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帝王之一,而他的上位之路也頗具傳奇色彩——功高震主、兄弟倒戈、逼父禪位。

而那位不得已成為太上皇的唐高祖李淵,在退位後日子過得有多艱難?李世民竟然如此做派,自己父親身邊的伺候宮女太多了,不如回家嫁人。

玄武門事變不可避免

歷代史家對玄武門事變有諸多說法和見解,但如今主流觀點是:唐代早期天下未定,李世民南征北戰、戰功累累,而太子李建成的威望總是被李世民壓過一頭,東宮之位恐不保,就聯合四皇子李元吉謀劃剷除李世民。

與此同時唐高祖李淵並未阻止,李世民功高震主,也給儲君李建成帶來了巨大威脅。於是李淵放任皇子們兄弟鬩牆,在明裡暗裡還對太子李建成有所助力,畢竟這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子。

身為皇子可以享受到尋常百姓一輩子都不敢想的奢靡生活,但命運總是在暗中為一切標註了價格,出身帝王家的代價就是永不止息的明爭暗鬥,稍有不慎就要搭上性命。

此時擺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血腥政變、篡權登基這一條路。

他本就是帝王心性,更兼戰功赫赫,要讓他急流勇退、拋棄一切只求自保,於情於理是做不到的。

哪怕他真這麼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會放心讓他活著嗎?只怕到時候散盡羽翼的李世民才是真的死無葬身之地。

東宮與秦王府摩擦不斷,李建成已經穩居太子之位,還要對他這般相逼。

老四李元吉雖然也有一定的軍功,但為人陰鷙暴虐,百姓視之更甚虎狼。

這樣的人離儲君之位甚遠,李世民無意招惹他,卻被對方先惦記上了。

而唐高祖李淵素來是寵愛太子李建成,即便是李世民捨生忘死、立功冠絕諸皇子,李淵也從未想過廢太子立他為儲君。

李淵在世時不會為難李世民,但倘若李淵駕崩、李建成即位,那李世民的處境就岌岌可危,再無能力自保。

如此種種,玄武門之變不可避免,李世民自願也好、被逼無奈也罷,他當時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若失敗,也不過是提前死亡。

若成功,則黃袍加身,成就千古一帝。

策運綢繆,人心起伏

玄武門事變絕不只是一場臨時起意的血腥政變,在事變前後,李世民對於人心的把控也可謂是相當精妙。

其他人還好說,關鍵是這位當朝皇帝李淵,對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又該如何。

李淵可是典型的馬上得天下的開國皇帝,經歷無數征戰和殺伐才最終坐上的至尊寶座。

他絕非優柔寡斷之人,因此在太子問題上也從未動搖,一向是支持嫡長子李建成。

可如今李世民這突如其來的“釜底抽薪”也讓李淵懵了,想不到自己虎毒不食子,但“虎子相食”了。

玄武門事變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惡劣。

首先,這是對李淵皇權統治的挑戰。

二皇子在皇宮內發動武裝政變,殺死了太子和四皇子,這無疑是在打李淵這個皇帝的臉。

其次,這是對封建倫理綱常的顛覆。

自古“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意思就是一國儲君以嫡出皇子為優先,在嫡出之中又以最年長的皇子為優先。

嫡長子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哪怕庶子或幼子有傑出才能也不會改變。而自古不立嫡長子為儲君,或是隨意廢立太子,都會引發廟堂震盪,甚至危及統治。

最後,這也是對李淵人身安全的威脅。

李世民都敢在皇宮內擁兵殺死太子,又怎能保證他不會對李淵起殺心。

李淵在這場爭鬥中還是站在李建成一方,更害怕李世民殺紅了眼對自己有所圖謀。

但李世民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殺兄弟也就罷了,萬萬不能對李淵動手。

否則自己將來的統治名不正言不順,無論做何事都會被扣上“弒兄弒父”的暴君帽子,也無法施展自己滿腔抱負。

於是他上演了一出苦情戲碼,在《資治通鑑》中記述為“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此處應是司馬遷夾帶筆法的問題,實際情況是李世民撲到李淵懷裡痛哭良久。

一來李世民哭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害死自己,自己只是為了自保,不得已而先下手為強。

二來撲到老爹懷裡哭訴,也是在強調父子血脈紐帶,他殺兄弟但不會謀害父親,讓李淵放心。

面對先斬後奏又撲上來痛哭的李世民,李淵也沒轍了,此事再深究下去只怕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

李世民之策運綢繆、把控人心的帝王之術,可見一斑。

散盡宮女,李淵移駕

出了這檔子事,儲君之位毫無疑問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李淵當時已經六十歲高齡,又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逐漸感到疲乏不堪。

