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平均薪酬較高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具體到平安銀行來說,2021年員工平均薪酬53萬,高管平均薪酬更是高達177.29萬之多,這讓很大深耕服務業、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找不到存在感。
前段時間某證券公司的家屬曝出90後老公月薪8.25萬,一時間引發了巨大反響,財政部更是緊急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對國有金融企業從業人員薪資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而事實上,儘管平安銀行也屬於金融行業、儘管去年平均薪資53萬,但其實在員工薪酬方面,平安銀行還是有很大自主權的,畢竟它是股份制銀行,本質上不屬於國有金融企業,理論上基於營收,薪酬自主度還是很大的,薪酬發放多少是“家事”。
然而事情要兩面性地看待,對於平安這類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早在2010年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中就要求“基本薪酬一般不高於其薪酬總額的35%”。
反觀平安銀行的薪資構成,一般薪資包的60%是基本薪酬,另外40%是月度獎金和年度獎金。也就是說距離“指引”要求的“基本薪酬不高於總薪酬的35%”,平安銀行60%的基本薪酬實際上已經“超綱”了。
雖說“指引”的“強制性要求”弱一些,與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無法同日而語,終歸是“建議或指引”。
但作為全國大型股份制銀行、作為金融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平安銀行如此明顯地背離“指引”的要求,還是有必要說道說道的。
就在最近,關於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從業人員降薪40%”的消息開始流傳開來,據從業人員表述,假設之前定的年薪包是30萬,那麼18萬(60%)的基本薪資仍每月發放,但12萬(40%)的月度和年度獎金中,月度獎金則按6成(即降薪40%)發放,甚至年度獎金存在“撲空”的可能性。
當然,這40%的降薪並未得到平安銀行官方的證實,但總部部分零售部門的員工表示已經體現在了“工資條”上,至於少發的40%的月度獎金能否會在發放年度獎金時補發,存在不確定性。
不僅是零售業務從業員工,有對公業務的從業人員表示,提高了KPI的考核,若完成不了KPI考核,相當於變相降薪了。
由此可見,雖說全面降薪40%有言過其實的成分,即並非所有部門、所有地區、所有從業人員均調降40%,但部分從業人員直接或間接的降薪恐怕是事實,至少當月獎金存在扣減的情況。
平安銀行部分從業人員為什麼會降薪?是否意味著銀行業全面降薪已經來臨?
如果單從平安銀行近期資產規模和盈利、淨利潤的表現來看,降薪似乎有說不過去的地方,比如今年3月份較去年年底,資產規模漲到了5.12萬億,而今年第一季度的盈利和歸母淨利潤也都有所增加,分別漲10.6%和26.8%。
由此可見,在盈利和歸母淨利潤“雙豐收”的大背景下,此時給予薪酬調降似乎不是一個合理的窗口期。
但如果細緻分析各項財務數據,調降薪資似乎又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口袋銀行APP月活下滑、逾期貸款率上升、住房貸款投放量下降、基金代銷收入下滑、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下滑等等,這些數據的下滑撐不起較高的薪酬似乎也是事實。
另一方面,此次被曝出調降的基本都是零售業務的員工,而自2016年平安銀行建立了轉向零售業務的戰略之後,雖說零售收入一舉超過對公業務佔到總收入的近6成,但2019年-2021年的這3年時間裡,相較於2017年-2018年零售業務的快速增長,近3年零售業務的增速明顯遇到了瓶頸,有放慢之趨勢。
所以調降零售從業人員40%的月度獎金是否是出於“激勵”?不排除這種可能,畢竟調降並非大範圍的。
有人可能認為此次平安銀行調降40%薪酬目的是為了迎合前段時間財政部“通知”的要求,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極小,畢竟平安銀行並非國有六大行之一,而該“通知”雖然提出了薪資管理的進一步要求,但畢竟針對的是“國有金融企業”,倘若是為了迎合“通知”的條條框框,打響第一槍的也不應該是平安銀行這類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而應該是中農工建交這類國有銀行。
因此,細說起來,平安這次針對部分員工直接或變相的“降薪”,應該不具有行業代表性。更多的是出於當下零售行業的表現不佳,或者說更多是出於通過調降薪資來帶動零售業務員工的積極性,說不定後期扣發的月度獎金還能在年末補發。
所以說這次平安銀行調降40%薪酬是打響了銀行業降薪的第一槍,這一論調想必是言過其實了。
不過從長遠角度考量,目前的銀行業已經大不如前,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同時,業務擴展和盈利能力、賺錢效應已經大不如前幾年了,甚至有“夕陽產業”的趨勢。
從這一趨勢來看,未來出於削減運營成本的考量,不排除其他銀行跟進降薪的可能性,至於何時到來,那就要看整個銀行業的業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