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早在倒幕戰爭時期,支持幕府的長岡藩家老河井伸之助就變賣家產,自己掏腰包從美國軍火商手裡買了兩挺加特林機槍,用來裝備長岡藩的軍隊,並在隨後的戰爭中讓倒幕軍很是吃了一些苦頭。而在宮古灣海戰中,支持幕府的殘餘分子在試圖跳幫奪取政府軍的“甲鐵”號鐵甲艦時,突擊隊也遭到了艦上加特林機槍的痛擊,損失慘重,大敗而回。可以說,日本接觸機槍的歷史,其實比清政府還要早一些。

但是明治維新開始以後,日本組建新式陸軍時,加特林機槍卻受到了冷遇,並沒有被日本陸軍選中。日軍這個態度,主要是因為加特林機槍的價格非常昂貴,而且很笨重,導致其使用成本和便利性都跟火炮差不多。

而和火炮相比,加特林機槍雖然在防禦戰中可以發揮不小的作用,但是畢竟只能發射子彈,難以擊中躲在工事或者是壕溝裡的敵軍,在攻堅戰時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日軍建立之初,就強調積極進攻,自然更希望多裝備能支援攻擊部隊的火炮,加特林機槍就被淘汰出局。

馬克沁研製成功馬克沁機槍以後,因為其重量較加特林機槍大為減輕,而且可靠性也更高,終於讓對機槍一直態度冷淡的日本有所改觀,開始嘗試引進機槍,以裝備部隊。

不過由於此時日本的工業底子還比較薄弱,馬克沁機槍對他們來說還是過於複雜,加上馬克沁機槍是通過水冷筒來冷卻槍管,有一個巨大的裝滿水的套筒,重量還是比較重,不適合跟著部隊運動,對於提倡進攻的日軍來說還是有些不便。因此日本最後決定引入重量更輕、結構也更簡單的法國哈乞開斯公司的產品。

日本首批哈乞開斯機槍購買於1896年。在試用中,日軍發現法軍的子彈在潮溼環境下發射藥容易變質,並不適合日本的氣候環境,加上為了簡化後勤,日本在購買專利仿製哈乞開斯機槍時,將它的口徑改成了日軍通用的6.5毫米。這種改進後的哈乞開斯機槍被命名為保式機關炮,於1903年正式投產。

隨著保式機關炮的列裝,提倡攻擊的日軍還發展出了步兵在前面衝鋒,機槍手攜帶機槍在後跟隨,隨時用機槍射擊壓制對方火力的戰術。但是那會子的日本還比較窮,軍工產能有限,平時都強調士兵要精確射擊,以節約子彈。機槍射速高,子彈消耗量大,這讓日本高層對於大規模列裝機槍並不是很積極。加上保式機關炮生產也不那麼容易,因此到了日俄戰爭爆發時,日軍裝備的保式機關炮總共不過60挺左右。好在此時俄國對於機槍的作用同樣持懷疑態度,裝備也不多,遠東俄軍總共不過只有75挺馬克沁機槍,雙方差距不大。

然而日俄戰爭爆發以後,主動挑起戰爭的日軍很快就在實戰中體驗到了機槍的威力。當日本第二軍攻擊俄軍據守的南山時,遭到了守軍10挺馬克沁機槍的猛烈掃射,傷亡慘重。雖說最後俄軍為了集中兵力守衛旅順,下午就主動撤退,但是在不到一天的戰鬥裡,日軍還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而當大本營接到前線“我軍死傷將校以下3500名”的報告時,一度以為多寫了一個零,立刻下令進行復核。複核結果卻讓他們更為吃驚,當天第二軍實際戰死795人(死者中包括乃木希典的長子乃木勝典),另有3458人受傷,之前的報告的數字偏小了。而這個傷亡數字也刷新了之前西南戰爭時創下的日軍單日傷亡紀錄。

這一戰讓日本明白了機槍的重要作用,隨後大本營下令加快機槍生產速度,並且生產一批就緊急發往前線。就這樣到戰爭結束之前,又陸續發給一線部隊大約150挺保式機關炮,使得前線裝備數量達到了200挺以上,勉強滿足了戰爭需要。

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陳友諒是朱元璋最大的敵人,朱元璋為何能打敗陳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