自己也沒多久可活了,李世民又是滿懷野望,不如禪位於他,自己做個逍遙快活的太上皇。

玄武門事變發生於武德九年六月,同年八月,李世民登基。

不過李淵在退位後沒兩年,日子就過得相當艱難。

李世民為何要這麼對待他,有三點原因。

按理說李世民已經成皇帝了,並且是實權皇帝,不該跟李淵計較太多。

李淵這個太上皇完全不管事,並非像是乾隆那樣當了太上皇仍然把持朝政。

但李淵這個太上皇多少有點不識趣了,禪位後仍佔著大內皇宮正殿太極殿不走,而李世民這個皇帝只能住在偏殿。

古代非常講究氣運、命數一類的說法,李淵居於太極殿,對於李世民這個正統皇帝來講實在是膈應的很。

一來當時李世民的統治尚未穩固,他是靠弒殺兄弟、逼宮父親得來的皇位,統治初期難免人心起伏。

二來李淵當年在黨爭中偏袒太子李建成,雖說於封建禮法而言是合情合理,但站在李世民的立場上難免對李淵懷有積怨。

三來李淵退位後仍不識趣,佔著太極殿不走,阻塞了李世民的“皇帝氣運”。

這三點理由讓李世民徹底對父親冷下心來,決定把他趕出太極殿,只是缺個合適的由頭。

正巧貞觀二年,長安大旱,摸清李世民心思的中書舍人李百藥上了一道關鍵性的奏摺。

奏摺中說長安大旱是因為皇宮裡的宮女太多,陰氣太重阻塞了陽氣流轉,陰陽失調以致大旱。

這種觀點在現代人看來當然是荒誕不經,但古代人就是吃這一套。有了李百藥的“關鍵助攻”,李世民著手遣散了太極殿的宮女。

史書記載是“(上曰)婦人幽閉深宮,誠為可愍。灑掃之餘,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儷。”

意思是宮女們被關在深宮裡挺可憐的,除了做點掃灑雜事以外也不派什麼用場,就把她們都打發出去嫁人過幸福日子吧。

三千宮女散盡,一時間太極殿冷清陰森、門可羅雀,這讓住在裡面的李淵很不是滋味。

不久,李淵也不再自討沒趣了,搬去了李世民的舊居秦王府。

最是無情帝王家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定數吧,當年李淵並不寵愛李世民,給他修的秦王府也頗為簡樸,甚至可以說寒磣。

但沒想到如今卻是自己搬進來住了,令人感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從起兵反隋、登上皇位,到如今成了不受待見的太上皇,吃穿用度雖不曾少了他的,但終究與之前沒法比。

李世民與之的隔閡已經深溝高壘,恐怕此生都無法消解。

好在李淵還有個老戰友裴寂,早年就隨他起兵,是生死之交的真兄弟。

而李淵也未曾虧待了他,建國後裴寂官拜右僕射,冊封魏國公。

但換了皇帝后一切都不一樣了,李世民對這位裴寂的態度,其實也是受了李淵的牽連。

李世民登基後一直致力於掃清舊臣,有能力者倒還好說,像裴寂這類能力一般但憑“從龍之功”飛黃騰達者,是重點清掃對象。

裴寂被革職後,倒是頗有忠義氣概。他早已看淡了身外之物,拉下老臉去求李世民,只求他能讓自己留在京城陪陪老戰友李淵。

李世民自然是拒絕了裴寂的請求,言辭很是不客氣,恐怕繼續強求就要引來殺身之禍了。

裴寂無奈回到老家,沒幾年就去世了。

得知老戰友的死訊,本就精神不振、疾病纏身的李淵更是一下子垮了。

人就是這樣的,這個世界上沒了念想、沒了精神寄託,就很容易失去生的意志,哪怕是帝王也不例外。

裴寂死後三年,李淵也病逝。

其實這也不能怪李世民狠心,生在帝王家就是這般宿命。

不盡早變得冷酷,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這就是封建帝制反映在統治集團內部的悲劇。

李世民、李淵、李建成都有各自的苦衷和無奈,但同室操戈的結局不可避免。

李世民若不反抗,必然會被李建成謀害以絕後患。

李建成若不對李世民下手,自己的統治地位不穩固,甚至能否順利登基都是未知數。

李淵若隨意廢立太子,剛建立起的王朝又將風雨飄搖、內部傾軋。

甚至李元吉,若不附從太子對付李世民,等李世民上位後遲早要清算自己這個素來矛盾不斷的兄弟。

可以說這一幕悲劇裡,沒有一個人物是純粹的邪惡嗜殺、冷血無情。

他們有自己的無奈,但對血親下手時也毫不猶豫、乾淨利落。

最是無情帝王家,深宮裡不知多少冤魂,永無安息之日。

參考文獻:

[1]郅永果.唐朝“玄武門之變”事件的起因探微[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9):117-118.

[2]張佳佳. 李世民政治軍事集團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9.DOI:10.27159/d.cnki.ghzsu.2019.000200.

[3]師週週. 唐帝國政權合法性構建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7.

[4]李君. 從潛邸幕僚到貞觀重臣—李世民功臣集團研究[D].西北大學,2015.

[5]陳兵.基於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二重證據法”的運用——以“玄武門之變”的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0(07):58-61.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試析秦朝的赦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