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步入一個思想紛呈的新時代,處於這變革時期的先賢諸子紛紛針對時局提出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勾畫著各自的理想王國,墨子的理想是建立一個以“兼相愛、交相利”為倫理基礎,政治上“尚同”、“尚賢”、經濟上重視生產“節用”的完美社會。

墨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墨學在當時是為顯學,孟子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墨子思想的研究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社會史等等的一條極其重要線索,但是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而身世成謎的墨子更是為墨學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墨子身世背景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一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其真實身份一直語焉不詳,典籍裡也沒有關於墨子本人的生平記載,我們很難從史書中找到墨子的痕跡,而在其他野史或傳說中,關於墨子的情況也是各執一詞,無法確切地考證。

墨子的名姓和生卒年齡

對於墨子姓名,都認為姓墨名翟。清人周工亮在《樹屋書影》中根據伊世珍之言說:“墨子姓翟一母夢烏而生,因之名烏,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以墨為姓。”在沒有更詳盡的文獻資料的佐證之下,我們根據墨子的自稱:“翟嘗計之矣”、“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翟慮之而衣天下之人矣”等,可以推測出其名字為翟。

而且孟子、苟子、呂不韋等與墨子相距僅一百多年,在他們的文獻和語錄之中,都有關於墨子姓墨名翟的記錄,這些相距如此之近的人都如此認為,所以他們的記載應當具有相當的可信性。

關於墨子生卒年代,古書並無明文記載其生卒年代。在距離墨子僅三百年的西漢時期,已不甚清楚。司馬遷也只能模糊而語:“或曰並孔子時,或日在其後”;《漢書·藝文志》說墨子在孔子之後;《後漢書·張衡傳注》:“公輸班與墨翟並當子思時,出仲尼後”。此後就幾乎沒有關於其年代的研究考證了。

所以只能從一些歷史大事上找到墨子的行蹤,再對他的生卒年加以考證。在“止楚攻宋”這一歷史事件中,墨翟是個重要主要人物,他“百舍重繭,往見公輸班”,“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郢”,根據推斷,這個時候的墨子僅在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按照常理這時的墨翟應當是在三十五到四十歲之間的壯年時期,據此推算墨子當生於公元前485年到前480年之間。

還有“鄭相子弒君”一事,墨子與魯陽文君有過對話:“鄭人三世殺其父,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我將助天誅也。”據考證鄭相子殺鄭編公時間確切為公元前396年。墨子他們的對話發生在這件事三年之後是公元前393年,墨子尚在人世。並且還能勸止魯陽文君伐鄭,應該不可能是行將就木之人。

但是這裡往下的標誌事件就是,吳起死時,墨家已有新的領袖孟勝。孟勝的弟子曾勸孟勝不要為陽城君而死:“絕墨者於世,不可”,這話應當只有在墨子去世後才會有人這樣說。這時墨家之首領稱鉅子,這個鉅子制度在其他文獻中亦有記載,應當是可信的。

但是從《墨子》一書中墨子言行記錄來看,墨子在世時並沒有關於這種制度的記載,這應該是在墨子去世之後若干年才建立起來的。吳起之死為公元前381年,這個時候墨子應該去世有一段時間了。

鄭人弒君和吳起之死二者聯繫起來看墨子的卒年應該就在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85年之間。我們綜合一下所有數據,不難看出,墨子其壽命當在90歲左右,他的生年當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卒年當在公元前390年左右,二者前後誤差不過三年。

墨子的籍貫和時代

關於墨子的籍貫,歷來主要有四種說法:“宋人說、楚人說、印度人說、魯人說。”宋人之說是說墨子從楚國的魯陽而來;印度人說,墨子為印度佛教徒;通過分析墨子的言行我們也可以得出墨子長於魯,學於魯,墨子是在魯文化環境中學習成長的,其思想也發源於魯。

而且,據書中記載,墨子所結交之人多為魯人,比如公輸盤、吳慮曾、巫馬子等人也皆為魯華人。墨子的活動中心也是在魯國,並常年居住於魯國。

墨子所生活的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春秋戰國交替之際,處於中國古代第一次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中期。

