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說起潛水航母,大家多半會優先想到日本的潛特型(伊-400型)潛艇。如果你對日本潛艇比較瞭解的話,巡潛甲型改2型(伊-13型)潛艇也算是潛水航母,該型艇外觀非常類似於潛特型,但是隻搭載2架“晴嵐”。伊-400型開工於1943年,伊-13型作為追加改進型1944年才開工,但不管哪種,對於日軍來說都屬於高度機密的艦艇之一。雖不敢說像大和級那樣保密到如此程度——普通日本民眾直到二戰後才知道本國曾建造過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可也絕不是隨便能夠接觸到的東西。

但是日本的《科學畫報》1944年5月號卻刊登了一件特殊的作品——“未來的潛水航母”——在“小松崎機械—未來的軍艦”板塊,來自於當時著名的軍事科普作者小松崎茂。作為日本著名的插畫作家,田宮模型早期的很多封繪也出自小松崎之手,他的插畫在《科學畫報》中很受歡迎,其地位類似於我國著名軍事科普作家胡其道或者陳應明老先生。

插畫的原文說明是這樣的:

“這是潛水航空母艦的雄姿,其搭載的雙發水上攻擊機可在敵區附近飛行,發揮空襲雷擊的威力,後方有裝備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炮塔,搭載機被放在中央的機庫下,搭載約3架。它的水上排水量7000噸,水上航速26節,艇體上的塗料無法反射敵人電波探測器發出的電波。”

這個方案畫的作者是各位讀者久等了的小松崎茂!

二戰爆發前英國曾經在M2號潛艇上進行過載機彈射起飛試驗,日本媒體進行過廣泛報道,所以說潛艇攜帶飛機這個操作在日本民眾看來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兒。M2號潛艇屬於英國皇家海軍裝備305毫米重炮的M級潛艇,因為大口徑火炮不好使,才改為了機庫。不過仔細看看小松崎茂這個設計圖的說明和插畫,還別有一番意思。

按照小松崎的設計,該艇可以搭載3架雙發轟炸機(其實圖上他畫的是帶雙浮筒的一式陸攻)——搭載數與伊-400型一樣。該艇的艦載機可進行魚雷攻擊,“晴嵐”也具備這個能力。細看該艇的上層建築,機庫、火炮等位置的總體佈局都與伊-400有相似之處。至於排水量,可以簡單分析如下——1930年服役的海大4型(伊-61型)潛艇日本軍方公佈的水上排水量為1654噸;伊-400型擴大了大約一倍,水上排水量達到3530噸;而未來的潛水航母水上噸位在7000噸左右,幾乎又是在伊-400的基礎上擴大了一倍——這個噸位資料感覺是參考了伊-400型。

《科學畫報》中“未來的武器”板塊其實是一個系列,其他的文章還有“裝有動力甲板的未來航空母艦”、“未來的戰列艦”、“未來的航空戰列艦”、“未來的航空巡洋艦”等等,但是隻有未來的潛水航母用了一整頁,並且如此接近現役機密裝備。後世日本有學者認為,像《科學畫報》這樣的官方刊物肯定有軍方背景,也許小松崎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伊-400型潛艇,所以兩者的總體設計才比較接近。不過要是直接畫出來,怕是軍方不會讓他過審,因此小松崎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東西。

《科學畫報》中“小松崎機械”有好多板塊,除了“未來的武器”還有“過去的武器”。在一些設計圖中能夠看出,小松崎對於在露天的位置安裝天幕非常熱心,因此在設計潛水航母時,他也在機庫外加裝了一個延伸到艇首的“掩蓋”。不過這個天幕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修型,以提高航速。

在二戰時期,潛艇具有26節的航速,無論在水上還是水下都絕對屬於制霸全球的資料。伊-400型水上航速最快不過18.7節,水下只有6.5節;至於203毫米炮塔,明顯受到法國著名的“絮庫夫”號影響。有趣的是,小松崎對於潛艇最核心的潛深、水下續航力等方面卻沒有任何說明。當時最先進的水下航行裝置是通氣管,日本海軍稱為“水下充電裝置”,1943年10月日本從德國獲得全套資料,1944年中旬裝艇試驗,1945年初才開始批次裝備潛艇部隊,小松崎不知道這東西也屬正常。

如圖所見,可以看出小松崎為他的潛水航母安裝了電波探知機(逆探),要知道當時這可是剛剛研製成功不久的新式電子裝備。而且對於降低“暴露率”的問題,小松崎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他的方案是使用隱身塗料。當然這在1944年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現在可不一樣,各型隱身裝備上正在大量使用。

作為事後諸葛亮,我們可以透過“潛水航母”的插畫推斷出日本海軍當時應該有類似裝備。不過美軍可能不會想到,日本人花費巨資建造類似於伊-400這樣的大型潛艇,只是為了對美國本土進行小範圍轟炸——當然也可能是為了對美國本土實施細菌作戰。如今回顧這幅插畫,說明保密工作很重要,也許在不經意間,小松崎就不小心洩露了國家的軍事機密。

8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玩弄陰招!美軍突擊運輸機,攜帶隱身巡航導彈,滲透作戰實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