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印度自主研發的“海琳娜”(Helina)反坦克導彈和“毒蛇”(Dhruvastra)反坦克導彈成功進行測試,準備裝備部隊

“海琳娜”(Helina)(陸軍版)和“毒蛇”(Dhruvastra)(空軍版)反坦克導彈在印度自研的先進輕型直升機(ALH)“北極星”平臺上進行了測試。筆者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兩個型號空射反坦克導彈,有說法是“毒蛇”是“海琳娜”的空軍定製升級型,有可能跟印度奇怪的軍種關係有關,根據1986年印度《陸空軍聯合指導意見》,規定印度陸軍只能擁有5噸級以下的直升機,這一規定導致印度陸軍只能裝備輕型的觀測和聯絡用直升機,而承擔主要運輸和攻擊任務的中型以上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則完全由印度空軍管理。比如從美國買的AH-64E阿帕奇就是印度空軍的。

先進輕型直升機(ALH)“北極星”直升機的效能不算很穩定,但是至少印度陸軍能有(上為海軍下為陸軍,海軍多了一對浮筒),而且印度能自產,也算是“印度製造”的牌面之一。

印度的AH-64E是空軍的,特徵是藍灰色塗裝

未來還要搭載到印度國產輕型戰鬥直升機(LCH)上,注意這塗裝也是空軍的

不過印度陸軍近年來也得到了一些比較重的直升機,不知道是為了聯合作戰改變了規定還是陸空軍之間討價還價的結果。

在沙漠靶場的國產先進輕型直升機平臺上進行了成功的試驗之後,“海琳娜”(Helina )和“毒蛇”(Dhruvastra)空射反坦克導彈系統已經準備進入武裝部隊服役。

這兩型導彈系統都是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設計和研發的,該系列導彈是陸基“納格”(Nag )反坦克導彈的後續發展型號。

“納格”反坦克導彈陸基型號以BMP-2步兵戰車為底盤,定位是重型反坦克導彈,1983年開始研製,1990年首次試射,到2020年宣佈完整研發,效能比我國的紅箭-9還差一點。

印度國防部的一份宣告表示,這些導彈先後共進行了五次測試任務,以評估導彈在最小和最大射程上的能力。

直升機懸停發射測試畫面

宣告還稱:“導彈在直升機懸停狀態和以最大限度向前飛行的狀態下進行發射,以真實的模擬攻擊靜態和移動目標。有些任務是用彈頭打擊廢棄的坦克。還有一架向前飛行狀態的直升機執行了一項針對移動目標的任務。”

打擊廢棄坦克

“海琳娜”(Helina )和“毒蛇”(Dhruvastra)是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具備在發射前鎖定(LOBL)、發射後不管的特點,可以在直接攻擊模式和頂部攻擊模式下打擊目標。該系統具有全天候晝夜作戰能力,可擊毀配備常規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的主戰坦克。

“海琳娜”(Helina )導彈在2021年1月26日印度國慶日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花車上以模型的姿態出現過,比車載的“納格”導彈更重、射程更遠,配用紅外成像制導系統和串聯聚能破甲戰鬥部。射程估計在7至8公里之間。穿甲能力再差800mm勻質鋼裝甲板也是有的,加上串聯戰鬥部,威力倒也足夠用了。

該導彈之前有在夏季沙漠中環境溫度與目標溫度相同的條件下無法鎖定目標紅外訊號的技術難題。目前看來是解決了,這次就是專門找的沙漠靶場進行測試。有說法是加裝了鐳射、電檢視像制導來解決問題。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聲稱這些反坦克導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反坦克武器之一。拉克沙·曼特里·施裡·拉傑納特·辛格(Raksha Mantri Shri Rajnath Singh)對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陸軍和空軍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印度國防研發部長兼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主席G·薩蒂什·雷迪博士(Dr G Satheesh Reddy)也對參與成功試驗的團隊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賞。

應該說印度這麼多年還是搞出了點東西的,這兩款導彈算是中規中矩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威脅還是有的,所以筆者一直希望我國主戰坦克能安裝主動防禦系統。當然,不讓印度人有機會發射導彈是最好的。

而且印度這兩款導彈,面對解放軍直升機的AKD-10、毫米波制導新型導彈和陸軍的紅箭-10、新的紅箭-16相比,那可就差遠了。

2019年天津直博會上展示的AKD-10(左)和AKD-9(右)

直-10武裝直升機的新型微波制導導彈,可實現與直-19配合的“A射B導”,抗干擾能力更強。

紅箭-10除了有印度人說的發射前鎖定,發射後不管,可選擇直接攻擊模式還是攻頂模式外,還實現“人在迴路中”,操作員與導彈雙向連結,可在飛行中隨時更換目標——其實更像一個帶著光纖尾巴的巡飛彈。

12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司令下達戰書,任何國家不得阻攔自由航行,否則直接開火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