這個時期以來,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生產工具的進步——鐵製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荒地的大量開墾和生產能力的大幅提高,土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利用,這也標誌著農業生產的巨大進步,在以農業為物質基礎的古代社會,農業的進步就意味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推動著社會變革的進行。

這種變化反映到社會層面上就表現為各國之間開始因為土地而發生兼併戰爭,由於土地的多少、土質的肥瘠、勞動力的眾寡強弱、水源的多少等自然條件差別的客觀存在,難免導致由於各種利益而發生的政治鬥爭、和為爭奪土地、財富的軍事鬥爭。

之後,平王東遷,周王朝政治統治開始衰落,王室獨尊、諸侯並立的分封局面已不復存在,周等級制度也逐漸解體,王室貴族降為士、庶,庶民上升入仕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周天子權威掃地,諸侯國改革的進行使諸侯勢力大增。

後來,各諸侯國之間鬥爭逐漸明朗化,不過由於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牽制、制衡,由某一個諸侯公開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條件也不夠成熟,這就形成了諸侯列強之間爭霸紛爭局面。

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兼愛”作為先秦時期唯一主張平等愛的思想,要求用平等無差別的愛協調君臣、 父子、國家之間的關係,創造充滿愛的社會。他將愛的範疇橫向延伸到一切具有生命的物質,包括社會地位低下的奴隸、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縱向延伸到上世與下世,表達了最原始的平等觀念與持續發展觀念。

墨子思想形成的時代因素:

周王室大權旁落,原來得以鞏固王朝統治的曾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各種禮儀與秩序的制約作用逐漸消失。統治權威倒臺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階層的崛起,這就是士族階層。士介於大夫與庶民之間在這一時期士的構成、社會地位、社會作用和活動方式都起了很大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分別代表了不同社會階層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其構成主要包括三個來源:一是沒落貴族的子弟;二是流落民間的周王室司禮樂的官員;三是由農、工、商等庶民等級上升而來,墨子就是這類人的代表,墨子游說於楚、齊、衛等國曾仕宋,弟子眾多,皆以日苦為極,故多出於庶民,然入仕仕顯榮於天下者不可勝數。

士兵是應時代之需要而崛起的,他們處於政治、經濟地位急劇變化的最前沿,政治慾望十分強烈。由於其社會基礎十分廣泛,是一支舉足輕重的社會力量,具有各諸侯國爭霸所需要的智謀、能力和實際軍事才幹。

他們有的作為實際的國家管理者制定具體各項政策、措施,直接處理軍政事務,有的是聚徒講學,培養眾多弟子去入仕各國,諸侯國的對士階層的重視,為士階層提供了保障,他們面對禮樂崩潰的社會都紛紛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提出自己的治國治世見解,就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異說”的局面。

2.墨子“非攻”思想

墨子認為戰爭是最不義的行為,墨子提出非攻思想也是源於戰爭對社會和人民造成的危害,這樣的思想表現了墨家對人民生命權的尊重,對戰爭危害的揭露,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墨家從多個方面闡述了戰爭的危害,指出了戰爭影響農業生產、傷害人民的生命、浪費物資,還批評有的君主為了發動戰爭是貪圖名利,貪圖別國的利益。

墨子的非攻並非是反對所有的戰爭,而是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和主張積極防禦。並通過積極防禦來制止不義的戰爭,其實這樣的思想也是墨家兼愛的體現,通過避免戰爭來達到讓國家和社會形成和諧互愛的樣子。

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不止盛行於當時,更是被後來的孟子繼承。直到今天,墨子的思想也依然是我們對於和平倫理的構建,比如維和、醫療援助、救災援助等,對維護國際社會秩序也有一定的作用。

總結

墨子改革現實、尚賢使能、重視生產、厲行節儉、講究實效的治國方略,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還發揮著積極進步的作用,並且今後還將繼續。他的道德思想思想代表著廣大中下層小生產勞動者的純樸本質;他本人的人格,大公無私,言行一致、勞心苦身、熱誠救世的崇高品質,至今還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墨子理想社會研究》

2、《墨子》

3、《墨子非攻思想研究》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九月加息塵埃落地終端利率預示風險市場繼續走低BTC謹慎抄底9.22