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自自己用著省錢,分享朋友賺錢”的社交電商模式近幾年來一直處於風口,特別是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你願意或者不願意,它都那麼撩撥你的心:經營者與消費者合一、快速裂變、迅速積累資料等等。那麼,究竟什麼是社交電商商業模式呢?它又為什麼會火起來呢?我們一起聊聊。

一、以使用者社交關係連結,造就社交電商

社交電商可以理解為社會化電子商務商業模式,以使用者社交關係連結的銷售模式,其核心優勢是利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工具,使商家和使用者之間快速拉近關係,打破原來傳統的營銷模式,從拉近到轉化變現發生質的變化。

社交電商,是藉助社交網站、SNS、微信、微博、社交媒介、網路媒介的傳播途徑,通過社互動動、使用者自生內容等手段來輔助商品的購買和銷售行為,並將關注、分享、溝通、討論、互動等社交化的元素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現象。

通俗來講,就是通過時下流行的社交工具和粉絲社群做社互動動,來輔助商品的銷售,就是社交電商!

社交電商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重社交網路運營,以粉絲經濟的關注、社交工具的溝通、自媒體內容的分享、社群的傳播裂變、以互動性為核心,多維度流量聚合形成的社交零售模式。

通過社交電商,你拿到的是一個一個你信任的人推薦給你的產品,這份信任不是基於產品,而是基於個人信譽為背書,產品如果出了問題,你賣給我的,我就找你。認同產品之前先認同人,也是社交電商的魅力所在。

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流量的紅利越來越少,獲取流量的成本日漸走高,傳統電商即將面臨流量的困境,而社交電商,從野蠻式生長到現在發展成熟,社交電商正在掀起一場浪潮,成為電商行業新的發展趨勢。

二、“人、貨、場”重構,火了社交電商

從蘋果到小米;從芙蓉姐姐到李佳琦;從“雕爺牛腩”到“外婆家”;從羅振宇到吳曉波……這些都是粉絲經濟創造的奇蹟。

價值變現是粉絲經濟最直接的體現,而粉絲經濟的背後,是基於信任。

消費者信任吳曉波的商業觀察,信任羅振宇的獨到見解,所以才能夠帶來流量,進而商業變現。因此,粉絲經濟的本質,是對社交關係的一次價值確定,而基於這種社交關係,“社交電商”這一概念大火。

聊社交電商,就不能不提“人、貨、場”,社交電商的本質是對“人、貨、場”的重構。

1、從“人”的角度講,素人化、私域化,無數的小眾崛起。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前,都是明星代言,大明星、大廣告、大投放,成就一個又一個的品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你身邊的老師同學、健身教練、甚至你的叔叔嬸子,廣場舞的大媽,湖邊釣魚的大爺,都可能給你推薦各種專業產品。這其實可以理解為“粉絲經濟”的衍化版,如果說粉絲經濟是KOL(關鍵意見領袖),那麼社交電商就是無數個KOC——關鍵意見消費者。

KOC是素人,就在你身邊,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你對他們更熟悉,所以也更信任。同樣,你自己也是別人的KOC,如果你遇到好用的面膜,你會忍不住發到你的閨蜜群裡;你買到一個好看的衣服,同事看到後也會跟你要購買連結;你吃到一次好吃的牛排,你會發個朋友圈,還得拍個抖音秀一下,分享一下。無形中你就成了KOC,而你所影響到的這些人,就是你的“私域流量”,當然也是未被開發的。80後愛刷BBS和陌陌,90後喜歡加入興趣小組,B站、KEEP、毒App、悅跑圈等,這些都屬於“圈層社交”,其中有著大量的“私域流量”。

2、從“貨”的角度講,“小而美”“個性化”,產品也越來越去中心化。

工業時代,品牌都是巨頭,可口可樂、寶潔、尼康等等,追求的是福斯,普度眾生,是以品牌為中心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品牌是越來越多的“小而美”,是小眾品牌,人群更細分,關係更鐵,是以社群為中心的。而且這些小眾品牌還不斷在細分領域向巨頭髮起挑戰,切割大象們的市場份額。這些“小而美”的產品,除了越來越“有個性”,也更有“價效比”,滿足新消費者們越來越“理性”的消費訴求。

