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22年,日本軍隊裝備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這種火炮是根據法軍一戰期間使用的M1916式37毫米炮改進而來。在一戰期間,和馬克沁類似的重機槍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將血肉之軀的步兵按在泥濘的戰場上狠狠的欺負,為此各國都在想辦法對付機槍,其中法國製造37毫米平射炮(也被一些文章稱為步兵炮)來壓制機槍,儘管是一款不太成熟的裝備,卻在戰場上給了士兵寶貴的一線壓制重火力支援。

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和炮班

在戰場上學習了不少東西的日軍也希望列裝這樣一種火炮,為未來即將面對的戰鬥做準備。於是日本在參考了M1916的結構後研發出了自己的平射炮,相比於法國的原型火炮,在各種效能資料上稍有提升,服役後在中國戰場上有過不俗的表現。

因為需要伴隨步兵及時的機動,火炮全重只有93千克,採用一副幾乎趴在地上的前二後一佈置三腳架,在運動時左後方可以再另外固定一根鋼管,由四個士兵抬著移動。為了降低高度和削減重量,火炮沒有輪子等裝置。採用37毫米口徑,可以發射穿甲爆破彈和殺傷榴彈,方向射界在-9.5°至16.5°之間,根據火炮的高低姿勢稍有不同。炮口初速度450米每秒,最大射程5千米,實際有效射程只有1千米。為了提升射擊精確度,還專門配備了一副3倍徑光學瞄準器。

在服役中,該炮屬於聯隊炮兵,每2門火炮編製成一個炮兵小隊。每門炮由11名炮兵組成,1名分隊長,8名炮手和2名馭手,裝備2匹騾馬,一匹運送火炮,一匹運送彈藥。在山地行軍或者缺少騾馬時,組合狀態下四人抬著行軍,也可以分解開來由7名炮兵攜帶,每名炮兵的負擔相對很小。作戰中不可能採取這種編制,一般是分隊長指揮炮兵抬著或者運輸拆解的火炮,運動到合適地點之後進行部署,以直瞄火力打擊機槍火力點。這種火炮在當時的中國戰場作戰效率很高,儘管馬克沁等重機槍的射程大於1000米,然而當時中國軍隊大多缺乏訓練,而且子彈缺乏,在與日軍交戰的時候經常被大正十一年式火炮精確狙擊。在射擊沙袋掩體或者土木工事時,可以發射穿甲爆破彈,炮彈在穿過掩體後爆炸,殺傷效果驚人。

雪地中操作火炮的炮組

淞滬會戰期間,第18軍42旅奉命堅守塘口陣地。該旅在戰鬥中遭遇到了日軍平射炮的精確打擊,戰鬥幾天之後,該旅裝備的36挺重機槍中有32挺遭到打擊而損壞。

與日軍裝備的擲彈筒相比,這種平射炮的射程更遠,彈道效能更好,能夠較為精確地進行拔點作戰。不過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就是有效射程還是不夠遠,至少還不能保證在機槍的有效射程外部署,在遭遇到了有一定訓練基礎的對手時,平射炮因為它直瞄射擊的特性,必須暴露在陣地表面作戰,容易受到機槍等火力的打擊;另一個就是威力太小,37毫米榴彈炮在對付一些簡易的土木工事尚有足夠破壞力,在遇到半永固和永固工事時就顯得力不從心。除了這些毛病,對軍隊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功能單一,佔用了軍隊中的編制。

擲彈筒最大的優勢就是輕便

1928年,日本研製成功92式步兵炮,並於兩年後開始列裝部隊。實戰中92式步兵炮表現出更好的戰場適應性,有效射程和破壞力都提升了一個檔次,完全可以作為壓制火炮投入作戰,在缺乏機動性和重武器的中國戰場上是不折不扣的優秀火炮。

92步兵炮越來越普及之後,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在生產出了234門之後,開始淡出一線部隊,和一些老舊火炮一起歸於二線部隊使用,二戰爆發後基本就沒什麼作戰記錄了,主要在中國戰場上服役。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百億美元大單敲定,一口氣訂購300架戰機,未來不再從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