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去年,Netflix出品了一部火爆全球的電視劇,名字叫做《魷魚遊戲》。此劇開播僅一個月就登頂Netflix有史以來收視人數最多的電視劇,全球收視戶數超過1.32億。

《魷魚遊戲》講述了456名為生活所困的人,突然接到神秘邀請,去參加一場名為“魷魚遊戲”的生存遊戲,這個遊戲一共有6個關卡,每一個關卡都以童年遊戲為主題,勝利者將會獲得456億韓元(摺合人民幣2.33億元)的鉅額獎勵。這6個關卡包含的遊戲分別是“一二三木頭人”、“摳糖餅”、“拔河”、“打彈珠”、“走玻璃橋”和“魷魚遊戲”。

然而,在童年遊戲的外表下,本質上是一場生存遊戲——456個因犯罪、貪婪、頹廢等個人原因被命運前途橫掃出局的邊緣人,在走投無路之際被神秘組織以鉅額獎金為誘餌走進了“大逃殺”的密室。雖然終極獎金高達456億韓元,但要獲得獎金、走出密室,代價是其餘455人的生命。

《魷魚遊戲》在現實中有一個類似的版本,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羅伯斯山洞實驗。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穆扎弗·謝里夫拿到一筆3.8萬美元的科研經費,他打算利用這筆經費做一項關於人類偏見和群體矛盾根源的實驗。

1954年,謝里夫精心挑選了22個智商、身高、體重和家庭背景類似的小學生,將他們帶到俄克拉荷馬州的羅伯斯山洞州立公園參加一個夏令營。這群小學生都來自於中產家庭,智力均處於中等水平。他們之間互不相識,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參加一項實驗,更不知道背後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在跟蹤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

夏令營為期3周,謝里夫的實驗也正好分為3個階段。

第一週,在這群小學生入住夏令營之前,謝里夫隨機將他們分成兩組,這兩組的成員都不知道有另外一個小組的存在,只知道自己組裡的成員。抵達夏令營之後,為了讓孩子們彼此之間儘快熟悉起來,謝里夫為他們安排了一些集體活動和遊戲,比如徒步旅行、游泳等。謝里夫還為孩子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尋寶遊戲,獎金為10美元。

幾天以後,同一小組的成員之間變得彼此熟悉和親切起來,他們還給自己的團隊取了名字,分別是響尾蛇隊和老鷹隊。他們還將團隊的名字印在襯衫和旗子上。同時,每個團隊內部都自發地出現了領導、等級和制度。

第二週,兩組人第一次發現了對方的存在。不久之後,響尾蛇隊和老鷹隊的成員之間發生了一些語言上的衝突。

謝里夫決定設置一些團隊競爭比賽來升級他們之間的衝突,包括拔河、橄欖球賽、棒球比賽等,獲勝的一方將會獲得豐厚的獎勵。實際上,這些比賽與《魷魚遊戲》中的遊戲類似,都是參與者之間的零和博弈。

第一場拔河比賽,響尾蛇隊獲得勝利。老鷹隊成員當場撕毀了響尾蛇隊的旗子,響尾蛇隊成員也不甘示弱,雙方扭打在一起。

第二天,橄欖球比賽和棒球比賽繼續進行,經過調整後的老鷹隊連下兩城,贏得豐厚的獎品。當天晚上,響尾蛇隊成員偷偷跑到老鷹隊的營地,趁他們睡覺的時候發起襲擊,撕爛他們的蚊帳、搶走他們的漫畫和衣服。次日早上,老鷹隊成員拿著棍棒前往響尾蛇營地復仇,他們砸毀了營地中的一切。

比賽還在進行,兩個隊伍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在全部比賽結束後,響尾蛇隊獲得了總分第一,贏得了最終的大獎。響尾蛇隊在賽場上插上自己的旗子,將整個賽場據為己有。隨後兩個隊伍開始相互咒罵,還唱著侮辱對方的歌曲。不久之後,兩個隊伍就拒絕在同一個房間裡吃飯了。

實驗進行到這裡,謝里夫感嘆道:“他們原本長大之後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沒想到竟會變成這樣邪惡而醜陋的人!”

