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今天聊聊《道德經》第34章,先來看一下帛書版原文:

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慾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一、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這是再講‘道’無處不在,且周遍萬物。左之右之,無不通之。

《易經》裡的“天行健”,說明道一直在運行,天道不息則久。

《中庸》裡說:“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萬物也如此,各在其位,井井有條。

對應在人身上則是‘心即道也’,則如孟子所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必有事焉”說的就是,心之本體是活潑潑的存在。但如果心不得其中正,則要心不忘,且不要助長。

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心在遇事時,必然會隨感而發,所以是“必有事焉”。

但很多人修士,靜心打坐,只想息心止念。但忘了心是活潑潑的,正如“天行健”一樣。

我們息心止念,息的是私心妄念,但本心發出的正念不能息,否則就會落入佛家所說的“頑空”。

道生一,一生二,才分左右,才有下文的名之大小。

二、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前面老子講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如果不退,即是為名,莊子說:“聖人無名”,無名才是道,所以老子才說:“道恆無名”。

再者,不肯退其身,一定是心中有為己之私慾,為了一份名聲?還是為了錢財?不管為了什麼,已經不是自然無為之道了。

老子說:“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成功遂事」之後,須得退其身,外其身,才能「弗名有也」。

「弗名」即是‘無名’,無名才能有萬物之妙用,故曰「弗名有也」。

5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現在的文玩圈賣的,已經不是文玩了,而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