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3月22日,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與世長辭,享年96歲。彭院士是核動力方面的權威專家,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出第一代核潛艇,解決了核潛艇的“有無”問題。

為表達追思緬懷之情,即將上市的第5期《艦船知識》也做出修改,刊發了追憶彭士祿院士的專題文章,回顧彭院士光輝的一生。然而,大家都知道,從1958年核潛艇工程啟動開始,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們的核潛艇技術幾乎停滯不前,這並非科研人員不努力,而是受到了太多現實條件的限制。

時間到了1988至1990年,第一代攻擊核潛艇即將定型,在下一代核潛艇的問題上,也受到了“軍隊發展要忍耐”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核潛艇生產線要不要保留,這本來是個根本就不需要考慮的問題(毫無疑問必須要保留),可是在我國卻差一點被下馬。”(原文詳見《現代艦船》2005年第3期。)

當時,部分配套廠的生產已經停了下來,曾任海軍司令員的高層負責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憂心忡忡地建議總部要重視核潛艇科研生產隊伍的保持問題,“我們在60年代花了大力氣發展核潛艇,把它搞起來了,造了幾艘核潛艇,如果隊伍都散了,以後再搞就很難了。外國的潛艇工廠,國家都是採取特殊措施予以補貼和維持的。潛艇生產共涉及2000多個配套廠家,其中至少200多家關鍵裝置廠,像蒸發器、交換器、冷凝器等生產廠,要想辦法維持。”

他建議最高層“哪怕一年能多給海軍幾個億經費,再多造兩三條也是可以的,如果科研院所不研究潛艇,心思全花在研究民用石油儲罐上,今後打仗怎麼辦?”最高領導隨機拍板“核潛艇生產不能斷。”

1991年6月中旬,海軍召開第三次核潛艇領導小組會議,決定核潛艇部隊從10月1日起正式擔負戰備值班任務。1994年,上級作出重大決策:將第二代核潛艇列入專項計劃。1998年,新型潛艇開工建造。

然而,正是因為現實的制約,本應該在90年代初期啟動,90年代中期建成下水的第二代核潛艇,一直拖拉了七八年後才開始建造。同時,二代艇使用的反應堆還是一代艇的改進型,整體效能並不令人滿意,只能說是“能用”。另一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院士也曾感慨“由於研究專案的下馬,造成我們核潛艇研究中斷了一些時間,好不容易追上來了,又落下一段距離。”

如今,研製第一代核潛艇的4位院士: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僅黃旭華健在。我們在追思老一輩科學家的同時,也應該深刻認識到,海軍的重大核心裝備,必須要有長遠規劃,一旦停滯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11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核武庫有危險!蘇格蘭獨立一旦成真,英國的核潛艇部隊或全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