第三週,謝里夫嘗試讓兩個組的孩子和好。跟往常一樣,他以夏令營組織者的身份安排兩支隊伍的成員在一起看電影和放鞭炮,不過這似乎沒有起到作用。

於是,謝里夫決定為這兩組孩子設立共同的超常目標。所謂“超常目標”是指所有群體必須通力合作才能確保生存的共同目標。謝里夫把這群孩子帶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並給了他們很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第一個問題,孩子們被告知一些破壞者蓄意襲擊了他們的供水系統。在兩組人成功合力掃除一個水龍頭旁的障礙後,第一粒和平的種子被播下了。

第二個問題,兩組人需要湊錢去看一場電影。他們選定了一部大家都願意看的電影。當天晚上,兩組人又一次聚在一起吃飯了。

後面幾天,孩子們又“意外地”遭遇了更多的問題,但他們都通過密切合作解決了這些問題。兩組成員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好,響尾蛇隊甚至還掏出了比賽中贏得的5美元,請老鷹隊的小夥伴們喝飲料。

夏令營結束之後,所有孩子決定坐同一輛大巴回家,他們終於和解了。

對於羅伯斯山洞實驗的結果,謝里夫非常滿意,他將實驗中得到的數據整理起來,提出了經典的現實衝突論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天發生在世界各地各種大大小小的衝突,最根本的解釋是競爭。也就是說,當人們爭奪稀缺資源時,不同群體之間的敵對情緒就會增加,從而導致衝突的發生。而要想克服不同團體之間的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高質量的合作。

謝里夫將實驗成果發表成論文之後,他的個人聲譽扶搖直上,成為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而羅伯斯山洞實驗作為現實衝突理論的經典案例也被寫進心理學教科書。

然而,這看似皆大歡喜的一切,卻在多年之後迎來反轉。2018年,當年謝里夫的助手出書揭露了羅伯斯山洞實驗不為人知的內幕。

原來,在羅伯斯山洞實驗的前一年,謝里夫曾經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實驗的參與者同樣是22個正在上五年級的小學生,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兩組的孩子在競爭開始之前,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互相認識並建立友情。

一週之後,原本要好的朋友被分到不同的組裡。謝里夫以為,不管他們之前的友誼多麼深厚,一旦發生有關切身利益的競爭,那些所謂的友誼都將不堪一擊。

然而,實驗的結果令謝里夫大跌眼鏡,劇情完全沒有按照他的設想發展。兩支隊伍在競爭和比賽中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仇恨和對立。為了讓兩隊之間互相仇視,謝里夫甚至以上帝視角故意製造裂痕,他偷偷拿走孩子們的衣服,打破一個孩子帶來的吉他和行李箱。

儘管被分到兩個不同的小組,但孩子們並未忘記彼此之間的友誼,他們通過溝通和推理,甚至為營地出現的怪事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並懷疑有人在背後搗亂,進一步推測搗亂者正是實驗者謝里夫。有一個孩子還機智地挑明瞭實驗者的用意:“你們大概就是想看我們的反應吧?”

實驗結果與自己的理論研究完全背離,謝里夫沮喪至極。當天晚上,謝里夫喝到爛醉,還差點動手打了實驗助手。

有了這次實驗失敗的教訓,謝里夫才精心“操縱”了第二年的羅伯斯山洞實驗。但是,在羅伯斯山洞實驗大獲成功之後,謝里夫絕口不提之前失敗的實驗。

所以,在實驗中一步一步走向邪惡的人,到底是誰呢?

4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清朝文人記載劉公島有70多家青樓,北洋水師是被這些青樓摧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