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據國防部外交部訊息,中印兩軍位於班公湖南、北岸一線部隊於2月10日開始同步有計劃組織脫離接觸。

中國軍隊如此快速的撤離、部署速度,令印度軍方和政府感到既十分震驚,又深深擔憂。印軍驚歎,“中國撤離行動中展現的速度,也顯示了他們的部署能力。這是一門軍事藝術。”

有傳統思維認為,撤離或撤退不能體現部隊的戰力。不然。進攻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上限,而撤退則是這支軍隊戰鬥力的下限。只知進有方,不知退有度,再驍勇的軍隊,也不過是戰敗一次便會作鳥獸散的一次性軍隊而已。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東晉8萬人軍隊渡河,與數倍於己的前秦軍隊決戰。目空一切的前秦統帥命自己的軍隊後撤,讓出一片空地出來,等東晉軍隊全過來了再發動攻擊。不料,前秦軍隊民族眾多,語言不通。他們聽到撤退號令,陣法大亂,想停也停不下來。晉軍則趁勢掩殺,直殺得秦軍隊看到山上草木都象是敵人伏兵,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70多萬大軍或被殲或逃散。教訓:大軍撤退前,須做好準備,否則一旦被敵追殺,必遭滅頂之災。

印軍震驚地看到,在班公湖這樣高原高寒戰場環境下,中國軍隊數千官兵以及各種武器裝備都處於展開待戰狀態,然而一聲令下,在同一時間同一節奏,有序收攏,迅速撤離,其難度不亞於組織有效進攻。首先是這種撤離行動是在海拔4、5千米的高原高寒地區進行的,重灌兵器的維護保養、油料補給要求特殊,難度很大。其次是高原地區地勢險,路況差,需要工程車輛、特種運載車輛為主戰坦克提供保障。中國軍隊做到了。

印軍還震驚地看到,中印兩軍脫離接觸對於高層是一種政治共識,但在戰術層面,部隊能否撤離有度,足以顯示指揮員軍事才能的高低。中國軍隊撤離動作快慢,這主要取決於一線指揮員。他們能夠在受領任務後迅速動作,肯定基於他們十分熟悉對峙前線的地勢地貌、已方部隊佈勢、與友鄰部隊的協同關係,熟悉己方哨所的位置、撤防路線安排,也熟悉當面印軍駐防部署。另外,一線指揮員同時要遵照協議,動用相關人員和各種觀察裝置,加強實地觀察、監督、評估印軍是否履行約定,再推進下一步行動,直至最終脫離接觸。中國軍隊做到了。

而在同一時段內,印軍撤走的裝甲部隊數量不及中國軍隊的三分之一,他們T-72主戰坦克撤離時,還受到它們的“剋星”——中國軍隊99式主戰坦克全程瞄準監視。姑且不計印軍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小九九,單說其有限的組織能力也無法保證一次撤走的過多部隊。印軍辯稱:“不是賴著不走”,是因為那樣“必將引發各部隊擁擠、衝突乃至出現逃兵的事故”。

印軍最為震驚地看到,中國軍隊從他們眼皮底下冒出那麼多“印軍剋星”主戰坦克,不僅數倍於他們的坦克,而且之前印軍竟然一無所知!這要是打起來……我估計印軍想到這兒,後腦勺準生涼風!

《孫子兵法》說“能而示之不能”。這次我軍卻是“能而示之更能”。就在印軍眼前,中國軍隊展示出了強大的組織指揮能力和運載機動能力。中國軍隊的這種從容自信使狂妄自大的印軍深深擔憂:一旦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完全可以用相同甚至更快的速度重新部署到一線戰場,用印軍無法想象的戰力,徹底打垮印軍!

透過班公湖撤離行動展現的戰力,中國軍隊讓印度又一次感受到了什麼是中國氣勢——“怒則諸侯懼,安則天下息”。

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一場軍演暴露美國:依然沒放棄武力干涉臺灣,但真開戰時必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