3、從“場”的角度講,公域流量走向私域流量,領域制勝。

電商經過十數年的發展,早就不再侷限於四大平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社交”越來越強,“電商”越來越弱,電商領域的流量,從公共平臺,越來越多地轉向私人領域。因而帶有社交基因的電商,更能借助“圈層社交”,挖掘到“私域流量”,從“人、貨、場”的角度,都更高效和優化,這也就是為什麼“社交電商”越來越火的原因。

三、從老到少,跨越一個甲子的社交新消費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消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貨-場-人”轉變為“人-貨-場”,隨之到來的是新的消費正規化,即:社交+消費+場景+電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切以“人”為中心,那麼作為企業或者品牌,就必須放下身段去研究“人”,從這些“人”的關鍵詞,找到品牌共鳴,變“人”為“粉”,通過持續的內容打造,進而實現銷售轉化。那麼關於這些“人”,又有哪些關鍵詞呢?筆者通過多年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凝結成了下面這些關於“人”的關鍵詞。

● 00、10後社交新消費關鍵詞:驕傲、個性、開放、情緒、體驗、創造;

● 90後社交新消費關鍵詞:負債、小眾、獨立、感情、知識、分享;

● 80後社交新消費關鍵詞:壓力、包容、孤獨、情懷、學識、夢想;

● 70後社交新消費關鍵詞:精神、福斯、協作、情感、經歷、現實;

● 60後社交新消費關鍵詞:信仰、普適、防備、情懷、閱歷、實際。

通過上面跨越了一個甲子的關於“人”的關鍵詞,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每個時代的情懷,每個時代的共性與個性,進而能夠在對應的消費時代裡,發掘出價值所在。

社交新消費的終極意義在於如何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因為時間越來越值錢,傾向在賦予時間更多意義的方向上買單。擁有社交價值的消費便是讓你在同一時間內既擁有良好的購物體驗,還能享受種草拔草的快感,這就是賦予使用者時間更多的意義,才會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

社交新消費的發展趨勢在於價值觀的融合,商家與消費者會有一種“價值觀融合”,即在價值認知、生活方式上不斷尋求共識,而不是商家單方面去猜測、引導消費者的需求。

四、從電商發展的四個階段,看社交電商發展的價值

➢ 電商1.0階段:是1999年開始的以易趣、淘寶等平臺為代表的C2C模式,是傳統企業初步觸網時代,最終以淘寶的免費模式成就了淘寶的商業帝國;

➢ 電商2.0階段:是平臺電商時代,B2C模式,以2008年天貓、京東兩大電商平臺;

的出現為代表,通過優質大牌商品、豐富品類,完善服務保障,迅速積累大批使用者;

➢ 電商3.0階段:是2013年出現的社群電商O2O模式,移動支付的出現,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的結合在社群得到了充分驗證,各行業開始了線上線下的融合;

➢ 電商4.0階段:是以微商、拼多多、雲集等社交電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也是與傳統電商有差異的社交時代,其改變了傳統電商獲取流量的方式,通過社交分享的途徑迅速突圍。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的成熟,流量趨勢的轉變,電商還會出現5.0階段,也會誕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電商始終會在企業追逐流量中發展變化,始終為方便使用者滿足需求而存在,電商的模式變化也是與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技術條件息息相關的,最終受益的還是使用者。

社交電商終究是商業的一種形態,商業的最終價值就在於發現需求,滿足需求,創造需求。最快的馬被汽車淘汰,驛站被快遞淘汰,按鍵手機被智慧手機淘汰,沒有電商使用者只能去商場購買商品,社交電商沒出來前使用者只能去傳統電商平臺購買商品。

電商重構了傳統渠道的人貨場,社交電商重構了使用者購買行為路徑,未來大有可為,隨著新技術、新應用的發展,更值得每一家企業、每一個人參與 。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誰能顛覆微信的社交霸權?微信: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