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5年2月25日,一輛剛剛投入西線戰場的美軍M26潘興坦克被虎式坦克擊毀在了埃爾斯多夫地區,這輛被美軍寄予厚望的虎豹獵手首秀即遭敗北。有趣的是在同一天,美軍第四裝甲團的M24霞飛輕型坦克在多爾馬根地區利用機動擊毀了兩輛近距離遭遇的虎式坦克,最終大哥丟的面子還是被小弟找了回來。雖然這個輝煌的戰績多少有點運氣成分在裡面,但是M24霞飛卻是整個二戰期間最優秀的輕型坦克。

▲西線戰場上的M24霞飛坦克,被譽為二戰最好的輕型坦克(主要是二戰只有美國還在大力發展輕坦),產量超過了4000多輛

研製背景

一戰結束以後,受制於當時發動機,火炮等坦克技術的限制,各國一時間難以研製出一款效能均衡的中、重型坦克,於是在這段短暫的和平時光中輕型坦克大行其道,然而隨著西班牙內戰的爆發,輕型坦克在日益發展的反坦克武器面前損失慘重,於是以蘇德兩國為代表的歐洲軍事強國開始發展性能更加均衡的中、重型坦克。但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孤立主義盛行,一戰以後美國上下一致認為美軍不可能再踏出國門作戰,頂多是派遣遠征軍前往菲律賓和南美的叢林中維護美國的利益,所以直到西班牙內戰結束後美軍還沉浸在輕坦夢中。隨後德軍閃擊法國,丟失了大量重灌備的英國前來向美國採購坦克時美軍才如夢初醒,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可尷尬的是美軍手頭竟然沒有一款合適的坦克來滿足英國人的要求,於是手忙腳亂的美國人就用有限的技術儲備臨時拼湊出了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

▲北非戰場上的美軍M3輕型坦克,該坦克裝備的37毫米坦克炮僅能打擊一些輕型裝甲單位,而自身的裝甲在面對德軍坦克的打擊時又無能為力,在1942年末的突尼西亞地區美軍第一裝甲團的斯圖亞特營迎面撞上了德軍的13輛四號坦克,結果就是負責衝鋒的美軍A連被單方面屠殺,看情況不對的B連及時繞後才勉強慘勝

放眼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的這段日子,美軍裝甲力量的發展十分的混亂而且理念十分落後,當自己還在閉門造車摸索裝甲部隊的輪廓時,德國的裝甲師已經席捲了法國,好在依靠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美國僅用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裝甲小白到裝甲巨人的轉變。1942年8月在結合了美軍和英軍於北非的作戰經驗後,美軍軍械局提出了新一代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自家的M3/M5輕型坦克在面對德國坦克時毫無反擊之力,一些參加過北非戰役的美軍士兵甚至建議用M4中型坦克撤換所有的M3/M5系列輕型坦克。為此美國軍械局要求新輕型坦克能夠在近距離上防禦12.7毫米重機槍的射擊,而且整車的重量不得超過18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新坦克必須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坦克炮。

▲上圖分別為裝備37毫米坦克炮的T7原型車和裝備6磅57毫米坦克炮的T7E2原型車,T7原型車採用的是螺旋彈簧懸掛,而此後的改進型均採用的是水平彈簧懸掛。在意識到自家坦克和德國坦克在火力方面的差別後,美軍裝甲部隊還是堅持為其換裝更加強力的75毫米坦克炮

其實在此之前,美國人就曾嘗試過將75毫米坦克炮搬到輕型坦克底盤上,1942年1月,洛克島兵工廠研製生產了一輛T7原型車,該坦克裝備一臺大陸的W-670星形發動機和一門37毫米坦克炮,這樣一來在火力方面T7原型車相較於M3輕型坦克完全沒有提升,很快就被放棄。同年5月,裝備6磅炮(口徑為57毫米)的T7E2原型車正式下線,隨著主炮口徑的增加,整車重量飆升至23.4噸,為此軍械局不得不為其換裝懷特公司的R-975-EC2發動機,該發動機能提供450匹馬力的動力。但是美軍裝甲部隊十分的抵制裝備6磅炮的T7E2,強烈要求為其換裝75毫米坦克炮。為此美國軍械局在T64的炮座上安裝了一門75毫米坦克炮,這款改進型被稱之為T7E5。

▲裝備M3型75毫米坦克炮的T7E5坦克,也就是後來的M7中型坦克,為了降低自重,美軍還研製出了T7E3和T7E4兩款改進型,但是隨著1944年M7全線停產,這兩款減重版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1942年8月美軍提出新型輕型坦克研製要求時,T7E5的重量早就達到了24噸,要知道當初美軍計劃的是研製一款13噸的輕型坦克,最終軍械局無奈將T7E5原型車正式命名為M7中型坦克,該坦克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坦克炮,動力由大陸公司的R-975-C1發動機提供,整車編制為5人,最大裝甲厚度為64毫米。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後量產型的M7中型坦克重量已經達到了26噸(比當初的13噸整整翻了一倍),而且效能也不如美軍裝備的M4A3中型坦克,同年10月,在經歷了大量的測試後,M7中型坦克的建造計劃被終止,僅生產13輛。

