆明湖為中心,西北從玉帶橋可達玉泉山靜明園,東南從繡漪橋直通西直門倚虹堂。長河——昆明湖——玉河一線,成為連接北京城與西郊諸多名勝的皇家水上航線,它像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鍊把古都北京的許多文化古蹟和現代化的大型文化設施串聯在一起,同時被串聯起來的還有豳風堂與豳風橋,時至今日,在風光秀麗的長河流經的地方,由於頤和園這一咽喉要道的參與,使玉河的水在頤和園內的小橋下蜿蜒經流,最終流入昆明湖。

這裡亭水相繞,橋水相依;這裡橋因水而清,水因亭而秀;這裡四季風光不一,各季景色別具風魅,無論是晨曦中那種低保和的暗藍,還是日暮後耀眼的洋紅都美的徹底,撩人魂魄。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飄雪的午後,更可以靜謐成詩,無不入畫。

豳風橋周圍視野極為開闊,站在寬大的橋亭上,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南湖島一覽無餘,橋西面大片的蘆葦,會在秋天裡發出逼人的橘豔,夏天的時候滿目的青綠荷叢。向東可近距離欣賞萬壽山西部,尤其是佛香閣的雄姿美景,山下湖邊的頤和清晏舫清晰可見。向東南遠眺,昆明湖水如絹如練,南湖島若隱若現,美如仙境。向西,古時的田園水鄉近在眼前,現今的古柳新桑交相襯映。在湖水平靜的時候,在西面不遠處向東眺望,可見佛香閣高塔立於橋亭之中,與橋亭同時入水如鏡,這隻古塔屹立在北京將近四百年,與之陪伴,不捨晝夜,形影不離。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心生詩境,空念間吟誦出一首即興小闋“無恙豳風新雨後,一枝塔影映橋中”。

走進頤和園探訪古人古韻,走近豳風橋重溫古老的《詩經》,那首膾炙人口的《七月流火》,在這個七月,在這樣如火的季節裡越發的灼熱和真實,站在橋上看著堤岸綠草流青、柳絲輕蕩。想象著當年前人站在橋頭吟詩賦詞的情景,看著眼前絡繹不絕的遊人,有一些浮想,也有一種感動。突然發現這座橋在我的鏡頭裡已經不再是一座建築,它早已幻化成了一張泛黃的扉頁,像一曲謝了幕的輓歌,更像是一段沉澱了無數歲月的長河……!

6
最新評論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火鍋餐飲品牌,該如何正確選擇營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