▲T21輕型坦克只建造了一個木製模型,因為有M7的教訓,在意識到超重以後美軍立馬放棄了該專案

除了嚴重超重的M7中型坦克外,美國軍械局在1942年8月還和裝甲部隊進行會晤,商討下一代輕型坦克的研製方案,最終在各方的商討下一款採用T20中型坦克和M7中型坦克的輕型坦克研製方案便脫穎而出,這就是T21輕型坦克,該坦克大量採用已有的成熟技術,裝備一門76毫米坦克炮,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28毫米,但是好景不長,在隨後的模型評估中T21的重量達到了23噸,遠遠高於18噸的上限。鑑於T7輕型坦克熬成M7中型坦克,而且還沒有大量服役的慘痛經驗,軍械局果斷放棄了T21輕型坦克的研製計劃,轉而在M3/M5輕型坦克的底盤上打起了主意。

▲M8A1坦克殲擊車只能算作是帶有試驗意義的臨時產物,用於驗證M3型75毫米坦克炮在安裝到輕型坦克上面後的可行性,但是這款臨時產物的產量受到M8自行火炮底盤產量的影響(因為該坦克由M8自行火炮改裝而來),並沒有大量裝備,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投產後M8A1的生產計劃就被取消

在M7和T21接連因為超重而下馬後,美國人還是回到了M3/M5系列輕型坦克底盤的老路上,他們打算在M5輕型坦克的底盤上安裝一座裝備M3型75毫米坦克炮的敞開式炮塔,這就是M8A1坦克殲擊車。在M8A1的研製基礎上美軍得出經驗,控制輕型坦克重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主炮,裝備體量巨大的M3型75毫米坦克炮後整車重量很難保持在18噸以內,於是換炮就被提上了議程,最終為B25轟炸機生產的輕量化T13E1型75毫米加農炮被選中,成為了新輕坦的主炮,該炮的效能和M3型75毫米坦克炮幾乎一致,而且重量(僅為180千克)和後坐距離(配合T33型駐退裝置,後坐距離僅為0.3米)都大大降低,主炮俯仰角在-10到+15之間。只不過為了降低自重,該炮身管管壁更薄,容易受熱變形影響射擊精度和使用壽命,後來坦克用的T13E1型75毫米加農炮被命名為M6型75毫米坦克炮,被安裝在M64型底座上,輔助武器為一挺7.62毫米車體機槍、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一共備彈3750發)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備彈440發)。

▲上下圖分別為T24原型車和M24輕型坦克,兩者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量產型的M24多了一個車長指揮塔,因為安裝了兩臺可以互換的發動機,該車一共有8個前進擋和4個後退檔,動力通過兩臺傳動箱連線到一個分動箱上,在戰場上一臺發動機損壞後坦克也能撤離戰場,不過兩臺發動機的壞處就是維修困難

1943年3月,美軍正式確定了下一代輕坦的設計指標,並將其命名為T24輕型坦克,為了在提高防護的情況下降低整車重量,T24在前後左右的裝甲設計上均採用大傾斜角設計,動力方面基本沿用M5A1輕型坦克的雙凱迪拉克發動機和液力變速箱(只能手動變檔),兩臺發動機在3400轉時能提供220匹的馬力,最高時速可達56公里每小時,最大行程可達280公里左右,在懸掛方面捨棄了祖傳的平衡懸掛,選用了佔用空間更小的扭杆懸掛,除了中間的負重輪外其餘的負重輪都安裝有獨立的減震器,通過性極強。1944年4月T24正式量產並被命名為M24霞飛輕型坦克。量產型的M24安裝有一個車長全景指揮塔,採用了更加安全的溼式彈藥儲藏箱,自重始終沒有超過18噸的上限。起初M24配備的是4人車組,副駕駛員兼任裝填手(後來又增加了一名裝填手),在隨後的戰鬥生涯中美軍也對M24進行了大量的升級改進,下面就以圖集的形式介紹一下:

▲上圖是M24量產型坦克裝備的M6坦克炮,下圖是M6坦克炮的強化版本,採用了更加牢固的炮閂和單孔炮口制退器,該炮被命名為M17型75毫米坦克炮

▲雙機槍塔版本的M24,該T122雙機槍塔裝備兩挺12.7毫米的M2HB型重機槍,被安裝在原車長指揮塔的位置

▲採用大陸R975汽油機的T24E1,因為該發動機巨大的體積,原本的動力艙不得不被增高,同時75毫米坦克炮也安裝了雙孔炮口制退器,該專案直到1945年11月才被取消

▲此外美軍利用M24的底盤試驗過德國人的交錯負重輪,後來因為效能的原因而被終止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蘇萊曼尼遭暗殺後,美軍航母進逼波斯灣,艦長居然是伊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